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語義特征看介詞“為”介引功能的歷時演變

2023-04-29 22:24:22李顯赫
殷都學刊 2023年3期
關鍵詞:語義特征結構

李顯赫

(復旦大學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上海 200433)

“為”是漢語中一個十分重要的介詞,由其構成的“NP+為+XP+VP”格式古已有之,是漢語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結構。關于介詞“為”在現代漢語中的介引功能,即后面能跟什么成分,不少論著已有精要概括,如表受益者、原因和目的(1)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551頁。;表行為對象、原因和目的(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366頁。;引介服務或考慮的對象、介紹原因或者目的(3)方清明:《現代漢語介詞用法詞典》,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161頁。;表服務對象、原因和目的(4)劉月華、潘文娛、故韡主編:《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商務印書館,2019年,第265-267頁。。以上諸論著的認識雖不完全相同(主要體現在名稱上的差異),但仍然具有較高的一致性。

第一,介引原因(Reason),如:老王在為他嫁不出去的女兒發愁。

第二,介引目的(Aim),如: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奮斗。

第三,介引受益者(Beneficiary),如:為人民服務。

如果認為漢語中的介詞起著格標記的作用,則“為”可以被視為“原因格標記”“目的格標記”和“受益者格標記”。但是,我們發現在語言事實中存在下列問題:1.有些“原因”無法用“為”介引,如“*老王為心臟病去世了”(比較:老王因心臟病去世了),這使得“為”作為原因格標記的功能打了折扣;2.“為”雖多介引“受益者”,但有時也能介引“受害者”,如“他為她設下了一個溫柔的陷阱”;3.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述,會使“為”所介引的角色發生變化,如:“為人民服務”(受益者)→“為人民的福祉服務”(目的)。其中第一個問題我們認為是最重要的,即介詞“為”只能介引某些類型的原因角色,而不是所有的原因角色;相比之下,“因/因為”能介引的原因要廣泛得多。那么“為”介引原因時要受到的限制條件是什么呢?這是本文要討論的一個重要方面。

對于格的分合以及上面提到的名稱問題,有些學者已在共時平面上進行了說明,如陳昌來將原因和目的統一歸為“因事”(5)陳昌來:《介詞與介引功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9頁。;古川裕指出原因和目的是事物的兩個方面(6)古川裕:《有關“為”類詞的認知解釋》,載中國語文雜志社編:《語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35頁。;Deguzman將受益格看作一種特殊的原因(轉引自黃錦章)(7)黃錦章:《漢語格系統研究——從功能主義的角度看》,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52-156頁。;黃錦章則將“受益者”改稱“動機(Motive)”來解釋“為”介引“受害者”的問題,同時將“原因”單作一類(8)黃錦章:《漢語格系統研究——從功能主義的角度看》,第152-156頁。。陳保亞則直言“原因”“目的”的性質還不是很清楚,但他明確地將“為”視為“受益者”格標記(9)陳保亞:《當代語言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50-351頁。。王鴻濱將表原因的和表目的的介詞“為”統稱為“原因介詞”(10)王鴻濱:《〈春秋左傳〉介詞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第91-98頁。,這和陳昌來的歸并策略大體一致。基于以上討論,我們可以有這樣的認識:學界對介詞“為”所介引的原因、目的和受益者等角色的劃分缺乏明晰的標準,其判斷多來自語感。多數學者都承認存在一個NP(或VP、小句等)可以有不止一種語義讀解從而被賦予多種語義角色的情況。對于“為”的這種“兼格”現象的解釋,也多是在共時的基礎上構建起原因、目的和受益者之間的邏輯關聯。我們認為,完全基于共時的分析,無論是將這三個角色進行歸并還是分而治之,對現象的解釋力都還不夠。據我們的了解,目前尚未有學者從歷時角度出發,對“為”介引“原因、目的、受益者”的功能進行漢語史上的梳理。因此,本文的主要任務就是嘗試對“為”所介引的語義格的源流、發展與演變作出說明。若能將歷時考察和共時分析結合起來,可能會對介詞“為”所介引的語義格的實質以及“為”本身的功能有一個新的認識。

鑒于“為”在介引原因、受益者和目的角色時有著大體一致的句法結構(NP+為+XP+VP),為了論述的方便,我們將這種結構稱為“為”字結構,根據各自功能分為三小類:表原因“為”字結構、表受益者“為”字結構和表目的“為”字結構。

一、先秦時期“為”的介引功能

(一)表原因的“為”

“為”在《詩經》中已有表原因介詞的用法,但比較受限。例如:

