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源婧

摘 要:文章主要研究了西安東岳廟現狀與價值評估、生存環境、大殿建筑形制、殘損成因分析等,提出了西安東岳廟大殿預防性保護的策略。
關鍵詞:西安東岳廟;大殿殘損成因;防護策略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5.008
1 西安東岳廟概述
1.1 地理位置及現狀
西安東岳廟是緊鄰西安明城墻的一處著名道教宮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東門內北側,東臨順城巷,南接東大街,原昌仁里小學內。
東岳廟是民間供奉東岳大帝及三清、靈官、財神、藥王等諸神的道教場所。始建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歷經南宋、金時期,至元代廟宇被毀,后開始恢復,明弘治年間(1488—1505)、萬歷十年(1582)和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先后多次修葺、擴建,民國時期再次衰落。原廟有華表、山門、會堂、牌坊和東西廂房等,歷史上殿宇完備。東岳廟坐北面南,規模較大。現存的原建筑有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坐落的大殿、二殿(中殿)、三殿(后殿)以及偏于軸線東側的四殿(三教宮),且均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廟內加建現象嚴重。幾個殿內墻壁上的道教彩色壁畫主要為元末明初之作,少許為清代以后所繪,已斑駁不清。廟內還保存有明清兩代重修部分殿宇的石碑數通。
1.2 價值評估
西安東岳廟的價值可從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三方面進行評估。一是歷史價值,西安東岳廟歷經北宋、南宋、金、元、明、清、民國流傳至今,是最能體現和代表西安城市歷史發展脈絡的文化遺產之一,它對同時期其他地區和不同歷史時期的同類建筑研究都有著借鑒意義。二是藝術價值,西安東岳廟大殿里的壁畫是陜西現存宮觀單體面積最大的壁畫,內容豐富,色彩絢爛,藝術價值珍貴。三是社會價值,西安東岳廟現存的古建筑是中國古代國家祭祀、傳統道教文化、民間民俗活動的具體實物證明,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2 生存環境
歷史建筑文物的生存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古建筑遺產經歷了成百上千年的風、雨、凍脹、地震、酸雨、氣候變化、地下水開采、施工等自然力和人類活動的擾動,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變形破壞①。其中,氣象災害有干旱、連陰雨、暴雨、洪澇、城市內澇、冰雹、大風、干熱風、高溫、雷電、沙塵、大霧、霾、寒潮、低溫凍害等。生存環境的變遷,可使歷史建筑文物在原有地形地貌、建筑平面布局、形制、造型、版式特征、藝術風格、建筑材料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2.1 自然環境的變化
2.1.1 地形地貌
西安處于關中盆地腹地,北鄰渭河和黃土高原,南鄰秦嶺,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西安市的地貌特點:一是南高北低,高程相差懸殊,城內高程相差約30米。二是秦嶺山地與渭河平原界限分明,平原與山地是西安地貌的主體。三是受秦嶺、渭河走向控制,各種地貌均呈東西向延伸,南北向交替,呈明顯條帶狀分布,等高線基本呈東西走向。平原與地形有關,也與水力侵蝕有關。黃土組織疏松,容易受到侵蝕。侵蝕一般都由地表徑流開始②。長久以來,侵蝕而成的溝壑,因存水可使平原斷斷續續切割為更小的平原,或可使東岳廟大殿的基礎受損。
2.1.2 水文環境
