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生 黃燕欽 吳彬冰


[關鍵詞]急性硬膜下血腫;腦疝;硬通道硬膜下穿刺預減壓;開顱術
急性硬膜下血腫為顱腦外傷72h以內出現的腦表面與硬膜下腔的血腫情形,在腦外傷患者中十分常見,發生率高達70%以上,且具有病情復雜、進展迅速的特點,病死率更是達到50%~80%[1]。腦疝為多種原因所致的顱內部分腔室壓力升高的情形,當腦脊液循環障礙持續壓迫腦部功能區將會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的神經功能癥狀[2]。近年來急性硬膜下血腫并腦疝患者數量明顯增加,給臨床治療帶來了不利影響。相較于單純的急性硬膜下血腫未合并腦疝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腫并腦疝患者的致死率更高、患者預后更差[3]。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為目前臨床治療急性硬膜下血腫并腦疝的主要手段,但長期實踐表明,該術式實施后患者依然面臨著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究其原因在于患者從收治入院至開顱手術所需的時間較長,腦疝形成的占位效應顯著,使得腦組織細胞大量壞死、腦功能不可逆性損傷,故起病后短時間內釋放部分硬膜下血腫、降低顱內壓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之所在[4]。硬通道硬膜下穿刺預減壓備受臨床的重視,與開顱術聯合應用能否促使患者獲益更大成為研究的重要內容,故本研究對此展開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普寧華僑醫院顱腦外科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急性硬膜下血腫并腦疝患者40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20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6例,年齡30~66歲,平均(46.64±2.69)歲;發病時間0.5~6h,平均(3.89±1.41)h;格拉斯哥昏迷評分[5]:3~5分7例、6~8分13例;瞳孔變化情況:單側瞳孔散大15例、雙側瞳孔散大5例。觀察組中男12例、女8例;年齡:26~64歲,平均(46.59±2.62)歲;發病時間1~6h,平均(3.94±1.47)h;格拉斯哥昏迷評分:3~5分5例、6~8分15例;瞳孔變化情況:單側瞳孔散大16例、雙側瞳孔散大4例。納入標準:①急查X線斷層掃描(computerizedtomography,CT)或核磁共振成像獲得明確診斷者;②發病時間≤6h者;③患者家屬如實了解研究方案的具體內容且同意參與臨床研究。排除標準:①既往具有腦干損傷病史者;②合并嚴重復合傷者;③多臟器功能衰竭或植物生存狀態者;④凝血功能障礙者。兩組急性硬膜下血腫并腦疝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普寧華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倫理審批通過(倫理審批號:HQYY-22-02)。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予以治療,氣管插管全麻并消毒鋪巾。于患者的顴弓上耳屏前緣1cm處做手術切口并朝著耳郭上緣向后上方延伸,止于患者的頂骨正中線位置。沿正中線向前至前額部發際處,整個皮瓣長度約36cm,用銑刀鋸開骨瓣,形成骨窗面大小約為12cm×14cm,將該區域內的骨瓣徹底游離,頂部骨瓣則需旁開患者的頂骨正中線矢狀竇2.5cm左右。剪開患者的硬腦膜,充分暴露額葉部位、顳葉部位、頂葉部位、前顱窩部位和中顱窩部位,清除硬膜下的血腫后徹底止血,放置硬膜下引流管一條,置入美國強生公司生產的Codman82-6635型有創顱內壓監測儀,定時采集患者的顱內壓參數。手術完畢后,應用北京佰仁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BiodesignSurgisis硬腦膜補片(10cm×10cm)與原有的硬腦膜進行縫合,以擴大硬腦膜外腔,達到更好的減壓效果,最后逐層關閉創口。
觀察組采取硬通道硬膜下穿刺預減壓聯合開顱術治療,具體方案如下:在患者收入院后迅速做好急診術前的各項準備工作,首先在患者病床邊緊急行硬通道硬膜下穿刺預減壓,借助CT明確具體的血腫位置并選定目標靶點,設備為通用電氣醫療日本公司生產的OptimaCT66064排128層螺旋CT機。在CT輔助下于患者頭顱部位勾勒血腫以及靶點的體表投影。常規消毒鋪巾,利用利多卡因(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072,規格:10ml∶0.2g)對目標靶點實施浸潤麻醉,將北京萬特福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YL-1型“一次性使用顱內血腫清除套裝”中的硬通道穿刺針于電鉆上夾持固定,由靶點向靶方向鉆孔進針,鉆透顱骨、硬腦膜后,取出蓋鉆,取下限位器,將鈍頭塑料針芯插入三通針體內,與三通體一起緩慢推進至血腫內,針體側管連接外引流管、引流袋,拔出塑料針芯,針體末端擰緊蓋帽,開放引流裝置予引流硬膜下血腫行預減壓。隨即轉送手術室急診行開顱術,步驟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致殘率:采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量表(glasgowoutcomescale,GOS)[6]評價,GOS分值3分和4分為殘疾,殘疾率=殘疾例數/總例數×100%。