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豫 鞏有奎 王作鵬
[摘要]高職產業學院是知識生產模式變革的產物。高職產業學院建設應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邏輯起點。文章在明晰高職產業學院天然屬性和現實困境的基礎上,提出知識生產模式視域下高職產業學院建設路徑:明確企業辦學主體地位,形成多元共治的產業學院治理模式;采取切實措施激發企業參與熱情,健全質量管理與評價機制。
[關鍵詞]知識生產模式;高職產業學院;企業;“三重螺旋”
[作者簡介]郭豫(1964- ),女,遼寧蓋縣人,煙臺職業學院,高級會計師;鞏有奎(1977- ),男,山東夏津人,煙臺職業學院,教授,博士;王作鵬(1969- ),男,山東海陽人,煙臺職業學院副校長,教授,碩士。(山東? 煙臺? 264670)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重點課題“高質量發展視域下‘四縱五橫’產教融合生態體的構建與實施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1ZJD03,項目主持人:王作鵬)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09-0071-04
高校是實現知識生產的重要場所,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知識生產模式的變革息息相關。在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背景下,知識生產的復雜性、情景性、多樣性特征日益凸顯。以單一學科為基礎、以學術邏輯為驅動的“知識生產模式Ⅰ”,已無法滿足新時代對教育的多樣化需求,從而衍生出以基礎和應用、理論和實踐不斷交互為主要特征,多主體協同的“知識生產模式Ⅱ”“知識生產模式Ⅲ”。知識生產模式變革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的內驅動力。政府、行業企業、學校聯合舉辦產業學院,已成為高職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
2020年,《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中提到,“強化高校、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業機構等多元主體協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組織架構,探索理事會、管委會等治理模式”。本文從知識生產模式視域出發,解析高職產業學院天然屬性,梳理高職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的現實困境,據此探索高職產業學院建設路徑。
一、知識生產模式視域下高職產業學院屬性分析
1994年,吉本斯(Gibbons)等提出知識生產模式理論,指出大學科學研究正在分裂為模式Ⅰ與模式Ⅱ,并逐漸走向模式Ⅱ。其中,以單一學科為基礎、以科學邏輯為驅動力的傳統知識生產過程被界定為知識生產模式Ⅰ。伴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知識形態呈現出多樣化,涌現出了凸顯應用性、強調解決特定情境下具體問題的知識生產模式Ⅱ,其知識生產過程是解決情境問題的集體行為,注重應用性,從“認識世界”轉變為“改變世界”。知識生產模式Ⅱ強調大學、產業、政府間相互協調在知識生產、應用和創新中的作用,以知識生產為紐帶的交互過程促進三者資源共享,達到合作共贏,并據此提出“三重螺旋”理論。“三重螺旋”指政府、產業、學校三方基于利益分享機制,通過協同創新,交織形成螺旋狀結構,彼此聯系、相互促進,以實現合作方資源共享和螺旋式上升。21世紀,“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知識生產需要融合更加多元的社會主體、整合更大范圍的知識資源、實現更高層次的知識集成與創新。2011年,卡拉雅尼斯(Carayannis)、坎貝爾(Campbell)提出了知識生產模式Ⅲ,其知識生產不是跨學科或多學科,而是“超越于所有學科之外的”知識,并由“三重螺旋”理論延伸形成“大學—產業—政府—公民社會”“四重螺旋”知識生產主體。
三種知識生產模式之間并非呈現簡單迭代的關系,而是在某一社會發展階段,以一種模式為主導,呈現多種模式共存的狀態。目前,知識生產正處于模式Ⅱ向模式Ⅲ的過渡階段。產業學院的辦學主體主要包括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和高等學校,其知識生產基于解決某項社會的、公共的現實問題,具有“應用性”“工具性”特點,屬于知識生產模式Ⅱ、知識生產模式Ⅲ的范疇。可以說,高職產業學院是知識生產模式變革的產物。知識生產模式變革需要政校企間的交互行為。在以問題為導向的知識生產模式Ⅱ、知識生產模式Ⅲ的背景下,促使學校與企業相結合,組建跨學科、跨組織的知識生產共同體。高職產業學院最顯著的特征是以產業為導向,校企共同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完成產業學院內的知識生產過程。高職院校建立產業學院的嘗試,是知識生產模式變革對我國產學合作組織影響的重要體現。高職產業學院內部政府、企業、學校三者相互融合、相互依賴,呈現螺旋上升態勢,符合知識生產模式Ⅱ“三重螺旋”機制,天然具備與知識生產模式變革相適應的特點。
二、知識生產模式視域下高職產業學院的現實困境
高職產業學院天然具備跨學科的知識資源聚集優勢,其面向的行業企業問題是情景式、多元化的,其建立和運行過程均具有推動知識生產模式變革的內在要素和組織屬性,是推動知識生產模式變革的有效載體。但是,作為深化產教融合的教學組織,高職產業學院在運行過程中也面臨諸多問題,困擾產業學院向既定目標前行。