西安市地處渭河斷陷盆地中段,新生代陸相疏松地層堆積厚重,因此地下水量豐沛。西安河網密集,水源豐富,河流走向多呈東南—西北,在古代機耕、灌溉條件都很好,東岳廟選址則充分利用了城墻和護城河,減少了運輸、取水等大量工程量。
2.1.3 氣候特征及溫度變化
西安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每年7月至9月的雨量占全年雨量的47%,且存在秋淋現象。冬季寒冷,市內各區縣大霧天數均多于10天。1934年出現過極端最高氣溫45.2攝氏度,1995年1月出現了極端最低氣溫-20.6攝氏度。2011年至2020年,西安平均降雨量大于800毫米,屬于濕潤地區的特征之一,因此,這一時期可視為西安氣候特征的歷史轉折期。
研究竺可楨先生1973年在《考古學報》《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化的初步研究》可知,北宋、南宋中期(1000—1200年)處于III(冷),南宋中后期、元代至明初(1200—1400年)處于IV(暖),明初至清末(1400—1900年)處于IV(冷)。宋代至民國時期的溫度呈冷暖交替的變遷,即:中國近一千多年來的氣候變化分為冷暖不同的周期。自宋代以來至公元2000年,重大旱澇發生了20余次。因此,長期以來的溫度的冷暖交替及雨水量的多少,都會對東岳廟大殿的大木作、臺明、屋面等部位產生損害或侵蝕等不良影響。
2.1.4表層土壤和地表灰塵理化性質
西安市在渭河的中部偏下的位置,現在渭河下游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鹽堿地,鹽堿土形成是自然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研究表明,西安市表層土壤pH酸堿度的變化范圍是7.65~8.54,屬弱堿性。地表灰塵pH酸堿度的變化范圍是6.59~11.19,屬堿性。③處于堿性環境的古磚,由于毛細作用,受結晶膨脹、風化、雨淋等物理作用,再加上化學的腐蝕作用,日久會早于其他部位而受損失效。
2.2 社會環境
2.2.1 未得到應有的保護與重視
西安市是13朝古都,宗教文化源遠流長,寺廟遺址非常多。根據歷史文化、地位、建筑特點、建造時間、藝術特色等綜合因素評價,著名寺廟就多達10處。
但西安東岳廟一直被視為西安“較底層”的廟宇。1952年對東岳廟古建筑群進行了一次修葺。盡管東岳廟1956年被列為陜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筑雄偉壯觀,宮觀壁畫規模宏大,但一直未得到很好的保護和應用,隱藏于城墻繁華區,人跡罕至。1983年四殿(三教宮)毀于火災。1984年起停止對外開放,只有廟宇而無道士。廟宇外是繁華的商業街,墻壁內則非常安靜,是充滿濃厚古文化氣息的歷史空間。
2.2.2 廟宇被長期占用
據記載,東岳廟的辦學經歷豐富。自1917年道士們為窮苦孩子創辦私塾道德班以來,西安東岳廟中道士的宗教活動與小學生讀書共存的現象長達半個世紀,一直持續到1966年止。道德班壯大后,于1931年被正式命名為道德小學,于1952年又更名為“西安市東大街第二小學”,于1954年再次改名為“昌仁里小學”。1942年,學校學生甚至超過千人。諸多人員的活動,再加上“文革”期間“破四舊”,廟內各神像被毀,石牌坊、石碑被砸。直到2005年,昌仁里小學被拆除,西安東岳廟被由西安市文物局收回、管理和保護。
2.2.3 圍繞東岳廟的社會活動
1997年11月,東岳廟部分被長安縣政府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由道教人員主持。2018年,東岳廟作為免費道觀開始對外開放。景區修建了第一、第二展室及文化長廊等建筑,東岳廟已成為現在的西安民俗博物館、西安市文物交流中心。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東岳大帝生日,祠廟舉行祭祀活動,民間舉行廟會,人們絡繹不絕,熱鬧非凡,形成民間宗教傳統節日。
3 大殿建筑形制④
