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化新向
數字經濟是指以數字信息和數字技術等軟硬件為重要要素、以互聯網與物聯網為重要載體、推動經濟創新發展的經濟活動,它是未來新型農業的發展趨勢。近年,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高度重視數字經濟建設,為農業的高質量發展賦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的發展,強調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抓住世界數字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持續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數字中國首次寫入黨和國家綱領性文件。202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專篇部署“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等重大戰略規劃相繼出臺,擘畫“十四五”時期數字中國建設的美好藍圖。
與此同時,國家層面也加快了數字經濟制度的構建。2014—2018 年,國家相關部門先后印發了《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關于發展數字經濟穩定并擴大就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就數字經濟的發展的激勵政策、產業政策、法律體系作出了具體安排部署。2018—2020 年,相關部門又先后出臺了《科學數據管理辦法》《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等文件,為數據要素市場的產權制度建設提供了保障。2020 年 4 月,《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的發布,有利于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創新制度建設。
國家層面的宏觀政策與制度為農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頂層支持,宏觀政策的引導扶持、統籌協調及帶來的政策紅利將使得農業數字化轉型迎來新機遇,驅動農業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性發展。
農業是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效率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伴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趨勢逐步深化。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耦合活動,有利于形成產業協同集聚效應,加大二三產業對農業發展知識技術和服務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業規模化發展,提高農業生產要素資源流動配置的效率,從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效率。除此之外,二三產業的發展可以延伸農業產業價值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培育農業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數字經濟的發展能夠迅速、準確地調動農業與二三產業合作網絡中的相關資源,促進信息分享互動,增強三大產業之間的耦合,促進農業以合法的方式從二三產業中快速獲取知識技術等相關資源,從而促進農業全要素生產效率的提升和轉型升級。
因此,產業整合與融合發展驅動農業數字化轉型,農業產業價值鏈整合驅動農業數字化轉型,農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求農業數字化轉型。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是落實農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載體。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經營體系,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指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形成的從事農業生產的包括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村生產合作社、農業企業在內的經營主體。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力軍。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能夠形成規模化經營,在農業數字化轉型中起著基礎性作用。農村生產合作社,既是農業生產的主體,又是農業服務的提供者,具有較強的自我組織和服務的能力,是從事規模化農業生產的重要主體。各類農業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是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生產數字化技術和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因此,上述新型經營主體能夠較好地適應農業數字化生產,也具有強烈的農業數字化需求。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科技企業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應和提升了農業數字化轉型的趨勢與速度,科技企業在數字農業領域的布局下助推農業數字化轉型。
根據凱恩斯的理論,受資本邊際效益遞減、流動偏好規律和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的影響,經濟體常常遭遇有效需求不足、就業不充分的問題。因此,擴大包括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在內的有效需求,可以促進經濟穩定。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促進農業數字化轉型的第一動力。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帶來了我國消費水平和消費需求的升級。消費者對高品質、綠色無污染、健康安全的農產品需求日益強烈。農業數字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豐富農產品的種類,提升農產品質量,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同時,數字化技術有助于實現對農產品生產的全過程監測,并通過溯源體系推動農產品生產銷售信息的全透明,從而有利于確保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數字化技術還有利于實現對農業的精細化管理,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降低農藥、化肥等的使用,保護農田土壤,節約農業用水,改善農業發展生態環境,打造綠色農業。因此,農業數字化轉型有利于滿足消費者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時消費者需求升級也拉動著農業數字化轉型。
近年,為支持數字經濟建設,河南省先后出臺了《河南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2022 年河南省數字經濟發展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重點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深入發展“數字農業”。優先強化5G、千兆寬帶、數據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數字服務應用場景,以完善通信網絡設施、算力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為重點,加快構建泛在智聯的數字基礎設施體系,打牢夯實數字底座,培育數字農業發展新優勢。根據《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 年)》,河南省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經處于全國第一梯隊。得益于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河南省吸引了一大批數字企業在豫落戶。河南省有關部門與中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共同開發了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以下簡稱MAP)。阿里巴巴、華為、拼多多、豬八戒網等領軍企業紛紛入駐河南,助力河南數字農業建設。截至2021年,全省互聯網業務經營單位新增2922 家,同比增長59.5%。全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99 個,淘寶村188 個、淘寶鎮121 個。
