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偉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內容,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勞動教育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堅持結合學科教學進程,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是符合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要求的。當前勞動教育存在思想不重視、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單薄、教學資源不匹配、教學評價不全面等諸多問題。教師需要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方式、完善教育評價,將勞動教育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順應時代發展和課程改革要求。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合勞動教育的背景
學科教學融合勞動教育是指以學校課程教學為主要載體,通過創設課堂教學或實踐活動,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開展勞動體驗活動,使他們在勞動過程中獲得豐富的理論知識,鍛煉勞動實踐操作能力,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增強勞動技能,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的教育過程。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人生兩件寶,雙手和大腦,一切靠勞動,生活才美好。”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了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培育正確勞動觀的重要性;2019年,國務院要求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2020年,國務院明確了勞動教育的整體規劃,并要求各地要確保勞動教育在學校中的貫徹落實。可見,開展勞動教育是當前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方向。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合勞動教育的可行性
第一,道德與法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特別強調知行合—,與勞動教育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許多教學內容都涉及勞動教育主題,尤其在“學校生活”“社會公共生活”和“國家政治生活”等三個層面都編排了豐富的勞動教育內容,并且在課程體系中明確提出了要在勞動教育實踐中切實貫徹終身學習觀念,體悟生命的真正價值,大力培育家國情懷擔當,增強權利和義務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等方面的具體要求。
第二,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勞動教育統一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之中,是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當前,在多數學校的教育規劃和編排中,并沒有開設、開展獨立的勞動教育課程,也缺乏專門系統的勞動教材,勞動教育雖然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和方向,但是卻并不能以獨立的課程去完成教學。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以立德樹人為價值歸宿,在核心素養的要求下,勞動素養必然成為其中重要的教育內容。
第三,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勞動教育所占的比重是比較大的,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理想等內容都涉及了勞動教育。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必須通過創設科學的教學方式,將勞動觀念和勞動素養融入課堂知識教學中去,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為學生成長奠定基礎。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合勞動教育的不足
(一)觀念未立,形式明顯
當前很多學校比較重視參加考試的科目,對于不參加考試的科目,重視度明顯是不夠的。雖然國家一再強調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勞動教育課程還是沒有被列入學校教學大綱和課程規劃。這樣就使課堂的開展和教學的落實受到了一定的阻力。正是因為對勞動教育的觀念沒有明確,致使道德與法治課堂與勞動教育的融合也并沒有真正實施。不管是教師、家長還是學生,都沒有將勞動教育真正當作一門學科知識來對待。甚至許多時候,教師只把勞動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這就更不利于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了。
(二)方式單一,內容單薄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習慣于沿用單向的傳輸教學模式。由于勞動教育是一門理論與實踐融合緊密的課程,如果教師只一味地對學生灌輸勞動價值觀念,而忽視引領學生參與實際的勞動實踐行動,無視學生主體的真實情感,很容易使學生變得機械地應付勞動,無法激發學生的勞動實踐興趣,陷入被動教育的窘境。同時,由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并沒有直接編排勞動教育的課時內容,多數是蘊藏在某些章節主題活動中,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只能獲得零散的勞動理論知識,無法對勞動價值和作用形成系統、全面的認知。甚至在多數日常授課進程中,很多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經常無意識地忽略了滲透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無形中剝奪了學生接受勞動教育的時機,無法使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形成直觀的、強烈的全面感受與認知。
(三)資源匱乏,評價片面
在多數情況下,由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點,明顯受到教學時間或場地的限制,教師往往只能講授與勞動相關的理論知識,無法隨時進行實踐活動,致使學生難以獲得充分的勞動實踐機會和實踐經驗,影響了勞動習慣和技能的培養。又由于當前的中考考查和評價體系更重視學生分數的高低,對于還未提上日程的勞動教育來說,存在著勞動教育被嚴重低估的問題。
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合勞動教育的實踐對策
(一)以生為本,轉變教育觀念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合勞動教育,一方面,教師需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新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掘勞動教育內容,引導學生服務自我、服務他人,并積極參與公益勞動、生活勞動和生產勞動,在“做中學”的過程中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勞動能力和勞動精神。另一方面,教師需要積極轉變教育觀念,不斷強化學生的勞動觀念,要自覺地將勞動教育巧妙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去。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初中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的培養,強調要通過指導學生參與勞動實踐行動,養成熱愛勞動、注重實踐、崇尚科學、勇于創新的優秀品質。因此,教師必須堅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積極打造具有綜合性、活動性、富有特色的道德與法治活動課程,完善編排課程教學體系,在課堂教學中密切結合初中生的學情特點、勞動認知、勞動素質和參與勞動情況等,有針對性地選定勞動教育內容和勞動實踐學習方向,并能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應有的勞動觀念,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
