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麗 劉震龍 程燕



摘?要:棉秸稈作為綠色可再生能源具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但是新疆目前對于棉桿能源化利用率相對較低,本文分析棉稈能源化利用現狀的基礎上,找出可再生能源棉稈再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構建政策支持體系、合理布局生物質能企業、鼓勵龍頭企業發展、發揮農民合作社作用以及建立和完善棉稈收集體系的對策建議,促進可再生能源棉稈的低碳轉型,推動新疆經濟循環、綠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可再生能源棉稈;棉稈發電;循環經濟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0.007
1?引言與文獻綜述
對于綠色可再生能源棉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棉稈資源化潛力分析。田童、劉新平等(2016年)認為新疆棉花秸稈資源化潛力較大,但目前受自然、社會條件約束使其難以得到完全發揮;張崇尚、劉樂等(2017)利用土地遙感數據和GLO-PEM模型,評估秸稈能源企業在各地地區布局的適宜性,并通過對比分析,認為新疆適宜建立小型秸桿能源企業。二是棉稈利用問題。左旭、畢于運等(2015年)認為棉稈棉稈最適合燃用,也適合新能源化利用。其次是沼氣生產。吳從穩、陳小兵等(2016年)認為棉稈的直接粉碎還田和堆腐還田均能顯著增加土壤的有機含量,唐鵬飛、韓兵兵等(2021年)認為棉稈還田促進棉田土壤有機碳積累,降低其累積礦化率,增強土壤固碳能力。
韓芹芹、楊躍輝等(2008)認為新疆棉稈現行利用方式主要局限在直接焚燒和粉碎還田兩方面,兩者均存在技術與經濟上的制約和不良后果,棉稈不同的利用方式其碳排量是不同的,其碳排放量由大到小依次是:棉稈薪柴燃料、棉稈焚燒、棉稈肥料化、棉稈飼料化、秸稈發酵沼氣。
綜上,梳理已有文獻可知,新疆棉稈資源發展較大,其利用方式目前主要集中在焚燒和直接還田,而這樣的處理方式并不是最優選擇,仍會有較大的碳排放量,不利于新疆綠色經濟發展,不利于棉稈能源化利用的低碳轉型。為彌補不足,文章研究棉稈作為綠色可再生能源在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低碳轉型的建議,新疆可再生能源棉稈資源豐富,但是其利用率低,開發利用棉稈進行發電,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具有經濟、社會、生態效應,市場前景廣闊。
2?新疆綠色可再生能源棉稈的利用現狀
目前,新疆僅有阿瓦提縣、巴楚縣兩家生物質發電廠,國能阿瓦提生物發電有限公司和國能巴楚生物發電有限公司都成立于2006年,分別于2008年9月與11月建成并網發電,主要由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統一管理。生物質發電廠發電燃料品種為棉稈等農林廢棄物,發電方式為直燃,替代部分燃煤發電,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棉稈能源化利用主要表現為:一是棉稈固化、氣化利用;二是棉稈發電。
(1)棉稈固化、氣化利用。棉稈氣化主要是在控氧狀態下進行有效燃燒,將棉稈中的碳、氫等元素轉化成一氧化碳、氫、甲烷等可燃氣體。棉稈固化主要指通過壓塊機將棉稈進行高溫高壓成固體塊狀或顆粒狀的產品,來代替煤炭。新疆主要在棉稈裂解氣化方面在部分地區進行試點,但試點項目展露出設備維護困難,供氣不穩定,氣化站建設投資大,增加政府財政負擔,氣化氣溫值相對偏低,且棉稈沼氣易受溫度影響。新疆在棉稈固化、氣化上的能源化利用仍受技術的制約,因此尚未形成規模效應。
(2)棉稈發電。棉桿發電是棉桿能源利用化最主要和重要的形式之一。在能源短缺、環境危機和鼓勵生物質能開發的背景之下,棉花秸稈發電作為可再生能源促進經濟綠色發展。目前規制我國生物質可再生能源開發的法律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近年來,我國相關部門陸續出臺優惠政策和產業政策推進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促進社會經濟循環發展。
3?新疆棉稈低碳轉型中存在的問題
3.1?棉稈能源利用政策體系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
對于棉桿利用的鼓勵政策并不完善。在政策方面,建立激勵機制、重點企業的扶持、技術手段研發的加快和專項規劃制定等方面尚有余力,無法適應棉桿產業化高水平發展要求,并且,政府投入資金不足,盡管新疆農業產業化每年會有一定的金額,但是這些資金沒用統一使用,使用都很分散,因此造成資金投入分散,無法突出產業重點,未能形成合力,對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起到了削弱作用,使政策專項無法發揮全部效用。
