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能力的可視化部分,二者之間是否存在聯系、是否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是許多學者和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群文閱讀是閱讀的一種新形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十分廣泛,如果閱讀能夠促進寫作能力的提升,那么群文閱讀無疑是一種極佳的閱讀和寫作教學方式。本文通過群文閱讀的三種課型,對這一課題進行了研究,證明了通過群文閱讀可以提升小學生的片段寫作能力。
一、研究現狀
(一)關于群文閱讀的研究
“群文閱讀”這一概念由趙鏡中先生首次提出,他認為群文閱讀就是結合教材內容和課外相關輔助讀物,確定同一議題,然后結合議題開展閱讀教學,這是最早對于“群文閱讀”概念的界定。之后,蔣軍晶老師在教學實踐中對“群文閱讀”進行了拓展,他認為群文閱讀是相同議題、多文本的探索性質教學。之后,于澤元老師認為文本與課題之間應該遵循某種邏輯關系,這一觀念更加注重群文閱讀的實操教學,在課堂上更具有操作性。當前關于“群文閱讀”的研究更具有綜合性,既要考慮理論方面的成果,更要注重教學實踐。
(二)關于閱讀與寫作關系的研究
閱讀是吸收知識的重要方式,寫作則是對所學知識的輸出,從直觀的角度來看只要能夠讀懂,按理來說就能夠表達,然而閱讀和寫作的思路是不同的,不能用直觀的經驗來代替研究結果。關于閱讀和寫作的關系,遠在春秋時期,偉大教育家孔丘就說過:“不學詩,無以言”,這就說明古人認為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沒有知識輸入就沒有產出,這一觀點被無數中外學者所認可。然而這也并不能證明只要閱讀就能寫作,閱讀之后還要去思考和辨析,如果缺乏這一步驟,也會影響寫作能力,也就是說閱讀的題材、形式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產生了影響。英國科學家高爾頓認為閱讀與寫作之間相互依存,汪潮教授利用統計學數據分析得知,寫作和閱讀的相關程度為0.3699,證實了二者之間存在正相關。
二、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本研究可以豐富“群文閱讀與片段寫作”方面的理論成果,自“群文閱讀”這一概念提出以來,關于群文閱讀的研究層出不窮,但是大多側重群文閱讀教學方面,即如何提高群文閱讀的效果。關于閱讀和寫作關系的研究也比較豐富,但是將群文閱讀和片段寫作相結合的研究卻非常少,因此,本研究可以豐富群文閱讀與片段寫作的理論成果。
(二)實踐意義
從教學實踐的角度來看,閱讀與寫作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的提升不僅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更是影響著學生以后其他學科的學習。畢竟大部分知識來源于閱讀,而書面表達則是發表自身觀點的重要形式。從當前來看最大的意義在于,如果能夠證實群文閱讀課程建設可以提高小學生的片段寫作能力,那么閱讀和寫作就可以融合成一個問題,教師只要將精力放在群文閱讀課程建設上來,就可以解決學生的片段寫作能力,這對于緊張的語文課時來說是個好消息,能夠在教學當中節省不少時間。
三、群文閱讀課型結構介紹
(一)啟發式課型
啟發式課型指的是學生在文本內容和思想的感染下,對議題表達的看法,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教學課型。群文閱讀在文本選擇上并不是盲目和隨機的,它們之間是存在一定聯系的,這也是當前群文閱讀在實踐教學中對于澤元老師觀點的運用。通過選擇具有內在聯系的文本,在同一議題下讓小學生進行思考,進而運用引導的方式激發小學生的片段寫作欲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具有童真童趣的文本,文本可以選擇東方或西方,也可以選擇人或事等,然后在此基礎上確定童年趣事的議題,讓學生去寫有關童年的事情。比如,可以參考《找春天》《沙灘上的童話》《楓樹上的喜鵲》等文章,讓學生感受不同事件帶來的童年趣味。由于是片段寫作,所以多寫作的字數不做限制,再加上是寫自己童年的事情,學生不至于無話可說。需要注意的是,啟發式課型適合具有相同話題,但是內容表達相差很大的情況,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碰撞。
(二)結構式課型
