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瑋 陶祥令 王峰

[摘要]“雙高計劃”對高職院校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存在的現實問題,指出了“雙高計劃”下高職院校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理念應將“三元融合”“國際水準”“能力本位”等特征元素融入人才培養的內涵、目標及模式,提出加強頂層設計、深化專業建設、強化國際化師資團隊以及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標準的人才培養路徑。
[關鍵詞]“雙高計劃”;復合型人才;國際化;人才培養;能力本位
[作者簡介]榮瑋(1985- ),男,河北承德人,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陶祥令(1984- ),男,山東菏澤人,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王峰(1977- ),女,山東濰坊人,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江蘇? 徐州? 221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改革立項研究課題“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GYB22-25,項目主持人:榮瑋)和2021年度江蘇省建設系統科技項目立項課題“新發展階段下建筑類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21JH14,項目主持人:章小剛)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09-0091-06
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被擺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為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頂層設計。同年4月,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雙高計劃”)為高職院校指明了新的辦學方向。“雙高計劃”中期評價結果表明,截至2022年4月已列入“雙高計劃”的高職院校和專業群在辦學水平、服務能力以及國際影響力等方面建設績效顯著,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社會貢獻度明顯提升。然而,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仍存在國際化視野不足、人才培養未能精準定位國際化行業企業所需等現實問題。如何在“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尋求一條切實可行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是新時代高職院校深化國際化辦學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高職院校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困境
(一)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缺陷
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是高職教育的使命特征。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應由“規模化量產”向“柔性化定制”轉變。然而,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精準對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下國際貿易對復合型國際化人才的迫切需要。
首先,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國際化教育理念普遍比較薄弱,對在校生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細分以及培養策略缺乏總體規劃,對國際化企業人才需求與標準把握不準,缺乏跨境企業、行業的協同育人指導。其次,高職院校對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針對性不強,在專業課程設計過程中缺乏針對國別的專業課程,對“一帶一路”沿線特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傳統等課程開設較少,對于特定國家的外語授課較少,這將難以滿足國際行業企業對復合型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最后,在人才培養實施方面,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主要通過舉辦國際交流、交換生、中外合作辦學等形式開展,這些具體措施受國內外政治、國際形勢等因素影響較大,難以得到切實保障,對后續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定位精準度評估帶來較大影響。
(二)國際化師資團隊建設不足
高水平國際化師資團隊是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雙高計劃”背景下,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水平雖有顯著提升,但受自身辦學水平、師資培養、政策機制等因素影響,專業教師普遍缺乏國際化視野,在課程設計環節以及授課過程中國際化理念與意識不強,承接國際化項目實力不足。
首先,國際化視野來自“國際化舞臺”,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師缺乏赴國外訪學經歷,留學研修或參加國際交流的機會較少,特別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金融、人文等了解不夠深入,難以有效提升教師國際化視野。其次,高職院校中兼具跨語言、跨專業教學能力的“雙師型”國際化師資稀缺,能夠通曉國際規則,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小語種語言,同時專業技能水平較強的“雙師型”教師資源更為稀缺。
(三)國際化課程體系建設滯后
國際化課程體系是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不匹配的問題較為突出。在構建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過程中,未能將“國際化”與“復合型”這兩點關鍵元素充分融入課程體系。
