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蓮



起始課是指小學數學知識體系中某一領域的第一節課,以“意義”建構為核心,使學生掌握最基礎的初級概念(也叫起始概念)。在整個小學數學知識體系中,起始課位于一個單元的第一節課,后續知識均以此為“地基”,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構成新的知識內容,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通過起始課的教學,一方面可以對后續知識體系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欲望;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教師對起始課教學的重視,對后續整個知識體系延展性、系統性、完整性的搭建起到很好的作用。
一、背景
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核心素養”一詞迅速成為“熱詞”,核心素養下的數學教育要求不能簡單追求學生成績的上升,教學要以學生為本,注重發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概念教學不僅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習其他知識的重要基礎,對學生后續知識完整性、系統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往往因為起始課較為簡單而忽視其重要性。
(一)以“愛”的名義滿堂灌,忽視學生的感受
有些教師認為直接告訴學生新知識,是為了學生好。但這樣的教學方式使課堂失去了生機、學生成為機器、學習成了負擔,無形中毀掉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欲望和興趣,忽略了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甚至在起始課一開始就耽誤了學生對這一領域知識的學習。
(二)以“新”的名義搞獨立,藐視知識的聯系
起始課的知識往往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陌生知識,但是有的時候教師就會忽略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忽略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使得課堂上的新知學習被獨立起來,而學生也不會全面觀察和靈活運用新知,一到綜合練習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出現知識混淆的現象。
(三)以“師”的名義搞一言堂,無視能力的培養
有些教師喜歡上課從頭說到尾,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這樣學生就缺乏了思考能力,只會被動接受,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得不到培養,也無法實現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能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起始課有效教學策略探究
(一)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感受
1.“主動發現”才是生本的體現。
一般的起始課內容是以“意義”為主,課堂上讓學生從現實情境入手,主動發現、主動探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發現知識、建構知識體系、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逐步形成完整的方法體系。
【聚焦一線】二年級上冊《5的乘法口訣》。
在學習5的乘法口訣之前對一個班進行了一次抽樣小調查:學完今天的乘法的初步認識,你覺得下節課我們應該學習什么內容?
根據調查結果發現學生對乘法的計算和應用很感興趣,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先從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
師:“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些禮物,如果每個小朋友分5顆巧克力,老師分給1個小朋友需要準備幾顆?2個小朋友呢?3個小朋友呢?4個小朋友呢?5個小朋友呢?比賽看誰算的速度最快?可以在你的草稿紙上寫一寫,算一算?比一比誰的方法更快?快在哪里?(乘法與加法的比較)發現乘法計算的價值,怎樣可以讓乘法算得更快?”
生:“編口訣”
師:“什么樣的口訣又好記又好用,又能朗朗上口呢?大家用5的口訣試著編一編,比較誰的口訣更好,好在哪里?”
學生在初步認識了乘法以后第一次接觸5的乘法口訣,是學習乘法口訣知識的起始課,在以前的教學中一般都是教師出示加法算式、用乘法計算、討論求積等方法,這次學生嘗試編制口訣,加強口訣記憶。
2.“經歷探究”感受知識的結構。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因此,在教學中,應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猜測、分類、聚類、對比、交流等活動,充分體驗知識本質特征的形成過程。要像剝筍皮一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從知識的外部表象向內在本質過渡,使學生樂意并積極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聚焦一線】三年級上冊《四邊形》一課是學生認識四邊形的起始課,為接下來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以及今后的平面幾何圖形奠定基礎。
呈現這樣一些圖形:
請學生分成兩類: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
在平面圖形中繼續分類:封閉的平面圖形和不封閉的平面圖形。
為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對封閉的平面圖形再次進行分類。
學生在動手操作、分類的過程中,逐步剝離出四邊形的特點:4條直邊、4個角。在對比小結中完善學生對四邊形概念的建立。
(二)讀懂教材,重視知識的聯系
1.“聯系舊知”才是硬道理。
在整體的教學中新舊知識的緊密聯系是非常重要的。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它的嚴密性和新舊知識的連貫性也印證了這一點。每一個部分的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又是后續知識的基礎,起始課作為一類新知識的開始,巧妙地聯系舊知能使課堂更加有效。
【聚焦一線】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
師:(從講桌里拿出各種模具: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大家拿起自己手里的模具,指一指正方體。摸一摸正方體一個面有什么特點?
生:方方正正的,平的。
師:大家想一想怎么把正方體一個面轉移到紙上?
生:壓平、描下來、用手折出痕跡,用泥印下來……
師:大家試著用鉛筆將模具上的一個面移到紙上。
學生動手畫,投影展示學生作品,這都是什么形狀啊?
生:正方形、長方形圓
師:他們是從哪里來的?