(1)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詩經·邶風·式微》)

當其介引原因的時候,《詩經》中僅有“胡為”“曷為”等賓語前置的用例。

到了稍后的時代,“為”作為原因介詞的用法成熟起來,其賓語類型變得復雜甚至句子已可以充當其賓語。如:

(2)齊侯為楚伐鄭之故,請會于諸侯。(《左傳·莊公三十二年》)

(3)文公為衛之多患也,先適齊。(《左傳·閔公二年》)

(4)為其殺是童而征之。(《孟子·滕文公》)

(5)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逍遙游》)

上述句子中,例(2)(3)中“為”后面的原因部分(即“為”字結構中的XP)是包含謂詞的復雜定中結構,例(4)(5)則是相對完整的句子。以上句子中的原因部分都是比較完整的事件命題,并且其中的事件都是已經發生的事情或已然存在的狀態。例(4)(5)與(1)相比,體現出語言系統的發展和表達精細化的需求。如果我們用語義特征分析法對以上四例“為”字結構進行分解,可以表示如下:[+事件性,+已然,-預期目標](11)其中[+事件性,+已然]是“為”的賓語XP的性質,[-預期目標]是指從XP上不能反映出主語NP對XP所代表的事件的預期目標。為了行文方便,我們將這些特征都看成是“為”字結構所具備的特征。。可見,其時“為”介引的原因角色和現代漢語相比,一個比較明顯的差異就是不強制要求“NP對XP有預期目標的評判”。這個時候,也有一些代詞指代事件來充當原因格的用例,如:

(6)夫司寇行戮。君為之不舉。(《左傳·莊公二十年》)

(二)關于[預期目標]特征

由于[預期目標]是文中認定的用以區分不同“為”字結構的最重要的語義特征,因而有必要明確其含義。上面也說到,先秦的一些“為”字結構是[-預期目標]的,即從XP上不能反映出主語NP對XP所代表的事件的預期目標。如例(2)中,XP即“楚伐鄭之故”,代表的就是“楚國討伐鄭國”這件事;而NP“齊侯”對這件事的發生、發展并沒有一個自己的態度。至于他是想讓這件事發生還是不想讓這件事發生、想讓該事件往什么方向發展、希望該事件達到何種效果,我們均不得而知,即NP對XP缺少一個預期目標。基于此,我們將例(2)中的“為”字結構判定為[-預期目標]。反過來,在“老王在為他嫁不出去的女兒發愁”中,我們可以讀解出“老王”是有一個預期目標的,即“他的女兒能嫁出去”。由于結果違背了這一目標,才造成了“發愁”。因而我們判定這種“為”字結構是[+預期目標]的。下面還會提到,當“為”介引受益者(受害者)及目的時,也會明顯體現出[+預期目標]的特征。

明確了[預期目標]這一特征的含義后,我們下面再接著分析先秦時期其他兩種“為”字結構的特征。

(三)表受益者的“為”

表受益者的“為”出現得也很早,如:

(7)伯也執殳,為王前驅。(《詩經·衛風·伯兮》)

(8)為韓姞相攸,莫如韓樂。(《詩經·大雅·韓奕》)

我們認為,早期的受益格角色,其語義特征已大致和現代漢語相同,即[+個體性,+已然(12)這里的[+已然]指該個體是已經存在的實體。,+受益性,+預期目標]。當然,我們前面已經說到,[+受益性]這個特征對于受益格來說是核心特征,且有一定的主觀性。人們往往基于生活經驗、百科知識來讀解“為”后的XP(13)表受益者“為”字結構中的XP實際上限于NP,但出于一致性的考慮,文中還是使用XP。是否受益。如例(7),“為王前驅”意為“為國君沖鋒陷陣”,那么人們根據自身經驗,認為“沖鋒陷陣”這一事件會給“王”帶來好處,因而將“王”理解為受益者,從而“為”成了受益格標記。例(8)中的“為韓姞相攸”意為“給韓姞選擇出嫁的地方”。這句話且不說讀者是否認為“韓姞”是“相攸”的受益者,通過上下文我們可以認定本詩的作者是把“相攸”當成一件好事的,因而使用了受益格標記“為”。與此同時,自然而然地,例(7)中“王受益”、例(8)中“韓姞受益”正好就是主語NP做這件事的目標,所以該類“為”字結構具有[+預期目標]的特征。

在先秦諸子作品中,受益格標記“為”也不乏用例,如:

(9)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論語·學而》)

