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如娜
2022 年10 月17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要理解和把握其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并明確其指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是黨的民族工作理論和實踐的智慧結晶,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這一重要思想堅持以辯證思維處理民族工作的諸種關系,以歷史思維探究民族工作的規律,以戰略思維謀劃民族工作長遠,以系統思維布局民族工作全局,以底線思維亮明民族工作的邊界紅線等等,通篇閃爍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光芒。深入學習貫徹這一重要思想,既要精準領會其精神實質、實踐要求,又要著力把握貫穿其中的哲學思維、方法論啟示。如此方可學懂弄通做實這一重要思想,為更好地認識并解決民族問題,把握民族工作規律提供方法論鑰匙。
辯證思維是指,“善于抓住關鍵、找準重點,在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過程中把握事物發展規律,防止極端化、片面化的思維方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以發展的、普遍聯系的觀點,分析和解決民族工作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體現出深刻的辯證思維方法。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習近平總書記用辯證思維科學揭示民族構成“多元”與“一體”的關系,明確既要尊重多元、包容差異,更要鞏固一體、增加共同性,為正確把握民族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關系提供了正確方向、奠定了理論基礎。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族工作領域重大邏輯關系提出了更具體、更全面的要求。如:在論述“共”與“差”的關系時,指出要增進共同性,對差異性要予以尊重和包容。在明晰共同體意識與各民族意識的關系時,指出既要反對大漢族主義,又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強調“本民族意識要服從和服務于共同體意識。”在論述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時,將其比喻為主干與枝葉,指出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在厘清物質與精神的關系時,主張民族工作要重物質,更要重精神。對民族工作領域“四對關系”的分析闡釋,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在分析每一對矛盾時,運用矛盾主次方面原理,既講了矛盾的一方,又講了矛盾的另一方,兼顧矛盾的主要與次要方面。尤其是重點論,突出了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這一主題,抓住了幾對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次,把握重點,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不同層面之間的關系問題,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引領,與我們黨長期堅持的“兩個共同”民族工作的主題高度一致,是推進民族工作創新發展的根本方向,蘊含并體現著豐富的辯證思維。
進入新時代,隨著國內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民族工作面臨諸多新情況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肯定民族工作輝煌成就的同時,指出民族工作面臨著更多的挑戰,肩負著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現為:“機遇和挑戰”“加快發展勢頭和發展低水平”“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和建設仍然薄弱”“‘三交’趨勢增強和矛盾糾紛上升”“反對‘三股勢力’斗爭成效顯著和局部暴恐活動活躍多發”五個方面的因素并存。習近平總書記將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起來,既看到民族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又不回避所面臨的問題,精準地把握了民族工作的機遇與挑戰、成就和不足、有利與不利因素,是對民族工作時代特征的重大戰略判斷。“五個并存”構成五對矛盾,每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主次分明,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在“五個并存”中,堅持一分為二把握全面的同時抓住了主流和關鍵,對兩點論重點論作了及其透徹的闡述和應用。有了這種辯證認識,面對民族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既要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堅定信心,牢牢抓住發展機遇,勇于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也要進一步強化憂患意識,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和前瞻性,防范民族工作領域重大風險的發生,打好轉危為機的主動戰。
黨的民族理論政策既要一脈相承又要與時俱進。在民族理論政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上,習近平總書記一貫主張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強調必須堅持兩者的辯證統一。他指出:“黨的民族工作創新發展,就是要堅持正確的,調整過時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眾合法權益。”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結合起來,深刻分析了民族理論政策的“定”與“變”,在看到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可變性的同時也看到其相對穩定性的一面。新時代,民族工作形勢、任務和特征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出現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這就決定了,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要對黨的民族理論政策進行動態評估,要及時調整完善。民族理論政策要順應形勢的變化和發展,不斷完善和改革,不斷與時俱進才能永葆生機活力。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對有關政策作出修訂和調整是完全必要的,這種變化是前進中的變化,其結果只能使民族理論政策越變越完善,越變越適合實際情況,越變越符合各族群眾的利益與要求。這就要求無論是研究出臺新的政策還是將已有的政策修訂完善,都要做到穩定性和變動性的統一。一方面必須把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全面深入地貫徹落實,民族工作的根本立場和基本原則要保持穩定。另一方面也要堅持從實際出發,面對日益復雜的民族工作情勢,要勇于開拓創新,對于已經不合時宜的具體政策措施要勇于變革。
