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石云華 李長虹 劉崢 蘭陽藝



[關鍵詞]核醫學科;綜合性防護措施;輻射防護;防護體系
核醫學科是依據現代化核技術診斷和治療疾病新興學科,主要包括物理和生物、計算機等綜合性學科[1]。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進步,放射性藥物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核醫學科診斷各種疾病的結果也得到認可,核醫學科的放射源不合理操作,使患者診治期間容易受到輻射,嚴重影響患者和醫護人員身體健康甚至生命質量[2-3]。因此,本研究選取在輻射環境中工作的40名護士為研究對象,分析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我院)核醫學科護士的規范輻射防護體系和護理管理對醫護患者健康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放射科(包括介入室)和核醫學科工作的40名護士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20名。對照組男10名,女10名;年齡21~50歲,平均(31.14±3.05)歲,工作年限2~22年,平均(15.15±1.41)年,副主任護師4名,主管護師4名,護師6名,護士6名。研究組男6名,女14名;年齡21~40歲,平均(31.23±4.06)歲,工作年限2~21年,平均(15.22±1.63)年,副主任護師4名,主管護師4名,護師8名,護士4名。兩組護士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護士給予基礎性防護輻射方法,研究組護士給予綜合性放射性防護方法,放射源管理:放射源應固定放置于高活室內,并且給予相應的隔離措施,記錄臨床使用情況和靈活度、核所類別,制訂完善的防護方案;輻射監測:定期監測高活室、病房、治療室,充分了解放射污染情況;醫護人員放射防護管理:監督醫護人佩戴防護衣、輻射報警器、檢測周圍核素水平;處理放射性廢物:病房或者治療室內需要配備污物袋以及患者唾液、汗液、排泄物的處理設施,然后指導患者處理放射性廢棄物放入制訂區域。護理管理:建立完善護理制度:建立科室核對、病房防護監督制度,要求護理人員工作中佩戴防護裝備,且遵守管理制度;培訓護理人員相關專業知識:醫院采取輪換制度緩解護理人員擔心輻射的壓力,同時給予相應放射防護相關知識培訓,增加護理人員防護知識技能,降低放射核素污染。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護士輻射知識掌握度。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評估護士對輻射知識掌握度,參考《輻射相關知識認知度與防護行為調查問卷》,信度為0.85,主要包括臨床基本資料、輻射知識認知情況、輻射防護行為[4]。輻射知識認知量表主要包括符合防護知識、接觸放射性粒子較長時間損害。回答正確為1分,回答錯誤為0分。0~2分表示輻射認知水平較低,3~8分表示中等水平,9~10分表示認知水平較高。輻射防護行為包含6個項目,每個項目分數為0~3分,分數越高則表示輻射防護行為越好。②心理健康和直覺壓力狀況。心理健康狀況:采用中文健康量表(Chinesehealthquestionnaire,CHQ-12)[5]進行評估,主要包括12個項目,每個項目分為4個等級,總分為0~12分,分數越高,則表示心理健康程度越低。直覺壓力狀況:采用中文版直覺壓力量表(Chineseperceivedstressscale,CPSS)[6]評估直覺壓力狀況:該量表包含14個條目,評估兩組護士出現相應頻度。分為0~4個等級,分數分別為0、1、2、3、4分,分別表示無、極少、偶爾、經常、較多。分數越低則表示直覺壓力越小。③護士年齡和工齡肝功能指標水平。比較兩組護士的年齡肝腎功能(相同年齡核醫學護士)和工齡肝腎功能(相同工齡核醫學護士)血清肌酐清除率(serumcreatinineclearance,Cr)、尿素氮(ureanitrogen,BUN)、谷丙轉氨酶(alaninetransaminase,ALT)指標。④不良反應發生率。記錄兩組護士是否出現白細胞異常、皮膚脫落、頭暈惡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士輻射知識掌握度比較
研究組護士輻射認知度和防護行為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心理健康和直覺壓力狀況比較