(二)豐富內容,創新教育方式
統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所編設的許多內容都與勞動教育密切相關,可利用的例子處處可見,如熱心公益事業、踐行公共道德、提倡為人民服務等都是貫穿于課程中的鮮活主題,為滲透并推進勞動教育提供了便捷的參考素材和案例資源。同時,拓展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也是順應新時代背景下創新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發掘、整合教材中涉及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和知識點,引導學生了解、掌握勞動理論知識,培養其形成正確的勞動觀。例如,在七年級上下冊中關于“成長的節拍”“生命的思考”和“青春時光”等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相關的知識和案例,適當引入勞模人物、中國工匠等典型故事,進行勞動教育,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讓學生細致體會勞動在人和人類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認識勞動可以助力實現人生價值,在平凡中也能創造偉大。在八年級上冊中的《在社會中成長》《做負責任的人》《服務社會》《建設美好祖國》,以及下冊中的《公民權利》《公民義務》等課程教學中,可以通過充分發掘教材中的各種內容和案例,巧妙融合勞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激勵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要積極參加各類勞動實踐,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多做貢獻,使學生能夠熟悉掌握投身勞動實踐、承擔社會責任和維護國家利益等知識,形成良好的勞動觀念,理解勞動的價值和意義,認識到在平凡的日常勞動中也可以服務社會、奉獻社會。在九年級上下冊中的《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少年的擔當》等課程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將勞動創新創造、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少年當自強、青少年職業生涯規劃等內容融合在課堂教學中,指引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走向未來,積極投身于勞動實踐中,培育其優異的勞動品格和勞動精神。這樣,通過系統整合勞動教育內容,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可以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關于勞動主題教育的內容串聯起來,引導學生從自身延伸到集體和國家、從現在拓展到未來,多角度探索學習勞動知識,進而使勞動觀念真正深入內心。
(三)參與實踐,提升教育實效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具有突出的實踐性特征,這一點與勞動教育的根本要求是高度一致的。道德與法治課強調要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并不是主張鍛煉學生的單一勞動技能,而是重視指導學生善于運用所學的學科知識,在勞動中主動進行探索、主動尋求轉化發展,形成整合知識、聯結現實的高階思維和能力,培育其自覺勞動、熱愛勞動、創新勞動等方面的綜合素質。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合勞動教育,最現實、最根本的路徑就是通過設計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增進勞動體驗,獲取勞動經驗。只有在教師的恰當引領下,學生充分參與,多學、多練、多動手,他們才會更快樂、更主動地投入到勞動實踐活動,在勞動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豐富自我,實現人生價值,促進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學生良好勞動習慣的養成要經歷一個長期堅持的實踐過程。當學生自主自覺地將勞動變成自己的生活常態時,勞動綜合素養才能真正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各種生動活潑的勞動主題教育,引領學生回歸生活、融入社會,激勵他們廣泛參與校園勞動、家務勞動、社會調研、公益勞動等實踐活動,積極踐行和傳承優良的勞動傳統,實現知行統一。例如,在《服務社會》一課教學后,教師設計開展了“我勞動、我奉獻、我快樂”的課外勞動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總結體驗、分享感受等,既使學生鍛煉和提升了勞動基本技能,又進一步踐行了勞動理念,深化了勞動情感,促進學生形成了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優秀品質。又如,結合《少年的擔當》一課的教學,教師為了促進學生更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責任,深刻認識新時代青少年的情懷與抱負,積極從現在起做好準備,在具體生活中自覺落實青少年擔當,于是在課后及時設置了“我是勞動小能手”——拍攝家庭勞動視頻和展示活動。學生們通過踴躍參與形式多樣的家庭勞動,協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并拍攝、記錄下難忘的勞動場景。他們在勞動體驗過程中不僅掌握了許多家務小竅門,提高了勞動本領和技巧,而且認識到要熱心做好家務活,為父母減輕負擔,更要巧干家務活,善于發揮自己的生活創意,進行創造性勞動,深度體驗勞動的激情和樂趣。特別是在班級上展示勞動視頻作品時,教師為大家播放了一幕幕充滿生活樂趣的做家務時的情景,使大家倍感驚嘆,也充分展現了青少年熱心勞動、樂于創造的青春風采。在課堂展示的最后環節,教師順勢從這些勞動視頻中評選出最優秀的作品,以此來繼續激勵學生堅持參加家庭勞動,不斷提升勞動技能、培育勞動情感,逐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四)優化評價,鞏固教育成果
在教學中,對學生作出合理客觀的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優化教育評價能夠讓學生走向縱深學習、提升思維、內化品格。一方面,學生為了獲得更高的評價,會主動地、有意識地進行學習和積極思考,并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另一方面,合理客觀的評價有利于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和同伴,取長補短,善于尋求途徑、完善自我。教師評價勞動教育效果,僅僅通過一時一事或某次考試成績是難以衡量的。因此,教師要從學科實際和學生學情出發,從不同的角度構建多主體、多方式的考查評價體系,為勞動教育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評價中,重點關注學生在參與勞動教育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具體來說包括學生參與勞動的態度、對勞動的認識、開展勞動的過程、收獲勞動成果等。例如,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可以關注學生在一節課中的活動表現,也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整個星期、月份、學期、學年等階段性活動中的表現,應用發展性評價方法對學生在勞動過程的變化進行綜合打分。教師也可以采用成長記錄表的方式記錄下學生在不同時期的表現,以及教師、同學等的相關評價和建議。這樣的評價體系關注了學生動態成長的過程,既重視學習成績的評價,又把學習表現、綜合素質、品格養成等直觀地展現了出來,時刻督促學生調整自己的狀態,使勞動教育的要求能始終貫穿于整個初中階段的學習中,并形成習慣。當然,教師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及時根據出現的問題和學生的情況來調整和完善教學方法,在創新教學中增強教與學的互動,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勞動教育的有機統一、融合發展。
崇尚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初中生是否能夠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將直接影響未來社會的發展。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教師要堅持創新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融合勞動教育,引領學生繼續發揚勤勞勇敢的勞動精神,激勵他們在勞動中實現夢想、創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