1.產業學院管理泛行政化現象突出。首先,建設理念上,產業學院地位不明確。高職產業學院由校企共同投資,校企雙方共同擁有產業學院的產權,是與混合所有制企業建設模式相似的職業教育模式。然而,目前高職院校舉辦的產業學院仍采用傳統行政化管理模式,沒有建立多主體參與、多元共治的現代治理體系,難以調動校企雙方的積極性。
其次,作為正式的跨邊界知識生產組織,產業學院應具有獨立于其他教學組織的地位。事實上,很多產業學院以二級學院建制設立在高職院校內。盡管部分產業學院采用了理事會管理模式,但是其資源配置、人員聘任、專業建設、校企合作等各項建設內容仍然由高職院校決定,企業話語權弱,理事會形同虛設。實際上,作為知識生產模式變革的主體,企業應深入產業學院的運行過程,而不應作為輔助存在。部分高職產業學院在運行過程中,受諸多因素影響而逐漸沒落,勉強維持甚至停辦。不少產業學院僅以虛擬組織存在,在母體學校框架內辦學,沒有獨立的教師、學生和場地,組織松散且脆弱。
2.產業學院內部企業主體參與動力不足。首先,在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企業更多地關注如何獲取經濟利益。合作企業的利益訴求是通過校企合作開展技術研發、技術創新等,以實現資本增值,獲得收益。產業學院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難以在短時間內滿足企業利潤需求,且各地政府鼓勵企業參與產業學院建設的措施和獎勵資金未明確,企業參與產業學院建設的動力不足。
其次,沒有建立完善的企業退出機制。企業參與高職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隨著市場變化和企業經營調整,難免出現退出問題。但是,企業投入的資源轉為教育資源后,其專用性比較強,難以轉為其他用途,并且產業學院不具備處置教育資產的能力,易造成企業資產在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的損失,也挫傷了企業參與產業學院建設的積極性。
三、知識生產模式視域下高職產業學院建設路徑
1.明確企業辦學主體地位,形成多元共治的產業學院治理模式。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利益主體間權利博弈,對產業學院組織結構、管理運行提出了新的要求。開展基于具體情境、多主體參與的知識生產與技術創新,完善多主體協同的組織設計和運行保障機制,推動知識生產模式轉型,能有效呼應不同主體間利益,實現高職產業學院良性健康發展。
高職產業學院是知識生產模式變革下誕生的混合所有制辦學組織,是高職院校辦學形式的重大創新。辦學主體多元、異質是高職產業學院的主要特點。為有效發揮高職產業學院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必須構建多元協同治理體系。首先,完善治理體系。地方政府、行業企業、高校等都可作為產業學院辦學主體,不同主體對產業學院的投入和訴求有所區別,傳統行政管理措施難以平衡各方訴求,導致產業學院運行效能低下。因此,應建立具有獨立決策權的理事會,負責對產業學院的人、財、事等進行決策部署,建立決策、執行、監督等相互制衡的管理機制。理事會主要由政府工作人員、行業協會成員、企業管理人員、學校教職工、學生等代表各方利益的成員組成,在契約關系的基礎上,建成共同參與、分權共治、民主決策的管理機制,確保產業學院決策兼顧各方利益,實現辦學主體共同謀劃、共同治理、共享資源。尤其要明確企業辦學主體地位,給予企業更多的管理權和參與機會,引導企業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和編寫專業課教材等,實現生產與教學無縫對接,讓企業出力也獲利。其次,建立高效的溝通協調機制。知識生產模式Ⅱ、知識生產模式Ⅲ主導下的高職產業學院,以解決產業具體問題為導向,應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組建校企聯合工作組,共同確定產業學院的建設目標、建設方案,明確政府、行業企業、高校各辦學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制訂項目推進計劃,確保產業學院高質量有效運行發展。此外,產業學院還應加大與行業協會的合作,及時掌握國家政策、行業發展趨勢、企業需求等信息,打破校企信息壁壘,實現產教精準對接。
2.采取切實措施激發企業參與熱情,健全質量管理與評價機制。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鼓勵或支持企業依托或聯合職業學校、高校設立產業學院”,即企業是建設產業學院的重要牽頭人。企業在產業學院的設立和建設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首先,除落實國家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扶持政策外,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還應針對產業學院等混合所有制辦學組織出臺地方性政策,對產業學院運行的長效機制、權責界定、利益分配和退出機制等做出明確規定,規范政府、企業、學校三方辦學主體的行為。建立適當讓渡企業利益的退出機制,如以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方式削弱產業學院內設備的教育專用屬性,減少企業的投入風險,降低企業參與產業學院建設的后顧之憂。