首先,對國際化課程理念認知不足。國際化課程設置未能從全局的高度考量,課程結構單一、缺乏多元化的課程結構設計。課程體系建設未能精準對接國際標準,缺乏國際化行業、企業課程體系建設指導。同時,課程建設國際化教育資源引入不足,國內大部分高職院校單一地引入國外教材、課程等國際化教育資源,但忽略了國際課程評價指標、國際教學標準、職業資格認證等的引入。其次,課程體系構建的“復合”度不高。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偏重于傳統知識體系以及能力素養結構的復合,對于新時代“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國際化企業行業對復合型國際化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其未能立足國際視野,將專業復合、語言復合及文化復合充分融入國際化課程體系建設。
二、“雙高計劃”下高職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理念
(一)“三元融合”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內涵特質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這對國際化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提出了明確要求。但是復合型國際化人才的內涵定義,國內外研究學者并沒有統一的共識。例加,拿大著名學者J.Knight認為,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應具備“國際(International)”“跨文化(Intercultural)”“全球(Global)”的內涵特征元素;鄭亞莉站在實踐內涵的角度,從專業、語言、文化三個維度對復合型國際化人才進行了闡釋。而筆者認為,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新時代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應具備“專業+國際+創新”三元融合的內涵特質(見圖1)。專業素養、國際素養及創新素養的融合也是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理念中“復合型”的具體體現。
首先,專業素養是基礎素養,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應在熟練掌握本專業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具備多學科交叉、跨專業整合知識的能力,能夠洞察專業領域的國際發展趨勢。同時,專業素養還體現為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應具有專業的國際合作精神以及大國工匠精神。其次,國際素養是專業素養的進階提升。在具備專業素養的基礎上,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應能立足國際視角,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或國際貿易提供智力支撐,應擁有寬廣的國際視野、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熟練掌握國際語言的能力及通曉國際規則等能力素養。最后,創新素養是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內涵的升華。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驅動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參與世界競爭制高點需要足夠的創新型人才支撐。復合型國際化人才除了兼具專業素養與國際素養,還應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良好的創新品質、豐富的創新知識以及突出的創新能力。
(二)“國際水準”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
我國職業教育辦學國際化發展應以“走出去”為重要目標,高水準體現國際高位認同特質。首先,良好的國際職業道德品質。目前“國際職業道德”并沒有明確的定義,學者大多將“國際”與“職業道德”拆分開進行研究探討。筆者認為,國際職業道德應體現為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在具備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等基本的職業道德素養基礎上,能夠立足國際高度,在職業生涯過程中不受國別、文化、政治等因素影響,原則統一、立場公正、以奉獻國際行業發展為職業使命的職業道德品質。黃湘閩在對國際化人才標準進行界定時,就將“具有國際道德與職業操守”列于國際化人才五個標準之首。由此可見,國際職業道德是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特質,良好的國際職業道德品質既是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在國際舞臺實現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試金石”,也是增進國際行業企業合作互信的“助推劑”。其次,國際行業專業認同度高。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應具有豐厚的專業技能知識儲備以及較強的專業跨界整合能力,對國際行業領域科技發展方向、專業技能需求趨勢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以創造性思維解決國際性問題。同時,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在國際合作領域應具有較強的主持或參與能力,能夠在跨國家、跨專業的國際化環境下帶領或協助團隊完成各類國際合作項目。最后,國際環境交流融合力強。國際交流首先要懂國際語言,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應具備較強的跨語言溝通能力,特別是能夠熟悉掌握特定國家的小語種語言,滿足“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人才精準對接的需要。同時,在國際合作環境下,面對不同國家的歷史、風俗、宗教信仰、政治法治等文化差異,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應具備較強的跨文化融合能力,在弘揚中華民族“四個自信”的同時,能夠充分尊重、認同他國文化,促進文化融合,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能力本位”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課程改革運動,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被美國、英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廣泛運用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相較于傳統的學科本位教育,能力本位教育更加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人才培養目標與職業崗位需求的高度契合。
