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萍 梁晨
[摘要]加強技能型鄉村建設是緩解鄉村技能短缺困境,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技能型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在于為鄉村振興提供優良文化支持、技能人才保障、技術技能支撐,助推鄉村文化發展、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然而,受鄉村技能環境建設“失位”、鄉村技能資源供需“失衡”、鄉村技能治理體系“失能”等因素的影響,技能型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振興的效度不強。鑒于此,可從完善鄉村技能環境建設、優化鄉村技能資源配置、打造鄉村技能主體共治格局等方面著手,全面提高技能型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振興的效度,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技能型鄉村建設;鄉村振興;鄉村技能環境;鄉村技能資源;鄉村技能主體
[作者簡介]黃鳳萍(1997- ),女,廣西岑溪人,南寧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碩士。(廣西? 南寧? 530299)梁晨(1996- ),男,陜西洛南人,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在讀博士。(浙江? 金華 321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研究資助經費重點課題“新時代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發展共同體構建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ZGDMKT2021ZD001,項目負責人:王屹)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09-0013-08
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推動鄉村振興勢在必行。面對當前制約鄉村振興實現的鄉村產業、生態、文明、治理等方面問題,學者們從政府、教育、技術和文化等角度提出了推動鄉村振興的可行性建議,包括完善市場秩序、發揮政府產業引導作用,加強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加強農村信息化設施建設、提高農民信息素養與技能,創新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但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尚未實現。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提出,要“組織開展農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培養高素質鄉村振興人才”,揭示了可通過開展返鄉創業就業、農業與職業技能等培訓振興鄉村人才,助推鄉村振興。而技能型鄉村建設重在促進鄉村群體積累技能知識和習得技能,致力于推動鄉村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是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有效措施,正契合鄉村振興人才的發展需要。鑒于此,從技能型鄉村建設視角出發,通過剖析技能型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及面臨的困境,探討技能型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振興的可為路徑,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一、技能型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
技能型鄉村建設強調通過促進鄉村群體積累技能知識和習得技能,助力鄉村個體擁有技能鄉村形態的形成,其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在于為鄉村振興提供優良文化支持、技術技能支撐,助推鄉村文化發展、產業升級、生活富裕。
(一)技能型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文化發展