(10)齊人為徐伐英氏,以報婁林之役也。(《左傳·僖公十七年》)

(11)為長者折枝。(《孟子·梁惠王》)

(12)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養生主》)

上述例句顯示,作為受益格標記的“為”在早期便比較成熟,其功能已接近現代用法。但那個時候“為”還不能介引與之相對的“受害格”。

(四)表目的的“為”

關于表目的的“為”,羅慶云認為《詩經》中已有用例,如“何求為我”“誰為適容”(14)羅慶云:《〈詩經〉介詞研究》,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第38-40頁。。類似地,王鴻濱認為《左傳》中“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吾為君也,非為身也”等例中的“為”的作用是表目的(15)王鴻濱:《〈春秋左傳〉介詞研究》,第91-98頁。。但我們認為典型的表目的“為”字結構的語義特征可歸納為[+事件性,+未然,+預期目標],其中[+未然]是最核心的特征,因為所謂目的,都是尚未實現的、未完成的事情。這樣看,羅、王的例子不符合[+未然]和[+事件性]的語義特征,因而不宜將“為”后的XP看作目的角色。相應地,我們認為將以上諸例中的XP歸入“受益者”比較合適,因為它們都基本符合上面列出的受益者角色應滿足的各項語義特征。

真正符合[+事件性,+未然,+預期目標]的“目的”出現得也很早,如:

(13)將為葬除,及游氏之廟,將毀焉。(《左傳·莊公》)

(14)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莊子·秋水》)

(15)故自天子達于庶人,非直為觀美也。(《孟子·公孫丑》)

(16)士為大夫之立身不字,大夫為邦君之立身不字,邦君為夫子之[立]身不字。(《上博楚簡六·天子建州甲》)(此例引自張玉金(16)張玉金:《談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虛詞“為”》,《語言研究》2010年第4期。)

以上例子顯示,雖然先秦“為”能介引謂詞性的目的角色,但多是“為+賓”充當句子謂語,似乎進入NP+為+XP+VP格式的比較少。

二、后世“為”介引功能的演變

通過上面的考察,我們發現在先秦時期,介詞“為”就已經具備了表原因、表受益者和表目的這三種功能,但與現代漢語相比有所不同。其中最顯著的差異就是先秦時表原因的“為”字結構沒有[+預期目標]這一特征,在現代漢語里卻必須有。下面,我們再來分析后世的“為”字結構的功能是如何變化的。

(一)表原因“為”字結構中[+預期目標]特征的浮現

表原因的“為”在漢代、南北朝時期延續了先秦的用法,其語義特征仍然是[+事件性,+已然,-預期目標],如:

(17)(孝文帝)乃為佗家冢在真定,置守邑,歲時奉祀。(《史記·南越列傳》)

(18)臣不忠,而君滅亡,若形體妄動,而心為之喪。(《春秋繁露·天地之行第七十八》)

(19)亮亦尋為賄敗。(《世說新語·政事》)

(20)涕泣著樹,樹為之枯。(《搜神記·卷十一》)

但這時也出現了一個變化,即表原因“為”字結構NP+為+XP+VP結構中的VP也可以是表示情緒的詞語,這種現象我們未在先秦諸子文獻中發現。如:

(21)吏書之不善,則宓子賤為之怒。(《呂氏春秋·審應覽·具備》)

(22)念我思此二子,心為之憂養養然。(《毛詩正義·卷二·二之三》)

(23)常使天地內獨歲不平安,災變盜賊眾多,國家為其愁苦,正起于是。(《太平經·己部之十二》)

(24)知其安危問養,視其復聞小善言,心為之喜歡,是孝之所致也。(《太平經·庚部之十二》)

表心理情緒的動詞的出現,使得“為”所引導的表原因的結構的主觀性增強。由于情緒活動總是伴隨著情緒活動主體對某個事件的態度和預期,因此該結構便攜帶了[+預期目標]的語義特征,即主語NP對原因事件有著自己的預期與價值判斷標準。如果事件確實按自己所希望的那樣呈現,則表現出正面的情緒,反之則表現出負面情緒。表原因“為”字結構所浮現出的這一語義特征,是由情緒動詞和原因事件的關系決定的,若結構中只有原因事件而沒有情緒類動詞,整個結構是不會有[+預期目標]的。如例(17)中主語孝文帝對原因事件“佗家冢在真定”就沒有任何主觀評價態度,更談不上什么目標了。相對地,上述四例中,“怒、憂、愁苦、喜歡”分別表現了句子主語NP對原因事件發展走向的主觀態度,說明其對該事件有自己的預期目標。由于情緒動詞是動詞的下位類型,所以NP+為+XP+V情緒可以視為表原因“為”字結構的一個下位結構。NP+為+XP+V情緒這種結構沿用至今,如文章一開始所舉的“老王在為他嫁不出去的女兒發愁”這個句子,其語義特征為[+事件性,+已然,+預期目標],這和例(21)~(24)是一致的。