3.2?農民與企業之間利益機制不清晰,缺少統一組織管理
農民是獨立的個體經營者,自負盈虧,在市場經濟進程中要面臨著很多困難,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現存的農民合作社大多是農民自己組織起來成立,缺乏管理,對市場環境的判斷力及抗風險能力較弱。在棉稈產業化進程中,行情低迷,棉稈資源供過于求時,企業壓價收入;但當棉稈市場供不應求時,農民便不遵守協議,將棉稈賣給出價高的企業,打破契約精神。因此,企業與農民之間的利益機制不清晰,損害了企業利益和農民自身的利益,同時也制約著棉稈產業化的發展。
3.3?龍頭企業發展面臨瓶頸
作為棉稈產業化的關鍵參與者,龍頭企業具有開拓市場、連接市場和農戶、帶動棉稈產業發展、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的橋梁。龍頭企業的帶動,對于棉稈產業化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新疆棉稈企業很少,根本無法形成產業化規模;在產品研發方面,很多企業對存在高附加值的棉稈產品加工很少,缺乏深加工產業鏈,拓展產品市場能力不足,帶動棉稈產業化發展能力相對弱。
企業要提高生產效率需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從棉稈能源利用上來看新疆缺乏科學技術,如果能夠進行科技上的突破,無疑對于棉稈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也會推動棉稈能源對于電能、沼氣能等能源的替代使用,改善能源結構。新疆龍頭企業開展棉稈的能源化利用,主要的限制是來源于技術層面,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時間,并且在短期內棉稈的技術突破還比較困難,所以大規模發展為時過早。所以企業應挑起科技創新大梁,從棉稈產業化開始,積極創新技術,以降低成本為新疆棉稈能源化利用添磚加瓦。
3.4?生物質能企業區域發展不均
新疆以天山為界劃分為南疆與北疆,南疆地區主要有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和田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北疆主要是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哈密地區、吐魯番地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根據《新疆統計年鑒2021》,我們可以看到棉花在南疆種植面積為1097.09千公頃(不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北疆種植面積為539.56千公頃(不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如圖3所示。而目前新疆相關生物質能企業只在南疆有兩家,在北疆地區并沒有布局,這無疑制約著北疆地區棉稈能源利用化的發展,是北疆地區棉稈資源的浪費。
3.5?棉稈收貯以及物流體系落后
在棉稈產業化利用過程中,對棉稈資源的高需求、高質量以及供應平穩要求,恰好與棉稈體積大、收集地域較為分散且季節性強而很難收集和運輸的特點相悖。因此棉稈產業化利用的難點在于棉稈資源的收貯以及物流體系建設。
相對而言,新疆較于內地部分方面仍是落后的,其在棉稈能源利用上也是相對落后的,如收儲的技術手段、一套完整的棉稈收儲運輸體系等,這對于企業棉農主體方面的成本問題相當重要,以及影響棉稈利用的效率。在棉稈能源利用方面,相關企業及農戶有較為先進的技術、經驗無疑是對棉稈能源利用發展推動的強大助力。
4?新疆棉稈低碳轉型對策建議
4.1?構建政策支持體系
一是,制定產業發展的規劃。首先,制定新疆棉桿資源的利用方案。其次,根據新疆棉稈地域性的差異進行有目標、有方向、有著重點的制定各個層次的方案。最后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縣里如何規劃、鄉里如何規劃等,選擇棉稈利用方式和途徑,以發揮當地優勢進行棉桿資源產業化利用合理布局配置,同時應該延長其產業鏈。
二是,政府有相關補貼激勵政策。首先,對于使用和購買棉稈制品的加工利用者進行補貼,拉動棉稈制品的消費增長。其次對于使用購買棉稈設備和相關技術的企業和人員進行補貼。最后,對于棉農直接進行人力成本、運輸、打包成本進行部分補貼,減低棉農收集成本,擴大棉農經濟收入。
4.2?發揮農民合作組織作用