新時代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應有其自身特征。首先,復合型國際化人才以國際行業企業為崗位走向,是服務社會建設與行業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其崗位需求更加注重學科知識與實踐成果的轉化應用。其次,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應是具有跨專業、跨文化且兼備實踐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相較于學術型或技能型人才,較強的職業素養及跨界融合能力是其顯著的能力優勢。最后,在知識結構方面,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應在熟練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具備針對性更強的職業素養及實踐能力。由此可見,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應以能力為核心,將“能力本位”的育人理念貫穿人才培養的各環節。高職院校應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國際素養及創新素養為培養目標,對焦國際行業企業崗位需求,分析復合型國際化人才能力需求,借鑒國外國際化人才培養經驗,立足中國國情,構建“能力本位”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三、“雙高計劃”下高職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
(一)加強頂層設計,提升國際化發展理念
在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國際化辦學已成為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優良的頂層設計以及先進的國際化發展理念是高職院校高質量國際化辦學的基石。高職院校的管理決策層應當樹立先進的國際化辦學理念,深入理解國際化辦學內涵,深化“引進來”“走出去”“再提升”的國際化辦學理念,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中國職教品牌。
首先,高職院校應充分認識國際化發展對學校及“雙高計劃”建設的重要意義,明確國際化發展戰略的出發點與落腳點。統籌構建學校國際化工作協調機制,設立國際交流合作處、國際學院、校對外聯絡辦公室等國際化職能部門。制定完備的國際化管理制度,從留學生培養、國際合作辦學、人員國際交流、國際項目合作等方面制定專項管理辦法和保障機制。其次,高職院校應深化國際化辦學內涵,明確國際化發展目標,制定科學的國際化發展路線。將自身國際化發展規劃融入國家發展大格局,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以培養更多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為發展任務,為我國企業“走出去”國際化戰略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最后,高職院校還應注重培養師生的國際化發展理念,將國際化發展理念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讓師生充分了解國際化發展內涵與必要性。例如,將國家發展戰略、個人職業發展前景等熱點作為主題,通過定期聘請國際企業行業專家開展講座、組織國際化交流等方式,引導教師、學生深入認識國際化發展理念。
(二)深化專業建設,提升國際化培養質量
專業(群)建設是高職院校強化國際化辦學內涵、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著力點和突破點。國際化專業建設是高職教育與國際行業企業的連接紐帶,是高職院校主動適應國際化發展步伐的關鍵環節。
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需要以國際化復合型專業(群)為依托。國際化復合型專業(群)應以人才職業發展國際化為導向,依據國際行業企業對人才專業能力的需求標準,將專業(群)跨界融合,精準對接國際市場需求。“專業特色是高職院校辦學積淀的優勢專業與新時代產業發展相對接,逐步打造的特有品質”①,高職院校應根據自身辦學定位,找準國際化復合型專業特色,將國際行業、專業需求作為耦合點,構建各具特色的國際化復合型專業(群)。
一方面,高職院校通過加強特色專業(群)的國際交流合作,引進國際先進成熟的專業標準、職業標準、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和教育資源等,探尋一套與我國“走出去”戰略相適應的國際化辦學發展模式。另一方面,通過強化特色專業國際合作,借鑒國際先進的育人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國際企業聯合開發能夠對接國際行業標準的專業和課程標準,進一步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
1.在專業建設標準方面,高職院校可參照《悉尼協議》范式標準,結合“雙高計劃”專業建設標準體系及自身專業特色,以培養學生職業發展國際化為導向,以國際行業、企業崗位需求為宗旨,與國際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為學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質量、培養模式等提供基本遵循。同時,根據培養對象的生源類型、專業特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水平、產業特征以及文化信仰差異等細分差別,開展“彈性化教學”,并制定針對性較強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精確制定能夠滿足國際上不同國家行業、企業崗位要求的人才培養策略,實現供給側與需求側精準對接的理想目標。
2.在國際化課程體系建設方面,高職院校可借鑒《悉尼協議》的課程開發認證標準,立足國際視野,將專業、語言及文化元素充分融入課程體系建設,提升國際化課程體系的“復合度”。同時,對偏重于傳統知識體系及能力素養的單一課程結構進行重置,邀請國際企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工作,校企共同構建立體化課程結構。
3.在人才質量評估階段,高職院校可遵循《悉尼協議》范式中“持續改進”的核心理念,建立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PDCA持續改進循環機制,螺旋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通過國際行業評價、企業反饋等多方途徑,動態調整專業(群)結構或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可持續改進。
(三)強化師資建設,打造國際化教師團隊
國際化師資團隊是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是高職院校開展國際化辦學的重要智力支撐。