結構式課型則是摒棄文本內容,選擇結構相似的一組文本,讓學生感受文本的結構特征,這一課型在群文閱讀教學實踐中不是特別常見,但是把握文章結構是寫作的第一要素,因此,結構式課型是對寫作幫助較大的一種課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常見的文本結構主要包括并列式、分述羅列、總分總等結構,教師在這一課型教學中可以選擇布局結構較為相似的文本,讓學生對其進行分析,然后模仿文本結構進行片段寫作。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結構式課型對文本內容沒有要求一致性,但是考慮到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是要盡量選擇內容具有一定關聯性的文本。
(三)寫作手法式課型
相較于結構式課型,寫作手法式課型在寫作方面更具有針對性,小學常見的寫作手法主要包括常見的修辭手法、基于寫作目的的表達方式(議論、記敘、說明等)和情感表達方面的表現手法(反復、對比、襯托)。寫作手法的恰當運用可以增強寫作的情感,提高文章的表現力和共情能力。寫作手法式課型比較適合兩種類型的群文閱讀,其一是文本具有相似的表現手法,并且是顯而易見的類型;其二是具有相同的表達方式,但是表現手法不同的文本。寫作手法式課型更加適合片段式寫作,甚至幾句話都可以用來提升片段寫作能力。
四、群文閱讀課型與片段寫作能力的實證過程
(一)啟發式課型的實證
首先,是議題的確定。議題的確定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是要遵循學生的學情,從高年級學生著手,因為高年級學生理解能力更強,更加適合群文閱讀教學;另一方面要立足教材,議題的選擇不能脫離教材,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熟悉感;最后是要貼近學生現實。因此,如寫作議題就可以確定為“環保倡議書”。
其次,是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目標要關注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這是群文閱讀的首要目標,也要與寫作建立一定聯系,這是實證的內容。因此,本次課程的教學目標為通過群文文本閱讀,了解環保倡議書的意義,明白環保的重要性,并通過多角度的書寫,鍛煉學生的表達和思維能力。
再次,是群文文本的選擇。由于本次的課型是啟發式,所以在文本選擇上必須要與議題緊密相關,要結合高年級的特征選擇與環保相關的文本。所以,本次課程的文本選擇為《只有一個地球》《牧場之國》《威尼斯的小艇》,也可以選擇課外文章《被忽視的環境污染》。這四篇文章都與環境有關,第一篇和第四篇從正面說明環境的重要性,第二篇和第三篇則是從微觀的角度描寫了某一地區的環境魅力,可以從反面襯托環保的重要性。教師引導學生認真閱讀群文閱讀文本,提煉其中的關鍵信息,用來輔助環保倡議書的書寫。
最后,是群文閱讀的教學過程。第一步向學生展示本次群文閱讀的議題,讓學生帶著議題去閱讀群文文本。第二步是向學生介紹倡議書,如倡議書的寫作目的、基本格式等。第三步是引導學生開展群文閱讀,讓學生分享閱讀過后的感受以及對環境保護的看法。第四步是書寫“環保倡議書”,并且根據學生的寫作內容展開討論,教師對學生的寫作成果進行評價。
(二)結構式課型的實證
首先,是議題的確定。結構式課型更加強調文本的結構,要讓學生在觀察不同文本的時候了解其內在的結構,能夠跳出文本內容本身。為了能夠讓學生深刻地學習文本結構,所以,本次的議題可以確定為“用總分總的方式介紹花生的結構”。花生是生活當中非常常見的一種食物,學生對此不會覺得陌生,在寫作的時候不至于無話可說,但是要按照總分總的結構來寫,還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學生要理解總分總的結構類型,還要掌握一定的寫作思路。
其次,是教學目標的確定。通過本次群文閱讀與片段寫作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可以有意識地了解文章結構,以及不同結構適合的文章類型。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小小的花生學生肯定都見過,也品嘗過,但是好多學生并沒有認真觀察過,所以,在寫作的時候不一定能夠對花生特征進行全面的描寫,因此,要先掌握群文文本的寫作結構、分析群文文本的結構特征。
再次,是群文文本的選擇。本次的群文文本選擇了三篇具有總分總結構的文章,《千人糕》《牛和鵝》《找春天》。這三篇文章在內容上可以說幾乎沒有相似點,相似的地方就是描寫的內容對學生來說都不是很陌生,可以方便學生快速理解文本內容。第一篇是描寫了食物米糕的制作方法,開頭“爸爸”提出了吃千人糕,孩子通過詢問千人糕引出了話題,之后介紹了千人糕的制作方式,最后孩子感嘆確實是“千人糕”。第二篇也是開頭介紹了牛和鵝視角的不同,造成牛怕人鵝不怕人,然后介紹了孩子們害怕鵝不怕牛的場景,緊接著“金奎叔”抓住了鵝,“我”也不再欺負牛。第三篇也是如此,開頭介紹春天來了,然后分別介紹春天的特征,最后總的說春天。教師引導學生發現三篇文章在結構上的相似性,然后構思本次的議題——如何描述花生。