其次,產業學院建設應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邏輯起點,地方政府和高職院校應建立起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識。由知識生產模式Ⅰ到知識生產模式模式Ⅱ、知識生產模式Ⅲ,知識生產的動力由“雙螺旋”發展至“三重螺旋”“四重螺旋”,強化了政府在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的地位。地方政府應助力高職院校與區域龍頭企業對接,協調教育公益性與資本營利性的矛盾,及時發現產業學院的運行困境,為產業學院的運行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高職院校要對接區域產業發展,優化專業結構,引入優質教學資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產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時,還要提升自身知識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與企業合作開展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工藝優化等活動,協助企業破解技術瓶頸和關鍵難題,保證企業在參與產業學院建設中獲得收益。
最后,產業學院內應建立健全質量評價機制。完善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等共同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幫助各辦學主體洞悉產業學院建設重點、評判運行成效、明晰改進措施。一方面,各辦學主體應強化反思意識,對產業學院的運行開展自評活動,形成社會責任報告。其中,政府制定校企合作中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的制度,從產教融合情況和社會貢獻度等方面對產業學院的運行過程進行評價;企業通過產業學院建設履行自身人才培養的社會責任,提升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從人才供給、技術服務是否滿足產業需求等方面對產業學院進行評價;職業院校從專業與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情況等方面對產業學院進行評價。另一方面,產業學院評價過程中,還需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第三方評價機構從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平臺建設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對產業學院建設成效進行評價,并將考核結果作為政策支持和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推動產業學院自覺履行責任義務、接受社會監督。
[參考文獻]
[1]馬廷奇,李蓉芳.知識生產模式轉型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9(5):8-16+113-114.
[2](英)邁克爾·吉本斯,卡米耶·利摩日,黑爾佳·諾沃茨曼,等.知識生產的新模式——當代社會科學與研究的動力學[M].陳洪捷,沈欽,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嚴世清,孫建.公辦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內部治理結構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3(1):55-60.
[4]黃瑤,王銘.“三螺旋”到“四螺旋”:知識生產模式的動力機制演變[J].教育發展研究,2018(1):69-75.
[5]王瑜.知識生產模式變革視角下高校社會服務的現實悖論與能力提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2):47-52.
[6]林健,耿樂樂.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培養新時代卓越工程師和促進產業發展的新途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6-13.
[7]胡文龍.論產業學院組織制度創新的邏輯:三鏈融合的視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3-17.
[8]劉丹.“知識生產模式Ⅱ”視角下高職院校產業學院適應性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2(20):55-60.
[9]段明.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產業學院治理模式、問題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16):28-35.
[10]朱躍東,何風梅,李瑋煒.高職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標、典型模式、阻力與建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5):41-48.
[11]周桂瑾,俞林,吳兆明,等.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發展需求、現實困境與建設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7):88-91.
[12]鄧志新.三螺旋理論下現代產業學院協同創新:困境根源、邏輯機理與實踐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31):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