文化觀是影響個體認知和行為的重要因素,塑造良好鄉村文化有利于引領鄉村群眾認同鄉村,激發個體主動參與鄉村建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為鄉村產業發展、生態建設、鄉村治理等方面提供精神動力,是助推鄉村振興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方面,要引進優秀的社會文化觀念,營造勞動光榮、農民光榮的文化氛圍,破除“勞力者治于人”的舊有觀念,增強鄉村群眾對自身鄉村的認可度,促其主動參與鄉村建設,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引進技術創新傳統技藝,賦予傳統技藝新活力,推動其振興發展。
技能型社會建設肩負著促進社會崇尚技能的重要任務,致力于形成勞動光榮、推崇工匠精神的技能文化氛圍是其內在邏輯要求。技能型鄉村建設作為技能型社會的下屬概念,同樣肩負著促進鄉村崇尚技能的重要任務,將良好技能文化觀念輸入鄉村,促進鄉村文化的更新與深化,轉變農民的舊有觀念,形成勞動高尚、農民光榮的鄉村氛圍,提升農民對鄉村及技能勞動的認同感,促其積極提升自身技能,參與到鄉村建設中,助力鄉村振興發展。與此同時,創新鄉村文化也是技能型鄉村建設的重要功能,通過發揚傳承鄉村工藝、培養民族文化傳承人等,賦予傳統技藝新的生命力以促其有機融入新時代發展中,使得鄉村技藝得以傳承與發展,有助于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發展。因此,以技能文化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發展,促使鄉村群體形成認可技能、崇尚技能的良好觀念,營造“人人發展技能、人人傳承技藝”的良好鄉村氛圍,激發其學習技能、傳承技藝的內在驅動力,是技能型鄉村建設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二)技能型鄉村建設推動鄉村產業興旺
鄉村振興的根本在于推動產業興旺。促進產業興旺發展可促進鄉村經濟繁榮發展,帶動鄉村群體脫貧,增強群眾的鄉土之情,促進其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的重要引擎。推動產業興旺則既需要加快培養一批高素質、強技能、能創新的新型職業農民,盤活鄉村人力資源,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也需要引進技術優化農業產業發展態勢,完善產業結構和發展鏈條,促進農業產業走向現代化。技能型鄉村建設面向鄉村產業需求,技能是其核心與本質概念,旨在促進技能知識積累和技能習得,是助推產業興旺的動力源泉。具體來說,一方面,技能型鄉村建設優化技能人才供給結構,為推動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撐。技能型鄉村建設以技能為核心,蘊含著豐富的技能資源,可為鄉村人人學習技能提供技能資源,助力人人擁有技能,提高鄉村技能人才質量和數量,為農業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推動農業產業興旺發展。與此同時,技能型鄉村建設著力解決鄉村群體的技能更新與深化,注重在鄉村群體原有技能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技能層級,這有助于鄉村群體緊隨著鄉村發展變化,不斷更新和提升自身技術技能,促使技能人才適應勞動市場新需求,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技能型鄉村建設強化農業產業技術支撐,推動農業產業興旺發展。技能型鄉村建設致力于產業技術技能服務,著重于促進技術知識的更新和創新,能為鄉村產業升級提供優質技術支撐,是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式。例如,推廣大棚蔬菜種植技術、農作物栽培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電子商務技術等均能推動鄉村產業向現代化轉型升級,從舊有的發展模式中釋放出來,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發展,進一步激發和增強鄉村經濟活力,提高鄉村發展能力。因此,技能型鄉村建設以技術技能盤活人力資源,推動產業興旺發展,增強鄉村內生力發展能力,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三)技能型鄉村建設助推鄉村生活富裕
實現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也是新時期鄉村發展的重要任務。要實現鄉村生活富裕,既要著力于個體生活富裕,也要致力于實現共同富裕。技能型鄉村建設歸根結底是以技術技能賦能個體,助力個體提高增收致富本領,推動鄉村生活富裕愿景的實現。首先,技能型鄉村建設致力于技能知識積累和習得,強調貫穿勞動力的全生命周期,有助于鄉村群體持續獲得技術技能,增強自身的就業能力,提升創造財富的能力,增加收入,推動自身生活富裕的實現。與此同時,技能型鄉村建設也著力于返鄉創業就業培訓,注重通過引領技術技能創新和創業培育,提高鄉村群體的創業能力,為其開展創業奠定良好基礎,增強其創業的成功率,促使鄉村群體實現技能致富。其次,技能型鄉村建設面向的是全體鄉村群體,致力于形成鄉村人人學習技能、擁有技能的良好鄉村形態,強調均衡技能資源,促進技能教育公平,為鄉村群體提供平等的技能提升機會,有助于提高鄉村整體專業技能水平。這有利于整體提高鄉村群體的生活水平,縮小個體間的收入差距,助力實現共同富裕。總的來說,技能型鄉村建設助推鄉村振興的最終目的是實現鄉村生活富裕愿景。
