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在數字經濟背景下,教育呈現了數字化、全球化和智能化的趨勢。國內學者指出了互聯網背景下未來校園和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黑龍江大學突破與外部社會的邊界,催生智慧教育產業的發展;在教學活動中,通過虛擬仿真平臺進行內容的快速學習,體現了智慧教育環節。數字化技術和信息化平臺的應用需要與理論課程進行有效銜接,因此,文章圍繞課程設計環節提出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具體教學設計方案及策略。
關鍵詞:智慧教育;實訓平臺;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04-0048-03
《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將智慧教育界定為利用數字化技術和信息化平臺進行內容傳播和快速學習的活動,包括在線教育、在線培訓、網絡學院、網絡教育和以在線學習等為主的互聯網學校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等。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基于智慧教育的教學設計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智慧教育研究背景
曹培杰在人工智能教育變革的研究中指出,“人工智能+教育”是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的升級,通過實現教育基礎設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促進教育管理、教學方式和學習環境的智慧轉型[1]。梁云真和曹培杰通過調查來自12省2 500余所學校的數據研究了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融合指數問題,提出了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建議推動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的智能轉型,并指出了積極實施教育信息化的對策建議[2]。曹培杰應用國際比較法和案例分析法提出了利用互聯網思維改造教育和教育領域可以采取積極吸納外部社會資源的路徑[3]。
《2019年中國智慧教育行業市場發展及趨勢研究報告》中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領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其技術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可見,在目前數字經濟背景下,智慧教育將迎來快速發展時期,高等教育的教學設計也需要智慧教育的發展相互促進。文章以“國際運輸與物流”課程為例,在智慧教育背景下研究理論教學如何與虛擬仿真平臺結合的教學設計問題。
二、基于虛擬仿真平臺的課程設計及效果
(一)“國際運輸與物流”課程理論教學設計
“國際運輸與物流”課程旨在培養當代數字經濟背景下的國際貿易人才,要求學生在掌握傳統貿易中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和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拓展在跨境電商背景下的跨境物流的知識學習和運用。主要的教學方法包括案例教學:情景導入法;啟發式教學:小組協作討論法;研討式教學:任務驅動法等。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啟發式講授與學生參與式聽課、任務驅動與小組協作等方式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和基于OBE(成果導向教育)的評價體系。以“國際運輸與物流”課程為例,基于智慧教育的教學設計框架如圖1所示。
“國際運輸與物流”課程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核心課程,“跨境電商物流綜合實訓”是與之密切相關的、為了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而開設的一門實驗類課程。根據跨境電商物流中對跨境物流崗位的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對實驗室提供的跨境物流的崗位和仿真平臺進行認知,講解跨境物流崗位職責等。通過講解跨境物流的歷史,學生熟悉跨境物流的基本概念,掌握跨境物流崗位的職能。教師通過對跨境物流的概念及跨境物流的崗位等的講解,使學生熟悉并掌握各個崗位職能的區別和聯系,實現對跨境物流平臺的基本認知,激發學生對本專業和跨境物流的學習興趣。教師通過闡述跨境物流公司成立資質,使學生在實驗室的實訓平臺中熟悉跨境物流模式,了解成立跨境物流公司所需資質并練習成立流程。由于實訓課程是理論課程的延續,學生掌握跨境物流公司的模式在后續跨境物流線路設計中的重要地位,對于其自行設計跨境物流產品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教師在理論課程的教學設計環節也進行了創新,為通過運用實訓平臺講解跨境物流的各個環節及操作過程奠定基礎。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掌握自行設計跨境物流產品的基本技能,并適當闡述所設計線路的合理性。通過學習和掌握跨境物流公司所需倉庫等相關知識,學生掌握了海外倉的設計流程。學生再利用實訓平臺掌握物流公司運作需要的相關倉庫種類、倉庫類型、倉庫選址、倉庫管理,進而為完成倉儲工作、跨境運輸、報關報檢、落地配送等實訓操作提供知識儲備。學生通過學習貨物類型及貨物認證詳解,掌握跨境物流主要貨物類型、跨境物流貨物運輸所需認證及認證代辦程序,有助于在跨境物流實訓過程中通過了解貨物認證的知識,掌握貨物類型與跨境物流所需認證之間的關系。
(二)基于基本理論的實訓環節設計
“國際運輸與物流”作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必修課,需要學生學習與之相關的“國貿原理”“國貿實務”“商品學”“國際市場營銷”“跨國企業管理”等課程。在以物流公司為藍本的實際經營過程中,基于承運人和托運人之間的貨物運輸協議,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完成貨物的國際運輸流程。因此,基于這一實踐環節,教師將各個過程的任務分解與相關理論結合,最終實現虛擬仿真平臺的設計(表1)。這一流程能夠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及實訓任務與虛擬仿真平臺的有效銜接。實踐任務環節包括托運人產品發布、物流公司崗位組建及崗位分配、物流線路設計與物流產品發布、競爭力指數與托運人決策。