(二)表受害者“為”字結構的出現

介詞“為”在漢魏六朝時期承繼了表受益者的功能,如:

(25)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春秋繁露·深察名號》)

(26)雖疾病,宜動移至傳舍,示有行意,必為子孫遺大業。(《漢書·龔勝傳》)

(27)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玉臺新詠·孔雀東南飛》)

(28)必爾者,但令君婦為我織縑百匹。(《搜神記·卷一》)

這些用例中“為”字結構的語義特征依然是[+個體性,+已然,+受益性,+預期目標]。但是,這個時期已經出現“為”介引“受害者”的用例了,如:

(29)兄弟不能相教,乃為太后遺憂。(此例引自馬貝加(17)馬貝加:《近代漢語介詞》,中華書局,2002年,第168頁。)

(30)其心本者不可染污。無能為心作留難者,何以故?(《十住斷結經·三道滅度品第二十》)

馬貝加認為“為”在例(29)的功能仍然是表示“受惠者”(18)馬貝加:《近代漢語介詞》,第168頁。,但這種認識不符合句子語義的讀解。“遺憂”不同于例(26)中的“遺大業”,后者是給“為”后的賓語帶來好處,而前者只能理解成帶來壞處。因此我們認為,現代漢語中“為”介引受害者的用法最晚在漢代出現。然而“為”的這種功能又是比較少見的,現代漢語中的情況仍然如此,“為”介引受益者的用例要遠遠多于介引受害者的。無論如何,作為存在于語言系統中的事實,受害者“為”字結構所具備的語義特征與受益者“為”字結構不同,為[+個體性,+已然,+受害性,+預期目標]。其前兩項語義特征與受益者“為”字結構相同,[+受害性]與[+受益性]相對。至于[+預期目標],在表受害者“為”字結構中,主語NP的目的意圖是讓XP受害,表受益者“為”字結構是讓XP受益,可謂異中有同。

(三)[-預期目標]特征的“為”字結構的萎縮與趨亡

自漢魏以來,“為”介引原因角色的功能就在逐漸萎縮,具備[+事件性,+已然,-預期目標]特征的“為”字結構受到的限制越來越明顯。唐代以后,這種萎縮已經很突出了,具體表現為:1.“為”的賓語的長度在縮短,由完整的句子或復雜的定中結構縮短為“什么、此、之、這事”等代詞性成分,或介引長度較短的名性詞語;2.介引動性詞語時,其后常常要加上“故”。“故”的功能一來是明確“為”表示的是原因角色,二來也是動詞性成分名詞化的手段,而在先秦是不需要借助名詞化手段的。據胡靜書考察,在宋代的《景德傳燈錄》中,“為什么”出現極多,已詞匯化為一個疑問詞(19)胡靜書:《〈景德傳燈錄〉介詞研究》,安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第27頁。。除“為什么”外,其余用例如:

(31)郎將狂耶?何為住此? (《景德傳燈錄·卷第四》)

(32)從上諸圣,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景德傳燈錄·卷第二十一》)

(33)如鸚鵡學人語話,自語不得,為無智慧故。(《景德傳燈錄·卷第二十八》)

在同為宋代作品的《新編五代史平話》中,“為”引出原因的功能退化得也很明顯。王大麗指出,“為”在介引原因(目的)時只有三種格式:“為之……”“何為……”和“為……故”(20)王大麗:《〈新編五代史平話〉介詞研究》,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第61頁。。各舉一例如下:

(34)自是雖有詔令,皆不取信,百姓為之怨怒。(《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平話·卷下》)

(35)公輩不愛家族耶,何為拒我?(《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平話·卷下》)

(36)為我語陵,休為我故持二心。(《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平話·卷上》)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宋代以降的表原因“為”字結構,當其語義特征分解為[+事件性,+已然,-預期目標]時,則“為”的賓語XP要受到很大限制,這與先秦時期“為”的賓語有很大自由度的情況有明顯的差別,已與現代漢語的情況大抵一致。不同之處在于,在現代漢語中,連“為……故”的格式都消失了。現在,能分析為[+事件性,+已然,-預期目標]的表原因“為”字結構,只限于“為什么、為此、為之、為這件事”等有限的代詞形式,“為”后成分的擴展性很差。我們傾向把這一類“為”字結構視為歷史遺留的產物。總的來看,[-預期目標]的“為”字結構,其作為一種句法格式,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亡。