農民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進行組建,確保了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農民群眾在自愿的原則下進行自由加入或者退出合作社,進入合作社的社員是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與利用者,農民合作社是互助性組織,為全體成員進行謀利。通過農民合作社,所有棉農當共同承擔風險,享有利益,統一調配收集存儲棉稈,降低成本,共同使用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開拓新的市場。與此同時,農民合作組織當以推動棉稈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原則,推動產業化發展,增長經濟效益。
4.3?鼓勵龍頭企業發展
通過龍頭企業來帶動棉稈利用生產發展。在生產前期,企業當與棉農簽訂合同,根據產品的數量、質量價格及波動幅度。生產中期,棉農根據合同來收集,儲運棉稈,生產后后期,企業按照合同將所需標的物回收,通過企業自身的各種優勢來對棉稈制品來進行深加工以提升產品附加值,創造盈利。農戶和企業兩者圍繞棉稈的數量、質量進行協商合作,棉農只負責提供生產或提供棉稈,而龍頭企業則需要發揮自身優勢,包括對棉稈的運輸、存儲、加工、銷售、售后服務等。
一方面提供資金借貸,拓展融資通道以減少企業資金壓力,對棉桿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大。積極開展融資租賃等業務,吸引更多的龍頭企業到市場融資,解決企業資金鏈問題,以降低企業壓力促進棉稈資源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加大對企業資金技術等補貼,扶持企業對于棉稈加工、棉稈發電等的高效利用,以降低企業成本,帶動棉農推動棉稈產業鏈發展。建立循環經濟體系的企業加大稅收優惠、價格補貼等扶持推動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健康發展。最后,企業也當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降低棉稈收集存儲成本,實現棉稈產業化提上日程。
4.4?合理布局生物質能企業
新疆地廣人稀,棉花沿綠洲種植,北疆棉花種植面積是南疆棉花種植面積的二分之一以上(不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種植棉花面積),就棉花種植面積和種植分布情況來看,南北疆根據棉花種植面積的分布情況以及當地工業化水平進行生物質能企業的合理規劃建立,將有利于棉稈能源化利用的深化,促進新疆可再生能源棉稈的循環、均衡發展,帶動當地工業產值增值,為當地棉農創利增收。
4.5?建立和完善棉桿收集體系
建立先進、經濟并且適合實地情況的棉稈收集處理供應的系統,穩定的棉稈供應可以充分的保障農民的利益,這個系統以龍頭企業為主,農民參與,各級政府監督市場化推進。制定可落實的,可行的資源供應保障方案,確保棉稈可以持續穩定供應。鼓勵條件好的地方和加工企業建立棉稈儲存基地,鼓勵研發棉稈收集,加工運輸設備的研制與應用。建立大型倉庫儲存棉稈,還應該積極培育棉稈經紀人,鼓勵企業與棉稈經紀人或種植大戶簽訂長期收購協議,盡可能降低成本和原料供應的風險。同時學習引進先進優秀經驗,落實和完善棉稈收集體系。
參考文獻
[1]田童,劉新平.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新疆棉花秸稈資源化潛力SWOT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05):1319.
[2]張崇尚,劉樂.中國秸稈能源化利用潛力與秸稈能源企業區域布局研究[J].資源科學,2017,39(03):473481.
[3]左旭,畢于運.中國棉稈資源量估算及其自然適宜性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06):159166.
[4]吳從穩,陳小兵.棉稈不同處理方式對濱海鹽堿土理化性質和棉花產量的影響[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6,(05):96104.
[5]唐鵬飛,韓兵兵.棉稈還田不同年限對土壤有機碳及其礦化特征的影響[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1,35(12):127133.
[6]韓芹芹,楊躍輝.新疆棉稈循環經濟利用的適宜模式探討[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10):172178.
[7]戴清秀,王鵬程.低碳背景下四位一體循環農業模式研究——以新疆南疆棉花秸稈資源循環利用為例[J].塔里木大學學報,2019,31(01):6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