生:從它們的面上移下來的。
這是學生第一次認識平面圖形的特征,是今后學習平面圖形的基礎,而在一年級上冊時學生已經第一次認識了立體圖形的特征,在學平面圖形時借助原有知識認識新的平面圖形,對學生的學習可以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
2.“巧妙練習”更是好途徑。
在教學過程中,練習是必要的。對于需要再認識的練習要求遠低于需要回憶的練習。如需回憶,還要考慮是要逐字回憶還是只需大概復述。前者所做的練習量應大于后者。由于陳述性知識的獲得大多是指能復述一些命題,所以,練習應該不斷進行,直到學生能夠自動復述為止。
【聚焦一線】三年級上冊《四邊形》是學生認識四邊形的起始課,學生認識了四邊形后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經歷探究后設計如下變式練習:
(1)信封里有一個四邊形,每個角均為直角,你能根據其中露出的某一個角,猜出是什么圖形嗎?
(2)測測露出的部分長和寬各是多少?你能根據露出的部分,猜出它是什么圖形嗎?有些學生猜測是長方形,抑或是正方形。
此時繼續變式:如果信封里的圖形是正方形,那么邊長是多少?學生通過測量得到邊長為8厘米。
教師繼續引導:如果信封里的圖形是長方形,假設長是8厘米,那么寬會是幾厘米?
學生根據寬比長短,猜測可能是7厘米、6厘米……
如果信封里的圖形是長方形,假設寬是8厘米,那么長會比寬怎樣?
學生根據長方形長、寬的關系,認為長應該比8厘米長。
通過一系列活動,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點有了直觀的認知。
(三)重塑課堂,重視能力的培養
1.“探究發現”使課堂活起來。
學生在課堂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處于引導地位,教師要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激發其創造性和主動性。課堂教學要以引導探究為主,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
【聚焦一線】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是學生對圓的認識的起始課,是學生認識曲線圖形的起始課。
教師出示一個圓片,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求出圓片的直徑。教師稍作啟發后,讓學生獨立操作實驗,主觀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
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啟發后得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
(1)量圓上任意兩點的距離,最大者即為圓的直徑。
(2)將圓片置于紙上,剪下同圓片大小的紙片,通過對折得到直徑。
(3)將圓片放置在桌面,用兩塊三角尺把圓片平行夾在中間,再用一把直尺測量平行間的距離,就是圓的直徑。
(4)出示一個正方形,把圓片放在這個正方形中正好可以是內切圓,發現正方形的邊長就是圓的直徑。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和互相交流,以及教師的幫助,發現圓與正方形也是有密切的關系。
2.“允許質疑”使課堂有靈氣。
有些教師會把課堂變成自己的“獨角戲”,使課堂變得封閉、死氣沉沉,這種教學方式應該得到改變,要將自己的課堂打開,留給學生思考、質疑的空間。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世界上許多發明都源于疑問”,質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課堂教學是活的,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教師不能“一棍子打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以及在數學課上的學習狀態,尤其是在數學起始課中學生產生懷疑是非常常見的。因此,我們應允許學生有質疑,并且要重視學生的質疑。
【聚焦一線】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是學生理解分數的起始課。
(1)教師為每個小組提供一個材料袋(10厘米長的繩子、1張長方形紙、6根小棒、10顆棋子)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利用選出的材料創造一個分數,并與小組成員交流。
(2)在每個小組充分交流之后,教師讓每組學生代表上臺展示分的過程和得到的分數,其他同學質疑。
生:“把一張長方形紙對折再對折,一份是四分之一,另外3份是多少?”“5顆棋子為什么是二分之一呢?”“2根小棒是六分之二也可說是三分之一。”
雖然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認識過分數,但是這節課的內容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到分數的意義、性質……的起始。這樣的課堂學生參與熱情很高,提的問題也很有價值。
三、宏觀調控,優化結構
經過一次次分析、實踐與反思發現,教師的教學一定不能脫離學生,必須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特別是起始課的教學,要預先熟悉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然后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才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的理念。
(一)課堂教學結構化,“組織”靠得住
現在的數學課堂中存在不少“求近不求遠”的急功近利的行為,因此,結合教師的教學過程,把握知識的結構特點和思考,是改變這種現象的有效方式。根據起始課的特點,在整個知識的梳理中把握知識整體框架性結構,明確這樣的知識結構,在今后的學習中會受益無窮,學生會主動從這些方面對知識進行學習和感悟,甚至在以后類似的學習中也會進行知識遷移。
(二)課堂教學整體性,“體系”靠得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從兒童習得知識的角度出發,認為教師處理教材應該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一是設計先行組織者,二是逐漸分化的原則。在課堂中我們可以按照“整體—部分—整體”的過程展開邏輯性教學,整個單元或長段的起始課可以多使用這種教學策略,從而擺脫沒有整體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狀態。
(三)課堂教學融合性,“變革”靠得住
在以往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常常是學了什么,在練習中就只會用什么,筆者認為,這與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負遷移有一定關系,在教學時常常存在缺乏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因此,在設計教學時要加強知識之間的融合滲透和對課堂生成的巧妙應用,使課堂真正活起來,使數學課堂變得更加有靈氣,這就需要對課堂進行變革。
數學知識的學習需要整體規劃,起始課在整個知識學習的開始位置,是很重要也很有意義的,教師一方面要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另一方面,在教學中不能將知識割裂開來,小到對一個教學單元內的相關知識,大到對整個學段內的相關知識都應該有一個系統、完整、延展性的思考,使每節課之間的教學設計既能體現長遠目標的追求,又能體現近期目標的遞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