西安東岳廟大殿是供奉東岳大帝的場所,為明末清初所建,其大梁上有“清康熙乙未臘月建”題記。大殿規模較大,平面為長方形,建筑面積約521平方米。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六步架,雙步周回廊,單檐歇山頂,抬梁式結構,檐角斗拱翹起,副階周匝,四周有朱色廊柱24根。殿前方8根柱上的柱石,雕刻了二龍戲珠浮雕;其他柱石則均雕刻了圖案精致、美輪美奐的花卉。
前檐斗拱為六鋪作,頗為宏大,雕刻精美,有趣的是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造型不一,昂部精雕龍頭、象首,耍頭做成螞蚱頭,闌額有作斜項。后檐斗拱也是六鋪作,只是沒有前檐斗拱的雕刻,形制也較為統一。外檐彩繪隱約可見。前后檐中央三道瓦壟與兩側各一條瓦壟用藍色琉璃瓦,為關中古建筑的一種裝飾,藍瓦在西安也比較常見。
梁架為徹上明造,五架梁抬梁式,但仍保留叉手、駝峰。東岳廟大殿的雀替未經雕刻,顯得樸素,而關中建筑的駝峰普遍雕刻精美,二者非常不同。梁、檁上的彩繪可視為陜西古建筑彩繪最原汁原味的遺存。
殿內的神像己毀掉,東西兩壁和北壁兩端,共殘存約有150平方米大幅彩色壁畫,所繪山水、樓閣、人物,精致秀麗。⑤
4 大殿勘察現狀及殘損成因分析
4.1 大殿整體評價
西安東岳廟雖歷經900多年的風風雨雨,滄海桑田,但大殿現狀保存較為完好,整體結構較為穩定。外墻磚石、內墻壁畫、室內外地面保存較好。木構架保存較為完好,無明顯結構問題。大殿鴟吻、部分椽子、門窗、室外地面石、臺明踏步等構件已經更新。通過對西安東岳廟大殿的部分部件進行修復、保養、維護,盡可能還原歷史真實原貌,使其歷史風貌得以延續。
4.2 大殿殘損成因分析
2019年12月,對西安東岳廟大殿的臺明、地面、墻體、構架、屋面、木基層、木裝修等項目的14處相應部位進行了現場勘察,對其現狀拍照26幅留存,并對殘損成因進行了分析。殘損成因主要包括時間因素、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等多方面,即:年久失修、雨水侵蝕、人為破壞、受力構件殘損變形等。大部分部位的殘損是由多重因素導致的,如:室外地面由于雨水侵蝕、氣溫驟冷驟熱和人為破壞而受損,此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當前,大殿的現狀因近幾年的修繕,與2019年12月勘察時應該有所變化。
2019年12月大殿現狀及殘損成因分析的具體情況見表1。
5 防護策略
對于歷史建筑文物來說,首先要樹立預防性保護重于修繕的理念,在日常管理中要遵循一定的保護原則。同時,面對歷史建筑文物的殘損,應本著“真實性、可逆性、可識別性以及最小干預”原則進行修繕設計、施工。歷史建筑文物保護,還應遵循國家有關法規及地方管理條例的有關要求。
5.1 保護原則
對于歷史文化名城建筑遺產的保護,應遵循“有機更新基礎上的整體保護原則與強化傳統文化認同基礎上的適度開發原則”⑥。筆者認為,在保護和利用二者兼顧的基礎上,歷史建筑文物保護的原則還應遵循價值導向原則及以人為本的原則。
5.2 預防性保護策略
預防性保護的概念于1930年在羅馬國際文物保護會議首次被提出,經過90多年的發展,預防性保護的理論和方法在不斷發展變化,其手段也擴展為風險防范、管理決策、公眾意識等眾多方面,且廣泛應用于不同類型的歷史文物保護上。
本文所提出的預防性保護策略,應最大限度地滿足東岳廟大殿木構架、瓦作、壁畫等損害現狀的需要,并可應用于整個東岳廟其他殿的預防性保護工作中。
5.2.1 風險評估
對東岳廟大殿的病害及殘損進行專業的分類、測圖、描述、分析、報告等,并對其規范約束;對大殿主要結構的空間位置變化、力學性質變化、建筑基礎及承載體、外部影響因素等進行動態監測與安全評估。這些第一手資料的積累,可為大殿保護管理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5.2.2 環境控制
主要從社會環境方面進行控制。要盡量減少人類活動對東岳廟及其大殿的影響。2005年東岳廟被西安市文物局收回、管理和保護后,已具備開放條件。每年農歷三月,祠廟舉行祭祀活動,民間舉行廟會。目前,東岳廟西邊建立了西安民俗博物館,山門前還開發了商業廣場和商鋪。要謹防祭祀、參觀、商業、建造等人類活動對東岳廟及其大殿造成失火、沖撞、震動等破壞,或可造成不可逆的損害。需要政府及東岳廟管理處發布管理條例或辦法,對大殿周邊環境進行整治與改善,對區域小環境進行優化,對周邊施工進行節能減排管理,使西安城的歷史建筑在露天條件下達到預防性保護要求。