最后,是結構式群文閱讀教學過程。開始的時候向學生展示議題,特別強調總分總的結構模式;接下來讓學生去閱讀群文文本,找出文本的結構特征,了解寫作結構;然后結合文本結構去寫議題,教師進行評價。
(三)寫作手法式課型的實證
首先,是議題確定。寫作手法式的課型主要是鍛煉學生的寫作技巧,能夠運用合適的技巧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輸出自身的情感。因此,在議題的確定上盡量要滿足多種寫作手法的需求,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寫作能力。本次群文閱讀與片段寫作教學的議題確定為“攝影的秘密”,讓學生通過寫作手法來表達對攝影技巧的理解。現如今,小學生或多或少都有攝影的經歷,也了解了攝影的基本規則,只要學生能夠通過合適的寫作技巧表達出來即可。
其次,是教學目標的確定。通過文本閱讀讓學生了解文本當中所運用的寫作技巧,以及寫作技巧對文本描寫的提升作用。讓學生辨別各種寫作技巧以及常用的修辭手法的區別,能夠熟練造句;可以理解不同體裁文本的區別,從而在寫作當中選擇合適的體裁。
再次,是群文文本的選擇。小學語文教材當中的所有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可以說在寫作手法上都是經典之作。為了更加貼近本次議題,選擇了部分與攝影相關的文章:《鳥的天堂》《開國大典》《牧場之國》《四季之美》。這四篇文章雖然沒有明確說到攝影,但是在閱讀的時候卻非常有畫面感,與攝像機的視角是十分貼合的。前三篇是基于固定視角的畫面,即在某一場景展現出的畫面,第四篇是以時間的視角來展現的畫面,具有一定的動態性。
最后,是寫作手法式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一開始給學生展示本次的議題“攝影的秘密”,向學生強調寫作手法的運用。通過議題的名稱來看是一篇技巧分享的文章,可以采用說明文的體裁,強調自身攝影的專業性,當然也可以用記敘文來記錄自己的攝影經歷。接下來向學生展示群文閱讀文本,讓學生感受文章的寫作技巧,尤其是修辭手法的運用。然后是教師對學生的片段寫作進行評價和指導。
五、群文閱讀課程建設與片段寫作的實踐效果與分析
本次實證過程涉及了多個班級,在檢驗三個群文閱讀課型效果的時候會有相對應的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的章節式群文閱讀教學方式,議題是“紀念難忘的人”,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受親情,體會母愛和父愛的偉大。選用的群文閱讀文本是《父愛之舟》《慈母深情》《“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以下是三個課型與對照組的效果表,如表1所示。
通過上表可以發現,啟發式、結構式和寫作手法課型學生在片段寫作的字數上明顯優于普通對照組。從議題來看普通對照組的議題并沒有明顯的難度,這就說明學生在學習積極性上有一定的區別,后面的學生狀態也印證了這一想法,對照組的學生狀態表現比較一般,興奮或者激動得較少,其他三組學生的表現則比較積極,討論得也比較熱烈。但是結構式和寫作手法式的議題,學生在完成寫作的時候,結構掌握能力和寫作手法并沒有太大的提升,可能與訓練的時長有關。
另外,事后對學生進行了一個隨機采訪,對照組的學生對本次實驗沒有意外的表現,就將其當作了一節普通的群文閱讀課堂;而上述三個課型的學生,狀態則好很多,甚至還有爭執的表現。
六、結語
群文閱讀課程建設能夠提升小學生片段寫作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訓練時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寫作技巧的掌握。積極研究新的群文閱讀教學方式是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常態化的群文閱讀訓練,對學生寫作技巧的掌握有一定幫助。群文閱讀課程建設要考慮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能以犧牲閱讀能力為代價。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群文閱讀教改實驗專項課題“通過群文閱讀課程建設提高小學生片段寫作能力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GS[2021]GHBZX08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