1.開啟國際化教師“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旋轉門。在打造國際化教師團隊過程中,高職院校可以采取“國外引進”與“出國培養”相結合的雙向師資強化路徑。首先,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國際化項目合作、國際交流,從國際企業或國外高校引進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特別是能夠與學校現有師資結構形成互補、帶動高水平專業群發展的行業精英人才。其次,高職院校可以在國際化師資建設過程中,選拔一批骨干教師進行國際化培養,鼓勵教師帶著科研項目、培訓任務赴海外進行學術交流、研修培訓或開展教學,提高教師的國際化交流水平。此外,高職院校還應設立專項資金給予保障,制定相應的國際化師資考核與激勵機制。
2.搭建多元化國際平臺,提升教師國際化素養。高職院校在國際化辦學過程中應將搭建多元化國際合作平臺作為提升師資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渠道,針對國別或區域搭建不同的國際化研究平臺,開發國際化師資培養課程清單,以達到以研促教、以研促學的效果。除此以外,高職院校還應強化與國際一流企業的合作,充分發揮學校1+X證書制度試點作用,校企協同拓展國際渠道,加強產教融合,提升教師國際化素養。
(四)“扎根中國,融通中外”,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標準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應立足中國國情,在借鑒先進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經驗的同時,構建專業標準、職業標準、課程標準三位一體的新時代國際化人才培養標準,打造國際職教品牌。
1.專業標準的構建應以實現“國際水準”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為建設依據。首先,高職院校應以國際化復合型專業(群)建設為載體,強化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合作,借鑒國際專業標準,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積極參與國際專業標準制定。其次,高職院校還應將自身專業特色與國家發展戰略相結合,總結自身特色專業標準在服務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優秀“中國經驗”,在“雙高計劃”建設過程中打造高水平專業標準,從而形成高職院校特色專業標準再提升的良性循環。
2.職業標準。高職院校在國際化辦學過程中,應深入研究德國、美國等國家的職業標準規范,將國際職業標準要求與我國國際戰略發展需求有機結合,促進復合型人才職業標準與國際職業標準相對接。在此基礎上,高職院校還可根據自身辦學定位、辦學特色及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重構國際通用職業標準,形成適應國內發展所需的國際化職業標準。同時,注重將職業特點和標準融入國際化人才培養過程。除了強化學生所從事職業崗位的專業知識基礎外,高職院校還應為學生創造職業環境與條件,給予學生參與學校和國際企業各類合作項目的機會,借助真實的國際項目,讓學生與企業教師或行業領軍人才共處、共事、共研,豐富學生的國際項目實戰經驗,提高學校的國際化教育水平。
3.課程標準是課程管理與評價的衡量依據,是教學任務、學科知識深度結構與課程實施的準繩。高職院校在構建國際化課程標準時,應將國情、傳統文化等本土元素融入課程中,在對接國際課程內容的同時彰顯民族特色。課程標準的構建應以培養具備“三元融合”內涵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為目標:在大一階段,課程目標為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課程內容以基礎專業知識技能為主,著重培養學生多學科交叉、跨專業整合知識的能力;課程實施以理論教學為主。在大二階段,繼續強化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將學生國際素養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上增設針對國別的文化課程,將國際上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文歷史、宗教信仰等融入課程內容,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尊重他國文化,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與跨文化溝通融合能力。在大三階段,學生已基本具備了行業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此階段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為主要課程目標,將學生所學專業的國際化項目合作案例引入課程內容,通過案例分析,強化學生專業知識技能,鍛煉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在此基礎上,高職院校應積極與國際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多渠道的國際化交流平臺,通過頂崗實習等途徑,提升學生的國際化思維與全球表達力。除此以外,基于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所學的專業課程、知識技能具有較強的交叉、關聯性,高職院校可借鑒德國職業教育課程的微觀教學計劃與實施方案,將金字塔原理、遺忘曲線等原理應用于課程標準的實施環節,科學安排教學進程,提升教學質量。
[注釋]
①榮瑋,沈士德,戚豹,等.新時代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方位、方向與方略[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2(4):38.
[參考文獻]
[1] 榮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標準化與柔性化的耦合邏輯探析[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0):86-88.
[2] 鄭亞莉,魏吉,張海燕,等.高職院校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問題與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21(12):92-96.
[3] 黃湘閩.國際人才與國際人才環境[J].中國人才,2011(1):76-77.
[4] 榮瑋,徐志鵬,戚豹.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探析——《悉尼協議》范式下以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現代交際,2021(15):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