②病死率:GOS分值1分為死亡,病死率=病死例數/總例數×100%。③生存質量評分:包括軀體功能(10個條目,10~30分)、軀體角色(4個條目,4~8分)、機體疼痛(2個條目,2~12分)、總健康(5個條目,5~25分)、生命力(4個條目,4~24分)、社會功能(2個條目,2~10分)、情感角色(3個條目,3~6分)、心理健康(5個條目,5~30分)8個維度,分值越高生存質量越高,分別于蘇醒后、出院前利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theMOSitemshortfrom36questionnaire,SF-36)[7]評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致殘率、病死率、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的致殘率、病死率、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蘇醒后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前均高于蘇醒后,且觀察組的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急性硬膜下血腫已經成為當前臨床中顱腦損傷患者十分常見的繼發性損傷類型。誘發顱腦損傷的原因與外界暴力因素直接相關[8]。急性硬膜下血腫所形成的占位效應將會對顱腦組織形成不同程度的壓迫而促使其表現出神經癥狀表現,且隨著病程的延長,并發腦疝的風險也隨之升高[9]。腦疝形成之中將會進一步加重顱腦組織損傷程度,腦灌注壓下降、腦血流量不足,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更為嚴重[10]。反過來缺血缺氧狀態又會造成腦組織細胞壞死,細胞液滲出,擴大水腫范圍,從而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之中[11]。也是急性硬膜下血腫并腦疝患者具有較高病死率和致殘率的重要原因[12]。顱內體積/壓力曲線證實,急性硬膜下血腫并腦疝患者的腦脊液每下降1ml,顱內壓數值隨之降低0.4KPa[13]。因此,急性硬膜下血腫并腦疝早期減壓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是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醫療衛生機構十分常用的術式之一,在清除血腫方面取得了矚目的成效,在實踐中有超過95%的單側幕上急性顱內血腫可以被徹底清除,并實現以下目的:完成清除額葉、顳前、眶回等挫裂區域內的壞死腦組織;遏制顱前窩與顱中窩的顱底出血;對已經出現撕裂傷的硬腦膜進行徹底的修復,避免腦脊液由撕裂部位滲出等[14]。但是,臨床中急性硬膜下血腫并腦疝患者即便接受該術式治療,依然面臨著較高的致死與致殘風險。有患者從完成顱腦CT檢查明確診斷至開顱減壓往往需要2h左右,甚至是更長的時間,在此過程中腦疝持續對腦組織形成損傷,使得腦細胞以及中樞神經元大量凋亡,后者在維持中樞神經功能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5-17]。因此,降低急性硬膜下血腫并腦疝患者的致殘率與病死率、改善患者預后成為臨床面臨的棘手問題之一。
本研究中發現,觀察組的致殘率為10.00%、病死率為5.00%、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5.00%、15.00%、25.00%,提示硬通道硬膜下穿刺預減壓與開顱術聯合應用能夠進一步降低急性硬膜下血腫并腦疝患者的致殘率、病死率、并發癥發生率。原因如下:硬通道硬膜下穿刺預減壓通過CT引導可以精準定位硬膜下血腫位置,做好體表定位標志后緊急實施硬膜下穿刺能夠將部分硬膜下血腫抽吸出來,最短時間內解除或減輕硬膜下血腫對顱腦組織形成的壓迫與損傷,再輔之以開顱術,可以進一步鞏固手術治療效果,挽救患者生命、預防并發癥以及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的目的。生存質量已經成為衡量臨床治療與護理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均較蘇醒后得到了顯著改善,且觀察組各維度分值較對照組更高,提示硬通道硬膜下穿刺預減壓聯合開顱術治療急性硬膜下血腫并腦疝有助于進一步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水平。可能是該治療方案可以在開顱術前快速而平穩地釋放部分硬膜下血腫,有效降低顱內壓水平,此點對于緩解血腫壓迫所致的腦疝具有重要意義。隨著腦組織受壓時間的縮短,中樞神經系統受到的損傷明顯減輕,為降低致殘、致死風險起到了重要的幫助作用。由于硬通道硬膜下穿刺預減壓步驟十分簡單,通過系統地培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師即可以熟練掌握,經驗豐富者可以在1.5min內完成穿刺以及血腫抽吸,使得整個手術時間并不會大幅延長,而取得的效果卻顯著提升,故在今后臨床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推廣使用價值。
綜上所述,硬通道硬膜下穿刺預減壓聯合開顱術治療急性硬膜下血腫并腦疝療效確切,能夠進一步降低由該病癥所帶來的殘疾、病死以及相關并發癥發生風險,預后較好,在臨床中具有廣闊的推廣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