(三)基于能力目標的任務安排
教師根據物流公司要求具備的基本職業能力,反向設計實踐任務,體現基于OBE理念的教學任務安排[4]。教學任務設計主張以物流公司的實際能力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的實踐成果引導教育教學。對照實踐任務環節,能力目標包括創新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組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團隊意識,培養創新思維(表2)。
(四)基于形成性評價的考核方式
教師采用形成性教學評價方式,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課堂表現、小組任務的完成度,以及模擬公司的競爭力水平等具體環節進行過程管理,形成考核評價;對照實踐環節進行考核標準評價,其中形成性評價的方式包括小組產品展示、個人匯報、提交方案和商務談判模擬等形式(表3)。
三、虛擬仿真平臺在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文章依據“國際運輸與物流”和“跨境電商物流”課程的教學實踐,分析歸納了在一個學年的教學過程中,在理論教學與虛擬仿真平臺結合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平臺設計過程中個性化設計尚未有效添加
伴隨著智慧教育的發展及各大高校的逐漸重視,企業可以增加對目標顧客的實地調研,充分考慮特定專業的需求,實行以需求為主導的訂單模式,實現平臺設計由供給主導向需求主導的方式轉變。目前,智慧教育仍處于發展階段,需要校企雙方進行充分的溝通和協作。
(二)與實訓基地的結合有待加強
高校虛擬仿真平臺應充分實現外部資源的內部化,通過與文化館、科技展館和博物館、創客空間等的合作,加強文化與教育的交流與合作,建設實訓基地。例如,針對黑龍江省的地域文化背景,可以在諸如科技館等展館內,展出學生設計的包含文化內涵的科學與文化展品。
(三)課程思政環節尚未充分體現
在虛擬仿真平臺中,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課程思政內容的設計仍是薄弱環節。如在平臺的設計環節,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實現思政環節的設計。在虛擬仿真教學設計中可以體現文化教育環節,增強文化主題的實踐。例如,融入以“東北抗聯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核心的黑龍江紅色文化資源在黑龍江省高校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價值。
四、促進智慧教育與教學設計融合發展的對策
(一)基于個性化定制的校企合作
在智慧教育背景下,普遍適用于大多數院校的虛擬仿真平臺將逐步被個性化的課程平臺取代,實現匹配基于特定高校培養目標與定位的教學平臺或操作系統。由于教學與虛擬仿真技術人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高校需要協調和創新合作方式,促進個性化教學虛擬仿真平臺的建設。
(二)加強各省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由于我國各省教育信息化水平發展不均衡,如《我國基礎教育的信息化融合指數的調查研究——來自12省
2 500余所學校的數據》一文中指出,浙江省的信息融合程度較高,而黑龍江省和湖南省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相對較低。2022年3月28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的上線,為各省推進數字教育提供了契機。信息化融合程度低的省份可以通過信息交流等手段實現智慧教育的交流與合作。
(三)增強信息化的課程思政設計
高校可以通過虛擬仿真技術設計可視化的平臺添加課程思政模塊。文化的傳承認知是基礎,推廣和宣傳主要靠情感的鏈接,可視化的傳播路徑有助于文化的視覺呈現。針對中國2035年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參考博物館打開“四堵墻”的思路,建議在虛擬仿真平臺添加文化元素,如黑龍江省高校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平臺的設計實現對龍江文化和龍江精神的可視化傳播。
(四)拓展課外實訓基地
高校結合課程內容打造科教項目,整合國內國際資源,實現知識的有效拓展。高校可聯合多部門實現課外實訓基地建設。通過文化館(站)、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青(少)年宮等公共文化機構,組織開展代表性項目的宣傳和展示等活動,結合中國運輸業的發展和國際物流的教學目標,深入學習“一帶一路”倡議和中歐班列的開行等重要意義,豐富課程內容的內涵和外延。
文章在基于學生認知能力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基礎上,通過理論教學與虛擬仿真平臺的銜接,通過實踐任務融合智慧教育與教學設計,探索了智慧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方法改革;以“國際運輸與物流”課程為例,在理論教學活動中進行小組任務設計,并通過虛擬仿真平臺的過渡和銜接,實現本科教學基于智慧教育的教學設計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 曹培杰.人工智能教育變革的三重境界[J].教育研究,2020,41(2):143.
[2]? 梁云真,曹培杰.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融合指數的調查研究:來自12省2500余所學校的數據[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11):43.
[3]? 曹培杰.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J].教育研究,2018,39(8):121.
[4]? 趙美娜.基于OBE的形成性評價機制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74(10):54.
編輯∕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