二、技能型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
技能型鄉村建設是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加快推動技能型鄉村建設步伐,增強其賦能鄉村振興的力度和強度,是助推鄉村整體發展的關鍵驅動力量。然而,受鄉村技能環境建設“失位”、鄉村技能資源供需“失衡”、鄉村技能治理體系“失能”等因素的影響,技能型鄉村建設驅動鄉村振興發展的作用還不明顯。
(一)環境之困:鄉村技能環境建設“失位”
技能型鄉村建設要賦能鄉村群體,促其發展技能,首先要在鄉村技能文化環境、人才成長環境等方面下功夫,通過營造鄉村社會崇尚技能氛圍、良好技能人才成長環境激發鄉村群體學習技能的內在驅動力,助力人人技能持續更新深化,推動鄉村人口紅利逐步向人才紅利轉變,從而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撐。但就實際情況而言,鄉村技能環境建設仍有待加強,鄉村群體學習技能的內在動力不足。
一是鄉村技能文化環境基礎薄弱。個體技能活動中的認知和行為直接受到文化觀的影響,而且間接受到滲透有文化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也就是說,技能文化環境是影響鄉村群眾技能認知和技能學習行為的重要因素,要通過塑造良好的鄉村技能文化環境,引領鄉村群體形成正確的技能認知,提高其學習技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技能型鄉村建設要增強賦能鄉村振興的力度,需提供有利的技能文化基礎,助力鄉村群眾形成認可技能、技能寶貴的觀念,激發其學習技術技能的內在驅動力,促進自身技術技能的更新與優化,使其技術技能緊跟隨鄉村發展需求,推動鄉村整體發展。然而,由于社會對優秀技術技能文化的培植缺乏,當前技能文化環境基礎較為薄弱,致使鄉村群體接受職業培育的意識薄弱,積極主動學習技術技能的內在驅動力不強,進而無法全面盤活鄉村人力資源,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二是鄉村技能人才成長環境建設不足。作為以發展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的技能型鄉村建設,理應為鄉村技術技能型人才塑造良好的成長環境,激發鄉村技能人才持續更新深化技術技能的內在動力。而就當前情況而言,鄉村技能人才成長環境有待完善。首先,鄉村技能人才激勵機制不健全。建立健全鄉村技能人才激勵機制是激發技能人才持續推動自身技術技能發展的有效手段。但當前鄉村現有生產方式財富回報偏低,社會對職業教育人才的認可度不高,鄉村技能人才在薪資報酬、社會地位等方面的激勵程度不夠消減了鄉村群體持續提升自身技術技能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鄉村技能人才上升發展通道受阻。當前學歷框架與資歷框架中間存在隔離帶,技能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和轉換機制的不完善,阻礙了技能知識積累不足但具備一定實踐技能基礎的鄉村群體技術技能的更新與深化。同時,鄉村在技能人才選拔、使用、評價等方面制度的不完善,制約了鄉村技能人才上升發展,消減了鄉村技能人才持續提升技能的動力,進而無法振興鄉村人才,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二)資源之難:鄉村技能資源供需“失衡”
技能型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振興既要激發鄉村群體“愿學”的內在動力,也要供給足夠的技能資源滿足鄉村發展需求,保障鄉村在發展過程中能從周圍環境中吸取到所需技能資源促進自身持續發展。就目前情況而言,鄉村技能資源供給不夠,無法滿足鄉村振興發展對技能資源的需求度,拖緩了鄉村振興發展的步伐。
一是鄉村技能實訓基地建設不足,物質資源供給失準。2021年12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明確提出“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重點支持建設一批公共實訓基地”。技能的形成需要通過一定的職業技能實踐活動。鄉村具有土地多、租費便宜的天然優勢,在鄉村建立實訓基地花費資金少。但囿于鄉村技能經費短缺,缺乏足夠的經費建設技能實訓基地,實訓平臺供給側“失準”問題突出。再者政府、企業、職業院校等建設主體間并未合力,實訓基地共建程度不強,高水平、專業化、開放共享的技能實訓基地建設不夠,難以為鄉村群體提供充足的技能實踐操作機會,制約了其技能的發展與提升。
二是鄉村技能教育與培訓同質化,知識資源供給錯位。技能教育與培訓旨在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技能培育活動發展個體技能,是促進個體技能提升與發展的重要方式。國家重視農民工技能培訓,積極開展培訓,這為農民工日益增長的技能學習需求提供了技能學習機會。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是促進鄉村群體技能提升的有效舉措。但當前技能培訓同質化突出,缺乏對鄉村特色產業和技藝的考量,在培訓內容、形式等方面都呈現出同一性的特征,廣大勞動者對技能培訓的多樣化需求得不到滿足,導致鄉村群眾所獲得的技能知識和技術技能與鄉村產業發展需求相脫節,使得鄉村產業因缺乏相匹配的技能人才而難以獲得高質量的發展。