歷史思維是指,“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善于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的思維方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史為鑒、以史為師、以史為訓,從中華民族五千年共生共榮歷史,從中國共產黨百年民族工作歷史,從西方國家解決民族問題的歷史教訓三重視野來把握民族工作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體現出深厚的歷史底蘊。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我國各民族在數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構成了相互離不開的命運共同體,這是我國發展壯大的重要優勢和內在動力。無數條紐帶將不同民族密切維系在一起并世世代代傳承。習近平總書記用“四個共同”深刻揭示了多元一體格局的強大紐帶。各民族共同開拓、共同書寫、共同創造并共同培育了遼闊的疆域、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偉大的精神。正是有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牢固紐帶,在漫長的進程中,各民族始終把團結統一視為最高利益,多民族大一統成為歷史發展的主流,成為發展的大勢所趨。同根同源的歷史淵源使各民族凝聚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共同的目標和方向為各民族同心筑夢提供了內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以“四個共同”為核心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不僅能引導我們正確認識家史家底,正確認識各民族為共同締造和捍衛中華民族大家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還能進一步增強各族人民的“五個認同”,提振復興信心,指引各民族繼續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一以貫之重視民族問題民族工作,走出一條解決民族問題的中國道路,使少數民族、民族關系、民族地區及中華民族“四個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總結重要時間節點很多,他抓住每一個關鍵節點,分析總結了黨的民族工作的寶貴經驗。在兩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等重要場合,對黨的民族工作的全部歷史進行深邃歷史思考,作過系統總結分析,從歷史中獲得啟迪。如,用“八個堅持”對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內涵作出精辟概括,明確走出這一正確道路是百年大黨民族工作最大成就。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深刻總結新中國70 年民族工作成就,得出“九個堅持”的歷史經驗。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用“十二個必須”高度凝練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從八到九,再到十二,每個內容都層層遞進、相互貫通、融為一體,是在不斷總結每一個歷史節點上的奮斗經驗,深刻分析民族工作形勢發展變化的基礎上得出來的科學經驗。把新時代民族工作與黨百年民族工作歷程,特別是新中國70 年民族工作歷程貫通起來,在歷史全局中明確民族工作的時代命題,展現了大歷史觀。
民族問題是多民族國家社會治理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西方國家先后采取殖民主義、同化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等模式解決民族問題。這些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其民族、種族矛盾,但是,并沒有處理好他們的民族問題。在解決民族問題方面,當今世界沒有包治一切的靈丹妙藥,也沒有可以套用的固定模式。民族問題的產生原因有多種多樣,解決民族問題也沒有具有普遍性的到處適用的通用模式,只有符合國情的道路才是可行之路。在百年歷程中,我們黨在解決民族工作面臨的一個又一個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過程中探索出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不同于一些西方國家解決民族問題的模式,我們所走的道路是黨領導人民獨立自主探索開辟出來的,是符合國情符合民心的正確道路。近年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時受到一些噪音雜音的干擾。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嚴正回應,處理民族問題,我們走的是自己的路,這與蘇聯和西方模式不同,“取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種說法可以休矣。”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政治高度和思想深度,才能為各民族同心筑夢凝聚了共識,匯聚了力量。可以說,黨的民族理論政策正確,實踐證明是成功的,我們必須堅持自信自立。
戰略思維是指,“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的思維方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著眼人類發展進步、實現復興偉業、國家發展宏圖謀劃民族工作,彰顯了深遠戰略眼光。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闡釋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時強調,“必須堅持胸懷天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在科學把握世界變局和我國發展大勢,致力維護人類共同利益,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過程中提出并不斷豐富完善,體現出胸懷天下的偉大情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高質量推動我國民族工作的同時,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關注對世界民族問題的思考和解答。他在國內國際不同場合反復強調“一個民族不能少”,以平等為基礎,著力保障我國各民族發展利益的同時,積極回應全世界各國家各民族發展機會和權利的平等享有。打贏脫貧攻堅戰,困擾民族地區發展的絕對貧困問題終被解決,補齊小康短板貢獻了全球減貧;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將曾經處于發展邊緣地帶的民族地區帶到新一輪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構筑民族地區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切實把我國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國人民利益聯系在一起,擘畫了合作發展藍圖;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以包容性、凝聚力為主題,鑄牢“四個與共”的共同體意識,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現實內容與實踐經驗。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中華民族最根本最偉大的夢想,作為黨百年奮斗的主題,承載著各族人民的美好愿景與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關涉民族工作的許多重大論斷,以及所有關鍵任務的開展,都聚焦于服務民族復興。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將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明確為實現復興夢。這一重大判斷清晰地指出民族工作的時代坐標、神圣使命,明確了實現復興夢是統籌推進民族工作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民族復興是各民族共同的夢想,這一夢想的實現,需要各民族攜手并肩,共同奮斗。各族人民正在為實現自己的美好愿望而奮斗,也在這一奮斗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百年來,黨帶領各民族踏上復興之路,讓各族人民的日子越過越好,呈現出命運與共、同心筑夢的良好局面,迎來了實現復興夢的光明前景。新時代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現階段民族工作要以實現中國夢為凝心聚力、接續奮斗的目標和任務,通盤考慮、謀篇布局,團結全體中華兒女,形成共筑夢想的強大合力。“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只有凝聚各民族的共識和力量,形成強大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才能有效應對復興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才能共同邁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彼岸。