河南省充分拓展5 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場景,有力地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中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開發的MAP 平臺能夠通過手機等終端設備實時監測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并通過不同顏色標記農作物的生長狀態。同時,MAP 平臺還可以就病蟲害防治、精準灌溉、信貸支持、農作物種收、品質檢測和糧食助銷方面開展針對性的服務。截至2021 年,MAP 河南共與22 家省、市級農機合作社簽訂了合作協議。以“甜瓜小鎮”而著稱的小店鎮,在洛陽移動公司的支持下,利用 5G 技術打造智慧農業數字平臺,實現農業氣象監測、大棚環境與設施控制、測土配方、遠程監控等全覆蓋。生產的智能化、信息化極大地促進了小店鎮農業經濟的發展。2021 年小店鎮經濟收入達450 萬元,“甜瓜長在牛糞上”系列產品市場反響強烈,被稱為“汝陽人的伴手禮”。
河南省利用5 G 等智能化平臺,通過大數據、物聯網等打造智慧農業產業園。在智慧農業產業園,實施土地流轉,強化知識技術培訓,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利用數字化農田先進裝備建設高標準農田,實現了農作物生產全程監測、農田精準管理,不斷完善農產品溯源體系,不斷延伸產業鏈,有力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保證農產品的品質,塑造農產品品牌,促進規模種植戶實現增收。據統計,2022 年河南省夏糧總產量381.27 億kg,單產447.25 kg,總產量和單產再創新高,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均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其中,小麥總產量381.27 億kg,同比增長0.3%。全省二等及以上小麥占比在95%以上,其中,一等小麥達到76.3%。全省耕地質量等級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河南農業發展新業態逐漸形成,農業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5G和千兆光纖網絡等新興數字化技術是數字化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農業數字化建設提供至關重要的支撐。然而,河南省農村地區5 G 和千兆光纖網絡等新興數字化技術覆蓋率還不夠高。河南省通信管理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 年前7 個月,河南省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總數達到3764萬,居全國第4位,其中,農村寬帶接入用戶為1 086.7萬戶,占比28.9%。在千兆寬帶網絡方面,河南省接入用戶為540.4萬戶,占比為14.4%,居全國第7位,實現了鄉鎮以上全覆蓋。2021年河南新建農村5G基站1萬個,新增農村5G用戶972.4萬戶,5 G 網絡覆蓋所有鄉鎮和農村熱點區域。2022年3月9日,河南省通信管理局印發《2022年全省信息通信業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方案》并提出,2022年計劃投資16億元,新建農村5G基站1萬個,5G網絡基本滿足農業農村數字化應用場景需求,農村5G用戶達到1200萬戶,力爭農村4G和5G用戶占移動電話用戶的比例達到94%,500M以上固定寬帶用戶占比超過20%。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河南省5G和千兆光纖網絡等新興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覆蓋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標準化在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中發揮著引領性、支撐性作用,對于推動農業數字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視數字化標準體系建設,制定了《河南省大數據標準化工作發展規劃》,成立了河南省大數據標準化技術委員,大數據標準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河南省制定的農業數字化標準體系還不健全,還沒有針對此發布相關權威性文件,相關研究也較少,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農業數字化標準體系的不完善,不利于農業數字化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不利于農業數據資源的互聯互通,不利于為農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全面支撐。
完善多樣化的農村物流配送和銷售渠道有利于提高農業數字化服務水平,助力河南農業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近年,河南省高度重視農村物流體系建設,暢通配送和銷售渠道。2021 年5 月,河南省出臺了《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抓手,加快構建便捷高效的農村骨干網和農村基礎網,經過努力,河南省基本形成了“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的農村公路網絡。然而,目前農村物流配送和銷售渠道仍然不夠暢通,除部分快遞公司提供部分到村寄送服務外,絕大部分農村物流只提供到鄉鎮一級的寄送服務,入村的最后一公里仍未打通,無形之中增加了農村寄送服務的成本,降低了農民網絡購物和銷售農產品的熱情,不利于農業數字經濟的發展。
除此之外,還有部分特殊群體,尤其是老人對新興數字技術的接受程度較低,不能很好地適應農業數字化的要求;農業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還需要加強;數字化公共資源分布不均等。
加大資金投入,強化農業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5 G 基站建設速度,優化農村5 G 網絡,積極推進農村光纖網絡擴容升級,持續提高千兆光纖網絡的覆蓋率。進一步優化5G、千兆光纖網絡等資費設置,降低農村用戶使用成本。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豐富農業數字化應用場景,深入推進5 G 和千兆光纖網絡等新興數字化技術的耦合。

充分發揮河南省大數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服務職能和橋梁紐帶作用,做好農業數字化標準體系的頂層設計,完善其總體框架,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等。同時,針對農業發展的特殊需求,建立健全突出重點、合理有序、切實可行的執行機制,提高數字化領域的規范化和程序化。
強化規劃引領和政策支持,加大農村物流建設力度,健全農村物流體系。整合快遞、供銷、電商等公共設施資源,優化車輛和物質配置,提升農村寄送服務能力。創新村級寄送物流服務網點運營模式,優化補貼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力量參與,降低村級寄送物流成本。大力發展智能快遞柜等非接觸式服務,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打通村級寄送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