三是農村職業教育師資力量不足,人力資源供給缺失。農村職業教育師資作為鄉村社會的技能精英,是鄉村社會珍貴的技能智力資源,在助推鄉村科技應用推廣、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由此急需一支高質量的農村職業教育師資隊伍,賦能鄉村群體,盤活鄉村人力資源,推動技術技能融入農業產業,推動鄉村農業產業現代化,助推鄉村整體發展。當前,農村職業教育師資力量不足。一方面,體現在農村職業教育教師數量不足。受鄉村經濟落后、生活設施設備匱乏、薪資水平不高等因素影響,教師更趨向于在城區職業學校任教,鄉村面臨著職業教育教師引進難、易流失問題。另一方面,體現在職業教育教師質量不高。由于部分職業教育教師身上仍具有明顯的城市化特征,其文化意識和文化價值觀與具象而失語、質樸而碎片的鄉村文化世界之間互不相融,以及其知識結構“脫農化”、教師教育能力實操化差等,導致其在培育什么、怎么培育、培育到什么程度等方面一知半解,地方性教學能力相對較弱,培育效果不如人意,無法有效賦能鄉村群眾和有效將技術技能融入鄉村產業發展中。
(三)主體之弱:鄉村技能治理主體“脫嵌”
鄉村技能環境建設和技能資源供給關乎著鄉村群體“愿不愿”發展技能、“能不能”發展技能的問題,而技能治理主體的功能發揮及其共治程度關乎技能型鄉村建設推動技術技能進入鄉村的效度問題。技能型鄉村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既需要建設技能型鄉村的地方政府、農業企業、縣鄉學校及相關社會組織等主體在各自領域內發揮治理效能,也需要技能型鄉村建設主體相互合作,共同發力推動技能型鄉村建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技術技能融入鄉村建設,增強其賦能鄉村振興的效度。然而,目前技能治理主體“脫嵌”,削弱了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力度。
一是功能“脫嵌”,技能型鄉村建設治理主體效能弱化。首先,地方政府技能引導效能弱,未出臺本土化政策制度。受地域環境、文化環境影響,地區在經濟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傳統技藝等方面存在差異,地方政府需依據區域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推動技能型鄉村建設的治理政策措施。但當前部分地方政府未及時依據區域實際情況制定具體明確的政策制度,關于區域技能人才誰來培養、培養誰、培養什么、怎么培養、培養到什么程度等方面內容模糊不清,無法及時為技能型鄉村建設發展提供針對性的指導,致使鄉村技能人才培育效度不高。其次,鄉村企業技能指導作用發揮性弱。鄉村企業本身發展于鄉村,其具備的技術技能和培訓內容更貼切于鄉村本地產業發展需要。通過發揮企業的積極主動性,促其參與技能培訓或指導技能培訓的內容或教授,有利于推動鄉村個體技能的習得與鄉村農業產業發展相契合,從而推動鄉村農業產業興旺發展。而當前企業投資培訓的意愿不強,缺乏對技能培訓的內容和教授以及外部組織的技能培訓積極性不強,導致部分鄉村群體的技能習得與本地農業產業的技能需求脫節,使得鄉村農業產業因缺乏相匹配的技能人才而難以獲得高質量發展。最后,縣鄉職業學校技能服務作用發揮不夠。職業教育作為具有公益屬性的教育,理應加強其技能資源、技能教育、技術技能等服務力度,致力于以技術技能賦能鄉村人才與農業產業。然而,由于職業學校的責任意識薄弱、教育任務繁雜,職業學校面向全社會的技能資源供給不足、職業技能培訓規模不大,尤其是在返鄉創業就業培訓、農業與職業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服務力度不夠,使得技能賦能鄉村人才及技術融入鄉村農業產業的效度不高,從而難以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二是關系“脫嵌”,技能型鄉村建設治理主體協同性弱。技能型鄉村建設工作的復雜性與系統性決定了推進技能型鄉村建設的主體需要凝聚共識,主體間彼此協同,相互交流與配合,共同打造目標方向一致、教育內容銜接、技能資源流通的技能學習環境,促進技能型鄉村建設發揮出最大的效能,培養符合鄉村發展需要的高質量人才,推動鄉村振興發展。而現下技能治理主體之間合作度不強,并未深度捆綁。出現這一現象的背后邏輯是技能治理主體間的價值取向不同。農業企業、鄉村行業組織等多為社會性主體,主要以利益為價值取向,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地方政府和縣鄉職業院校是國家發展的公益性單位,主要以公益為價值取向,追求教育成果的最優化,彼此之間取向的不一致性導致合而不為,尤其是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停留在合作表面,通常是重形式而輕內容,致使鄉村技能教育的質量不高以及技能資源流通性低、整合性弱,阻礙了鄉村群體技術技能提升與技術技能融入鄉村建設的效度,進而拖緩了鄉村振興發展的步伐。