研究組CHQ-12、CP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護士年齡和工齡肝功能指標比較
研究組護士年齡和工齡腎功能檢查Cr、BUN、ALT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護士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核醫學在我國醫療運用時間較短,不正確的放射管理會對醫務人員和患者身體造成嚴重的影響[7]。隨著核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廣泛應用于臨床疾病診斷和治療過程中,臨床效果顯著,然而,在技術應用過程中,會引起放射性危害,尤其是對醫護人員的身體健康產生威脅,所以,科學管理核醫學放射源可以減少輻射帶來的傷害,需要臨床加強對核醫學科防護管理,確保核檢查安全性。相關研究顯示,我國正規核醫學特殊病房的數量不足,部分醫護人員缺乏防輻射技巧和核素理論[8]。因此,如何增加輻射防護效果,是目前重要的問題。
核醫學科的護理工作,應依據國家規定的標準和核醫學放射源的管理要求,制訂完善和健康的醫療規章制度,指導和監督護士人員的工作,但相關數據顯示,核醫學科目前存在工作場所和放射性廢物不合理規范的現象,科室的空間布局不科學、產生的放射性廢棄物無合理的處理、輻射危害防護力度欠佳等[9]。臨床病種較少和設備投入和保養費用高限制核醫學科發展,核醫學科面積較少達到國家相關標準,同一場所不同診治項目也采用不同治療方式和不同藥物劑量,導致患者和相關醫務人員受到交叉輻射,對身體產生不同程度的傷害[10]。放射廢棄物隨意丟棄是部分醫院常見的突出性問題,因此在普通廢物桶內檢測到放射性物質。另外,部分醫院尚未檢測放射治療室被各項設備的污染程度,儀器工作也出現故障和缺乏計量單位[11]。因此,核醫學護理人員需要制訂科室制度,管理過程中應嚴格按照科室制度實施,然后在規定時間對護理人員進行考核,充分了解核素理論和核知識掌握情況,實施病房防輻射制度。
溫馨等[12-13]研究顯示,人體骨髓、血液系統和性腺對輻射敏感性較高,人體長期在無防護下受到低劑量輻射,損傷血液系統、染色體畸形、消化系統等,為防止放射性離子輻射危害,臨床應采取有效防護措施。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士輻射認知掌握度較高,CHQ-12、CPSS評分較低,說明核醫學護士的規范輻射防護體系能提升護理人員對輻射的認知能力,改善心理壓力。分析其原因與護士接受崗前放射知識培訓有關,使護士深入了解輻射相關知識,增強防護意識。王月虹等[14]研究顯示護士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誘發心理健康問題,其中主要包括心理壓力。心理壓力是指生活中受到刺激事件或者不利因素對人們的心理問題造成威脅,使人們的身心感到緊張、抑郁。核醫學護士了解放射性物質知識,且定期接受部門檢查,使護理人員的防輻射工作更加完善。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士工齡和年齡的腎功能指標水平較優,且研究組護士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表明核醫學護士的規范輻射防護體系全面防護,降低輻射對身體的傷害,安全性良好。分析其原因核醫學科制訂嚴格防護制度,要求工作人員充分掌握相應的防護設備使用方法,及時檢測核素水平,若出現異常情況,應立即采取去污劑處理。放射防護主要是從放射源原理和放射監控、放射性廢棄物等方面控制[15]。護理管理措施是護理人員和患者進行防控,增加護理人員技能,另外,工作人員需要按照規定對放射性廢物進行處理,預防不恰當處理引起的輻射[16]。我院核醫學科采取有效規范護理處理措施,使防護的效果預后良好。核醫學還需要相關的醫護人員及時向患者介紹放射相關知識,指導護士處理不良反應,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因此,通過核醫學的護理管理,依據國家的相關指標和放射源相關要求,制訂完善護理制度,指導和監督醫護人員工作,增加醫護人員保護意識,處理放射風險事件,能保護生命安全,也將降低放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確保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能和護理能力增強,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核醫學護士的規范輻射防護體系增加放射防護和護理管理,降低輻射對身體的損害,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