丁 一
2013年,習近平主席先后訪問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即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開啟了國際合作的嶄新篇章,開辟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加廣闊的道路。①《 求是》雜志評論員:《把“一帶一路”這條幸福之路鋪得更寬更遠》,《求是》2023年第19期。十年來,在國內外各方攜手努力下,共建“一帶一路”落地生根、蓬勃發展,已成為開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贏、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為全球共同發展搭平臺、做增量、添動力。②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堅定不移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走深走實的愿景與行動—共建“一帶一路”未來十年發展展望》,《人民日報》2023年11月25日。在全球層面,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有效對接,為推動全球共同發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在區域層面,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非盟《2063年議程》、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等區域發展規劃或合作倡議有效對接,達成互聯互通、支持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共識。數據顯示,十年來,中國已與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涵蓋投資、貿易、金融、科技、社會、人文、民生等領域。①《我國已與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人民日報》2023年8月26日。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范圍不斷擴展、合作質量不斷提升、合作成果不斷涌現,其影響力持續增強。2023年10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并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差異,開辟了各國交往的新路徑,搭建起國際合作的新框架,匯集著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②《習近平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23年10月19日。新征程上,如何讓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更加深入人心、讓共建“一帶一路”故事傳播得更廣、更遠,是當前我國國際傳播建設的重要方向。本文旨在探究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的實踐進路,從這一主題切入,為提升我國國際傳播效能提供參考。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追求實現自身現代化的同時,與共建各方共同努力,在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增進各國人民福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在多領域、多渠道、多平臺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理念和主張被寫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文件,國際認同日益增強,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共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合作質量越來越高,發展前景越來越好。
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應立足其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圍繞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即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開展務實合作、促進綠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支持民間交往、建設廉潔之路、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①《習近平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23年10月19日。講好共建“一帶一路”的積極進展和重大成就,并根據議程設置和選題策劃開展合作傳播,深入闡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價值和重要意義。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以互聯互通為主線,不斷深化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斷拓展合作領域,為世界經濟增長挖掘新動力,為全球發展事業開辟新空間,為國際經濟合作打造新平臺,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成為了造福世界的“發展帶”和惠及各國人民的“幸福路”。②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堅定不移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走深走實的愿景與行動—共建“一帶一路”未來十年發展展望》,《人民日報》2023年11月25日。
在國際傳播中,通過展現接地氣、聚人心、有實效的合作成果,能夠反映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民眾的獲得感。例如,中國和印尼合作修建的印尼首條高鐵—雅萬高鐵建成通車后,從雅加達到萬隆的出行時間由3個多小時縮短至40分鐘,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交通狀況,有力帶動了沿線經濟和社會發展,成為共建“一帶一路”深化互利共贏合作的典型案例。再如,“魯班工坊”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勞動力實用技能培訓,農業、婦女等相關教育項目逐步形成品牌效應。根據世界銀行預測,共建“一帶一路”有望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③國家發展改革委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成績斐然—二〇二一年共建“一帶一路”進展綜述》,《人民日報》2022年1月25日。這些都是反映共建“一帶一路”成果的生動素材,值得長期追蹤,深入挖掘。
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充分展現共建“一帶一路”的發展成果,可通過策劃主題采訪、創新傳播方式,加強海外合作,推動產生更多正面效應,進一步擴大中國聲音對外傳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新動能。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提供了以互聯互通推進新型全球化的強勁動力。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開放創新的堅實平臺,創造性地成為國際公共產品,助力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①楊雪:《供消融合路徑:“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公共產品供給創新》,《社會主義研究》2022年第6期。其中,科技創新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國聯合共建國家積極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共同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科技合作網絡,持續深化科技創新合作。
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可著眼開放創新,聚焦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方案,講清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如何加快數字經濟發展和綠色轉型,共同推動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深度剖析共建“一帶一路”在科技創新上面臨的機遇挑戰,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如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的故事,展現其通過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從而增強立足全球創新格局的底氣以及提升在全球治理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民心相通”是最深入、最長久、最基礎的互聯互通。②鐘廉言:《民心相通是最基礎的互聯互通》,《人民日報》2017年6月9日。人文交流是民心相通的橋梁。近年來,人文交流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穩健前行,成果豐富。例如,中國發布《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推進教育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已與45個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共建國家還充分發揮“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等的示范帶動作用,深化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國際交流合作。③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http://www.scio.gov.cn/zfbps/zfbps_2279/202310/t20231010_773682_m.html。此外,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主題的各類文化活動數量增多,品牌化趨勢明顯,有效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深層次發展。