三、技能型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向
技能型鄉村建設是助推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主體,需要立足于自身特質,面向鄉村發展的需求,從鄉村技能環境建設、技能資源配置、技能治理主體等方面著手,切實解決鄉村群體“愿不愿”發展技能、“能不能”發展技能以及技術技能融入鄉村的效度等問題,以全面加快建設技能型鄉村,促其培養大規模的優質鄉村技術技能人才,彌補技能型人才缺口,強化農業產業技術支撐,助推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進而持續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一)持續完善鄉村技能環境建設,增加賦能鄉村振興的強度
技能環境是影響技能型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因素。要繼續完善技能環境建設,激發鄉村群體學習技能內在驅動力,推動形成人人學習技能的良好鄉村形態,全面盤活鄉村人力資源。
一是厚植技能文化底蘊。激發鄉村群體學習技術技能內在驅動力,是促進其技術技能的更新與優化、持續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方法。而當下鄉村群體對技能的偏見極大消減了其發展技能的積極性。因此要厚植技能文化底蘊,破除鄉村群體對技能的偏見。首先,形成技能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通過弘揚技能文化理念,塑造當代技能文化核心價值觀,加強社會各界人士宣傳、傳承優良技能文化的責任與擔當意識,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協力支持技能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其次,全面宣傳和引導技能文化。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新舊媒體融通等多種方式,全方位宣傳技能文化核心價值觀,弘揚“技能寶貴”的觀念,助力形成符合技能發展的正向輿論,提高鄉村群體對技能的認同度。最后,滲透技能文化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在技能教育與培訓中,加強技能文化的傳導與熏陶,積極滲透勞動精神與工匠精神等優良技能文化,傳播鄉村精神文化,注重技能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潛隱默化中破除鄉村群體的技能偏見,提高鄉村技術技能的文化價值認同度,促使鄉村群體主動學習技能、發展技能,整體提升鄉村技能人才數量和質量,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二是優化鄉村技能人才成長環境。動機不強是造成成人學習達不到理想效果的重要原因。對此,要從提高鄉村技能人才群體的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優化鄉村技能人才選拔和使用機制、推選杰出鄉村技能人才等多方面著手,塑造“學好技能有福利”的濃厚氛圍,引導鄉村群體學習技能、發展技能,激發和維持鄉村群體學習技能的動機,助力鄉村群體技能學習行為從“要我學”轉向“我要學”,促使其主動提高技能綜合素質。同時,要完善技能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和轉換機制,彌合學歷框架與資歷框架之間的隔離,面向全社會成員建構一個終身化的技能成長制度框架,暢通技能人才上升發展通道,為鄉村群體技術技能的更新與深化提供有利的條件,促使鄉村群體逐漸發展為學術與應用融合型高技能人才,從而實現以高質量技能人才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二)全面優化鄉村技能資源配置,加大賦能鄉村振興的力度
全面優化鄉村技能資源配置是滿足人人發展技能的基礎條件,是增強技能型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振興力度的重要舉措。因此,要全面優化鄉村技能資源配置,致力于為鄉村群體創造技能學習機會以及為鄉村產業提供技術技能引進機會,滿足群體技能學習需求以及產業發展需求,促進群體技能的整體提升、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以盤活鄉村人力資源和激發產業活力,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一是強化鄉村技能實訓基地建設,加大物質資源供給力度。技能的形成離不開實踐鍛煉,強化鄉村技能實訓基地建設勢在必行。要破解實訓平臺供給側“失準”問題,為全體鄉村群體供給充足的技能訓練機會。鄉村技能實訓基地建設首先要解決的是資金短缺的問題,政府需將技能實訓基地建設經費納入公共財政支持范圍,加大對鄉村技能實訓基地建設資金投入,設立專款專項,在當地建設一批公益性的技能實訓基地。同時建立合理有序的資金分配制度,根據各鄉村地區的實際需求和發展變化,適當加大各地區技能實訓基地建設力度,持續建設和完善鄉村實訓基地場地和設備條件,以豐富鄉村地區實訓基地的形式和內容。另外,可基于各地區地方特色,城鄉政府間聯結互動,共同強化城鄉企業、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等建設主體的聯動意識,采取適度補助、政策優惠等多措并舉的方式鼓勵城鄉建設主體間形成合作,共建具有普適性、共享性的城鄉技能實訓基地。