那么現代漢語中用什么形式或手段來彌補上述“為”字結構消失所留下的表達空位呢?我們認為,“因(因為)”在現代行使了上述“為”字結構的功能,現代的“因”字結構恰恰具有[+事件性,+已然,-預期目標]的特征。比如,若將例(2)“齊侯為楚伐鄭之故,請會于諸侯”譯為現代漢語,則為“齊侯因楚國討伐鄭國的緣故,請求各路諸侯進行會盟”。現代的“因”正好對應古時的“為”。至于“因”是在何年代,由于何種動因取代了“為”的部分功能,我們擬另文探討,此不贅述。

(四)[+預期目標]的表原因“為”字結構的保留

雖然[-預期目標]的表原因“為”字結構消失了,但現代漢語中仍然有[+預期目標]的表原因“為”字結構(如:他為兒子考試沒及格而生氣)。我們在上文已經提到,最晚在秦漢時期就出現了這種“為”字結構,并一直沿用下來,直至現代。之所以現代仍有人將“為”看作是一個原因介詞,同時卻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不能由“為”介引,其中原委正在于此。介詞“為”到底能介引什么樣的原因角色,不能介引什么樣的原因角色,說白了,就是看在“為”字結構所表示的整體事件中(其碼化形式為NP+為+XP+VP),主語NP是否對原因事件XP持有由VP所表示的主觀情緒。

三、結語

以上我們考察了介詞“為”在漢語史上介引原因、受益者(受害者)和目的角色的演變情況,并通過語義特征分解法分析了“為”字結構在不同時期的語義特征變化情況。上文所得結論概括如下:1.介詞“為”介引原因、受益者和目的的功能先秦時期均已出現;2.表原因“為”字結構經歷了如下語義特征的變化[-預期目標](先秦)→[±預期目標]→[+預期目標](現代);3.“為”介引受害者的用法最晚見于漢代。我們認為其中第二條結論是最重要的。我們先將現代漢語中各類典型的“為”字結構的語義特征陳列于此,后作分析。

表原因“為”字結構:[+事件性,+已然,+預期目標]

表受益者“為”字結構:[+個體性,+已然,+受益性,+預期目標]

表受害者“為”字結構:[+個體性,+已然,+受害性,+預期目標]

表目的“為”字結構:[+事件性,+未然,+預期目標]

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漢語中“為”字結構的核心義征就是[+預期目標],其余各項特征似乎沒有強制性要求。古代漢語中凡不符合[+預期目標]這一要求的“為”字結構,縱然曾被廣泛使用,在現代也已經消失了。當然,原因、受益者和目的角色在使用中是有灰色地帶的,因為雖然我們提出的區別性特征是離散的,但格角色的范疇化、概念化卻是連續的。例如上文提到的目的和受益者劃分的模糊性,若將“非為身也”中的“身”理解為[+個體性],則就是受益者角色;若讀解成“為自己牟利”,則“身”具有[+事件性]也是說得通的,那么它就成了目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認識到現代漢語中的“為”字結構的共同功能是表現主語NP對“為”的賓語XP所體現的預期目標。我們通過對“為”字結構歷時演變的考察,發現[預期目標]這一特征如同一張漢語史的篩子——具有該特征的“為”字結構都保留了下來,不具有的都被淘汰了。現代的“為”字結構依據這一共同特征聚合成群,構成一種跨越表原因、表受益(受害)、表目的的更廣泛、更普遍意義上的句法語義范疇。

猜你喜歡
語義特征結構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語言與語義
如何表達“特征”
論結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不忠誠的四個特征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4
抓住特征巧觀察
論《日出》的結構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現代語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44
創新治理結構促進中小企業持續成長
現代企業(2015年9期)2015-02-28 18:56:50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天堂网国产|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久久无码av三级| 国产欧美日韩18|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播放|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久久男人视频|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色爽网免费视频|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偷拍久久网|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成人欧美日韩| 国产精选小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欧美影院久久|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她的性爱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色九九视频|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国产美女91视频|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无限乱码|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福利| 成年人国产视频| 欧美成人一级|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国产福利拍拍拍| 日韩黄色精品| 天天操天天噜|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 99re在线视频观看|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91色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伊人成色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