回顧黨的民族工作歷程,我們黨始終把民族工作擺在突出位置謀劃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民族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將民族工作擺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高度進行總體謀劃和推進。在黨的十九大、二十大及歷次中央全會、每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總攬全局,加強民族工作的頂層設計、戰略謀劃和統籌推進。分別于2014 年、2021 年召開兩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2019 年召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組織召開兩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等重要會議,在保持大政方針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明確回答了各族人民普遍關切、急需解決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推動民族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特別是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正式提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煉概括其主要內容,明確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正確把握“四對關系”,統籌推進“五項重點任務”,加強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命題。這些內容每個都具有豐沛的內涵,內隱特定的層次邏輯,各內容之間相互銜接、層層遞進、逐步深入,呈現辯證的邏輯關聯,成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總體布局,在我們黨的民族工作歷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
系統思維是指“從系統整體出發,著眼于系統各子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采用系統綜合分析方法,以期實現系統整體最優化的科學思維方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用整體的、全面的、聯系的觀點來觀察思考和處理問題,處處體現著鮮明的系統思維方法。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組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從中華民族的全局和整體來把握各項時代命題,蘊含著全面的系統思維。創造性地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系統思想,對其背景、內容、意義及實現路徑等重要問題做出系統、全面和深刻的闡述,將其寫入黨章,確立為民族工作的主線及“綱”。用“四個共同”對中華民族共生共榮的歷史傳承作出深刻闡述,用“四個與共”“四個必然”高度凝練共同體理念的內涵及意義,用“四對關系”精辟概括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關系。這四個四緊密交織,相輔相成,夯實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根基;緊緊抓住發展這把“總鑰匙”,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給予各族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為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大力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廣泛、更深入,全面推進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以中華民族歷史觀引領各族群眾的深層認同,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聚魂,強化各族群眾的情感和精神紐帶。這一系列理論和實踐的不懈探索,明晰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彰顯了對中華民族整體性認識的不斷深化,實踐的不斷豐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五個必由之路”,其中第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強調了黨的全面領導的首要地位。民族工作是黨的重要工作,黨領導一切理所應當包括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其沿著正確方向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黨的全面領導擺在民族工作最突出、最關鍵的位置上予以強調。無論是“八個堅持”“九個堅持”還是“十二個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始終是最根本的一條。黨的全面領導是全面、系統、整體的領導,不僅是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而且覆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覆蓋機關、企業、學校等各個單位組織,沒有任何組織和個人游離于黨的領導之外。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必須貫徹這一本質要求,必須在民族工作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都要全面落實和充分體現,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無論是哪個領域黨的領導弱化了,黨的建設缺失了,都會損害黨和國家的利益,各項事業都無法順利進行。只有把堅持黨的領導貫穿到民族工作全過程和各環節,使黨的領導得到全面加強,才能確保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在民族地區落地落實,才能保證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方向性問題,必須旗幟鮮明、必須立場堅定。