二是推動鄉村技能教育與培訓“差異化”發展,提高知識資源精準性。鄉村技能教育與培訓同質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鄉村技能人才供給與鄉村產業發展需求失衡,掣肘鄉村產業的整體發展。為促進鄉村人才供給精準對位,鄉村技能教育要突破對普遍化技能教育的路徑依賴,形成教育特色,促使自身“差異化”發展。實現鄉村技能教育“差異化”發展,必然要精準定位鄉村技能教育,也就是要對鄉村的產業發展及其趨勢、鄉村特色傳統技藝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明確鄉村發展的實際技能需求,了解鄉村產業對技能人才規格和質量的標準,結合職業教育和各產業培訓的思路從宏觀上進行整體設計,確定技能教育和培訓發展的基調和思路。基于此確定鄉村技能教育的培養目標、內容、模式等,重構鄉村技能教育知識體系,實現鄉村技能教育內容與鄉村發展需要精準對接,培養契合鄉村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破解鄉村技能人才供給與鄉村發展需求失衡的問題。
三是加強農村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增大人力資源供給度。推進鄉村技能人才培養工程,農村職業教育教師隊伍是“主力軍”。在當前農村職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已然影響到鄉村技能人才培養的情況下,加強農村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顯得尤為迫切。一方面,建立健全農村職業教育教師引進制度,加大輸血式職業教育師資的供給。面向所有社會成員招聘職業教育教師,鼓勵高技術技能人才擔任農村職業教育兼職教師,尤其是本地區的高技術技能人才,進一步擴大農村職業教育教師數量。另一方面,賦能農村職業教育教師,提高農村職業教育教師的教學能力。可通過邀請技能名家開展技能理論專題培訓、講座,開展技能培訓觀摩活動,以及拓展鄉村技能教育相關資源等方式,切實賦能農村職業教育教師,提升教師技能理論素養和地方性技能教育教學能力,促使其有效地培養高質量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此外,可搭建農村職業教育教師合作交流平臺,成立農村職業教育名師工作室,聯結職業教育教師、職業教育兼職教師以及高技術技能人才等主體,共同探討和研究鄉村技能教育內容和方式方法,增強教師地方性技能教學知識與能力,切實解決技能知識“脫農”、教育方式方法“離民”的問題,全面增強技術技能傳授的有效性和適切性,以提高鄉村技能人才的質量,滿足鄉村發展對高質量技能人才的需求,進而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三)打造鄉村技能主體共治格局,提高賦能鄉村振興的效度
提高技能型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振興效度的關鍵在于構筑協調有序的技能共治格局。以技能主體功能有效發揮和技能主體合作共治為抓手,推動技能型鄉村建設高質量發展,進而培養更多的鄉村高技術技能人才和更好地將技術推廣至鄉村農業產業發展中,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一是強化鄉村技能主體治理功能。技能型鄉村作為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地方政府、農業企業、縣鄉學校及相關社會組織等主體功能都在技能型社會系統中承擔著一定的功能或作用。加強技能型鄉村建設各主體的功能發揮是發展和建設技能型鄉村的關鍵。首先,地方政府要發揮好引導作用。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職業教育發展狀況進一步細化國家政策制度,聚集技能專家圍繞區域技能人才誰來培養、培養什么、怎么培養等內容,形成具有針對性的本土化制度設計,及時為地方技能型社會建設發展提供針對性指導,以提高鄉村技能人才培育效度,推動鄉村整體發展。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結合本區實際印發《開展“技能廣西行動”加強新時代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方案》,重慶市人民政府出臺《關于推動重慶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意見》,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建設技工大省的意見》,對于進一步細化國家政策制度推動區域技能型社會發展已形成了一種共識。