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生動講述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文交流故事,要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尤其是要用世界各國更容易識別、理解和接受的話語傳播中華文明,④郝永平、黃相懷:《天下為公:中國共產黨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98頁。為促進民心相通、共創人類社會美好未來注入更多動力。
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傳播主體是關鍵要素。進一步提高共建“一帶一路”的影響力和感召力,需要媒體、智庫及高校、駐外機構積極發揮各自的作用并形成合力。
媒體在信息傳播、增進互信、凝聚共識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增進各國相互了解、促進各國民心相通、推進各國友好往來的重要紐帶。
媒體可結合自身優勢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傳播環境特點,進一步深挖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的潛力,包括圍繞共建“一帶一路”重點議題、重要貢獻、重大成就和新聞熱點,開設相關專題、專欄、專版,策劃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刊發系列評論文章和理論文章,深刻闡釋共建“一帶一路”的核心理念和時代內涵,全面反映共建“一帶一路”取得的成就。
專家學者可積極利用雙邊或多邊國際論壇主動發聲,在國內外媒體發表理論文章,結合動態發展闡釋共建“一帶一路”的現實意義和積極貢獻。重點借助“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等合作機制,加強國內外知名智庫及高校合作,邀請外國智庫專家來華交流訪問,聯合開展學術研究,發布研究報告,促進共建“一帶一路”研究成果進一步轉化。在內容方面,探尋共建“一帶一路”的傳播規律,思考如何加強優質內容產品的供給,讓共建“一帶一路”的故事成為國際社會持續關注和深入了解的話題;在渠道方面,探索如何從多種路徑加強傳播能力建設,積極實現優質內容多介質呈現、多形態衍生、多渠道傳播,形成品牌傳播的整體效應,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在傳播對象方面,調研如何以受眾需求為基礎,精準選擇傳播內容,在傳播主體與傳播受眾之間建立持久關系,提高傳播效果,推動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
駐外機構在進行國際交流時具有靈活性、貼近性、專業性等優勢,與駐在國民眾的溝通直接、充分,是推動中外交流和文明互鑒的重要力量。例如,中國駐外使領館和駐外媒體圍繞駐在國對共建“一帶一路”的關注點,通過媒體發聲、座談交流等多種形式,加強對中國發展理念的介紹、闡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深入人心。在此基礎上,“走出去”企業可圍繞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綠色可持續發展等主動設置特色鮮明的國際傳播議題,推動形成有利于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經濟話語體系。在“走出去”的同時“請進來”,有針對性地邀請海外企業代表來華,實地感受中國發展的偉大實踐和成就,鼓勵其在海外社交平臺上分享體驗、評論發聲,成為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的一支力量。
此外,可借助海外華人華僑在當地主流社會的人脈和影響,以及留學生在當地青年群體中的活躍度,闡釋“一帶一路”給共建國家帶來的發展機遇,推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助力“一帶一路”民心相通。
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拓寬傳播渠道是重要路徑,可圍繞融媒體傳播、多語種傳播、合作傳播,打造立體、多元、系統的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傳播格局。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新興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迭代加速,將傳播推向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信息的跨區域、跨時空即時傳播成為重要特征。媒體可抓住傳播技術更新升級的重要契機,實現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優勢互補,打造“內容維度”的核心競爭力,提升“渠道維度”的品牌影響力,擴大“地域維度”的有效傳播力,構建以各級新型主流媒體為集群的全媒體傳播體系。①郝永平、黃相懷:《天下為公:中國共產黨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98頁。為此,要加強新技術條件下媒體傳播理論和政策研究,積極迎接新技術帶來的巨大機遇和挑戰,增強傳播的影響力和公信力,融合傳播渠道,推動技術升級,充分釋放媒體發展潛能。
提高共建“一帶一路”的國際傳播影響力,可發揮新媒體在傳播速度、覆蓋面等方面的特點,積極構建以新媒體為依托的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傳播融媒體平臺,有效融合各種信息資源、傳播方式、傳播主體等,創造新的媒介資源,推動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中國主流媒體可根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實際情況,借助當地有影響力的社交媒體平臺傳播共建“一帶一路”的相關內容。此外,與海外有影響力的華文網站等媒體平臺合作,能夠更好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視角下的中華文化傳播。
合作傳播在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2023年10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視頻通訊社“全球伙伴計劃”暨“中東伙伴”合作機制正式啟動?!爸袞|伙伴”合作機制將與已有的“歐洲伙伴”“絲路視頻新聞聯盟”“東盟伙伴”“非洲伙伴”“拉美伙伴” “太平洋島國伙伴”等國際媒體合作機制一起,為推動全球媒體交流凝聚力量;又如,絲綢之路電視共同體經過7年的建設,目前成員及伙伴已發展至63個國家和地區的143家機構,實現G7國家全覆蓋,G20國家85%覆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普遍覆蓋,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媒體開展國際影視合作常態化、專業化的對話合作平臺;①國際在線:《2023絲綢之路電視共同體高峰論壇在京舉行》,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7802128127157794&wfr=spider&for=pc。再如,“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東盟與中日韓(10+3)媒體合作研討會、中日韓名記者對話會等會議的舉行,推動了“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成員間業務交流。②李林寶:《共同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寫在“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第二屆理事會召開之際》,《人民日報》2022年12月19日??衫^續鞏固和擴大媒體合作平臺,深化與國內外主流媒體的密切合作,充分發揮跨文化傳播優勢,實現覆蓋共建國家的文明交流互鑒。
合作傳播具體包括人員合作、活動合作、內容合作、產業合作等。在拓展合作方式方面,可立足多元文化交流,深入研究中外不同受眾的文化傳統、價值取向和接受心理,采取媒體合作、信息共享等方式,以開放、多元化的互動機制促進區域性多元文化的傳播交流,實現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良性互動。通過技術支持、服務聯動等形式,建立專稿、新聞互換機制,共享媒體資源,拓展合作深度,構建傳播網絡,推廣文化品牌,以文化認同促進共同發展。在加強機制建設方面,主動建立媒體從業人員溝通交流及定期互訪機制,增進彼此了解,實現優勢互補,探索建設媒體合作新路徑,合力講好共建“一帶一路”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