民族工作是個大系統,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各領域、各環節統籌聯動、協同推進才能保證民族工作的順利開展。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十二個必須”的理論框架,并緊扣民族工作主線,強調抓好“五項重點任務”統籌推進新時代民族工作。無論是“十二個必須”還是“五項重點任務”都不是毫無關聯的存在,而是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的整體,統一于民族工作的鮮活實踐中。“十二個必須”,從方位、任務、主線、原則、保證等十二個方面協同推進民族工作的理論創新,明確了民族工作的重大時代命題。這“十二個必須”中的每一個都是民族工作必須做好的關鍵工作,十二個方面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成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思想航標。“五項重點任務”著眼落實“十二個必須”,從“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促進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防范重大風險隱患”等方面對民族工作進行部署和安排,既注重系統整體性又強調要素協同性,統籌各方面因素,兼顧各方面利益,協調各方面關系,具有很強的思想性、針對性、指導性,使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目標更加明確,任務更為具體,舉措更加有力,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做好民族工作的思想指引和實踐指南。協同性還體現在民族工作新格局的構建上。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全面厘清黨委、政府、統戰等不同主體在民族工作中的不同職責和作用,提出要構建民族工作新格局,統籌各方力量,突出了不同主體的協同配合、聯動聚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闡釋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時提出六個“必須堅持”的重要論斷,其中第一條就是“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強調黨的創新理論要來自人民、造福人民。為人民謀利益和幸福是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和價值歸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以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始終心系各族人民福祉。他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共同性,意味著覆蓋的人口要全面,要惠及全體人民,謀求的是各民族的共同發展。民族工作說到底就是讓各民族群眾都過上好日子。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民族地區全面脫貧,各民族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了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這一現代化以人口規模巨大、共同富裕為特征,是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14億多人口作為一個整體共同邁入,一個民族也不能少、也不能掉隊,是覆蓋全民族的現代化。無論是全面小康還是現代化,都是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讓任何一個民族掉隊,不讓任何一個區域落下,通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團結奮斗,所有人群全部實現共同富裕,真正實現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底線思維是指,“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的思維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在指引新時代民族工作的實踐中對底線思維的運用,其出發點和歸宿在于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充分估計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發揚歷史主動精神,采取一系列務實舉措積極應對,體現出鮮明的底線思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與保障。以捍衛主權、安全、發展三大國家核心利益為重點的三位一體綜合安全思想是民族工作的目標指向。習近平總書記將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維護穩定和發展明確為民族工作的重大歷史使命。進入新時代,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認同感,向心力、凝聚力空前提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時,必須清醒看到,新形勢下民族工作面臨的威脅和挑戰增多,需要我們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保持清醒頭腦,常懷憂患意識,有效防范化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必須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教育引導各民族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民族工作,要強化憂患意識,防范重大風險。徹底鏟除意識形態領域的民族分裂思想流毒,守住意識形態陣地。對搞分裂和暴恐等逾越底線的犯罪分子,要依法堅決斗爭堅決打擊。完善風險管理措施,依靠和發動群眾,構筑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加強國際反恐合作,推動內外聯動,形成維護國家安全合力。這是在民族工作領域堅持底線思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高價值取向的根本體現。
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也是民族工作的根本原則。民族團結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生活息息相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視達到了新的歷史境界。用“生命線”和“眼睛”形象地比喻民族團結的極端重要性,強調各民族要像愛護眼睛和生命一樣愛護團結。這一生命線作為黨百年奮斗的靈魂,貫穿于黨領導下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偉大奮斗中,是各族人民手拉手共同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用“大家庭”“石榴籽”表達各民族深厚的手足之情。各民族作為骨肉兄弟共同生活于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這一系列生動鮮活比喻的背后,是對民族團結的始終關注,是對民族工作的一貫重視。在促進民族團結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把法治貫徹到民族工作全過程各領域,在法治軌道上治理民族事務,“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就是人與人的團結,維護民族團結要講“交心論”。民族團結工作一定要重在平時,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抓好平常,重在交心以心換心,要贏得人心、穩定人心、爭取人心,這是維護民族團結最管用的途徑;黨的領導是“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等等。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關于民族團結的論述,將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科學思維方法作為我們黨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寶貴經驗和重要法寶,其運用和實踐貫穿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形成發展及實踐的全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民族問題、民族工作,科學回答了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性問題,飽含著一系列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新思想、新認識。這些思想觀點貫通歷史、現實、未來,涵蓋方向、目標、路徑,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理論性、系統性,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思維方法在理論與實踐中的應用,對進一步升華我們黨對民族工作規律的認識,高質量推動民族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