5.2.3 防護性措施
在盡量不改變、少改變大殿整體風貌的前提下,為內墻壁畫建造保護棚、覆蓋保護層,減緩壁面自然受潮的影響。⑦對糟朽開裂的木構件、松動的磚石采取錨桿鐵箍加固、化學灌漿等一系列措施,旨在解決大殿穩定性問題,同時保證游客的安全。
5.2.4 其他策略
對大殿微環境進行研究,把控適宜木構建筑完好保存的最佳溫濕度,開展相關的模擬和現場試驗,減緩受損過程。同時,加強立法工作,提高文物保護工作者及公眾的素質水平,建立應對自然、人為等突發事件的預警機制。
6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
①通過對西安東岳廟大殿的臺明、地面、墻體、構架、屋面、木基層、木裝修等項目的相應部位進行現場勘察,發現大殿現狀保存較為完好,整體結構較為穩定,其損害成因主要包括時間因素、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等多方面。
②應結合大殿主要結構的空間位置變化、力學性質變化、建筑基礎及承載體、外部影響因素等實際情況,長期開展預防性維護活動。
③對年久失修、受力構件殘損變形、人為破壞等部位,應進行動態監測與安全評估,提出修繕方案并實施,確保“修舊如舊”。
④西安東岳廟大殿的保護管理工作應圍繞著預防性保護的理念和方法進行。未來一段時間,應從風險評估、環境控制、防護性措施等幾方面推進預防性保護工作的開展。
6.2 建議
①作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西安東岳廟進行的保護和發展工作非常重要。應本著價值導向原則,深入研究東岳廟自身所傳承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以及所處的周邊環境,探索適合其保護和發展利用的方式。
②應重視對東岳廟大殿的日常性、季節性保養維護。針對大殿本體、構件或部位的輕微損害情況及損害程度,結合保護性設施的使用情況與周邊環境的客觀狀況,定期開展檢查,日常進行巡查,并記錄在案。
③針對大殿的木制架構及其他部位,預防性保護工作應從消防安全、防雷、防潮、抗震、蟲害防治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并對措施的有效性進行評估。
④針對西安東岳廟大殿保存現狀基本完好的實際,應查找建筑損壞的根源,消除存在的隱患,采取防風治沙、減少水分滲入和酥堿修復等措施來維持大殿的穩定狀態。
⑤西安東岳廟的保護和利用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各界、保護工作者等的共同努力。
注釋
①白成軍,韓旭,吳蔥.預防性保護思想下建筑遺產變形監測的基本問題探討[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54-58.
②史念海.西安地區地形的歷史演變[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4):22.
③張文娟,蘇少林,趙秋利,等.西安市表層土壤和地表灰塵理化性質分析[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20(1):64-67.
④陳聰.西安東岳廟保護[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
⑤高明.簡析西安東岳廟主殿壁畫藝術[J].世界宗教研究,2010(2):132-137.
⑥秦紅嶺.文化規劃視角下歷史文化名城建筑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J].中國名城,2015(11):10-15,31.
⑦張蘭惠.西安老城區宗教建筑修復與保護研究:以臥龍寺建筑布局和東岳廟壁畫為例[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1.
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