其次,鄉村企業要發揮好指導作用。加強自身的責任意識,將自身優秀的職業培訓和學徒培訓經驗推廣至全社會,并深入參與社會技能教育與培訓,從技能教育與培訓的知識內容、價值引導、能力提升等方面進行面對面的詳細指導,以增強鄉村技能教育與培訓的效度以及提高其培養內容供給與農業產業需求的匹配度,加快培養出契合鄉村農業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能人才,推動鄉村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最后,縣鄉職業院校要發揮好技能人才培養主體作用。縣鄉職業學校是培養鄉村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要機構,要充分利用其規模大、效率高、成本低的優勢,強化自身技能教育與培訓職能,面向廣大縣鄉勞動人民開展農業技能培訓,致力于以技術技能賦能鄉村人才與農業產業,推動人才振興和鄉村農業產業現代化。
二是打造技能型鄉村協同治理共同體。技能型鄉村建設主體間要相互配合,指向于共同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的目標,形成協同治理、共同前進的格局,打造“1+1>2”的集成效應。首先,多元主體共建技能資源數字庫。塑造良好鄉村技能資源數字庫既利于鄉村群眾突破鄉村環境因素的限制,獲得掌上可取、隨時可見的技能學習資源,也利于鄉村產業有效運用和獲取技術技能,是促進鄉村整體發展的重要舉措。地方政府要協調組織縣鄉職業學校、農業企業及高技能人才等主體參與技能數字化建設,共同建設具有本地特色、適合當地行企業使用的數字化、網絡化職業技術技能資源庫,共建公益性職業技能培訓網絡平臺,并通過引導各主體積極將可推廣性的技術經驗共享至技能平臺,不斷豐富技能數字資源,增強資源整合度和流動性,以為廣大群體供應隨時隨地可取的技能資源,形成技能平臺人人共建、技能資源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其次,多方協同共同推進產教融合。通過地方政府指導組織,聚合各行各業,協同建設產教融合大數據平臺,探明不同鄉村不同產業技能人才需求情況,促進人才需求和培訓一一對應,滿足市場技能型人才需求。同時,落實與農業企業相關的組合投融資等激勵政策,調動農業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使其深度參與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實現農業企業需求與人才培養雙向平衡,形成校企技能共同培育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金華寶,伍科.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的三重邏輯[J].理論與改革,2022(5):69-81+149.
[2]秦秋霞,郭紅東,曾億武.鄉村振興中的數字賦能及實現途徑[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5):22-33.
[3]黃朔.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技能型社會建設的價值基礎、內在要求及實現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9):5-12.
[4]李玉靜.技能型社會:價值意涵與推進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16):1.
[5]張利華.技能資本視角下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與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27):83-89+96.
[6]張學英,張東.技能型社會的內涵、功能與核心制度[J].職教論壇,2022,38(1):35-41.
[7]石丹淅.新時代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實踐困境與優化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9(20):5-11.
[8]吳燕,曾紹瑋.技能型社會建設背景下我國職業技能培訓實施的價值、難點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22(17):13-20.
[9]王俊杰,張崇生.技能型社會建設助力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與實現路徑[J].職教論壇,2022,38(10):37-43.
[10]周志艷,陳新文.國家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下職業院校的機遇、挑戰與變革[J].教育與職業,2022(14):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