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國人口發展出現轉折性變化,進入從享受人口數量紅利走向創造人口質量紅利的新階段,人民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人民美好生活的新供給、新需求、新動能不斷涌現。新時代共創美好生活以供給和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為支撐,以美好生活產業升級和企業價值鏈重構為依托,構建中央層面宏觀指導、地方政府有效主導、個人家庭主觀能動的總體推進路徑。
[關鍵詞] 共創美好生活;? 時代價值;? 發展路徑;? 高品質生活
[中圖分類號] D61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3)11-0013-04
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時代黨帶領全國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內容。剖析美好生活的時代內涵,探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理想維度,樹立積極正面的美好生活價值取向,不斷深化拓展人民美好生活新模式,引導人民投身于美好生活建設,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共創美好生活的時代價值取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黨同志“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先后14次提到“人民美好生活”,特別是在“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專章中,圍繞“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主題,提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的要求。同時,在“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專章中,明確提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1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總體概括,到“十四五”規劃對文化產業提出實現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把共同富裕作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著力點,再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共創美好生活,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明確標準、突出抓手到實現路徑,政策路徑不斷明晰,時代主題愈加鮮明。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激活美好生活新需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與2010年相比,我國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3.89%,比2010年提高了14.21個百分點,2人口發展出現轉折性變化,人口質量將在未來較長時間內保持較快的提升速度,并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我國進入從享受人口數量紅利走向創造人口質量紅利的新階段。2023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6.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8%。1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給市場帶來了新的機遇。以夜間經濟、助農等為代表的傳統領域正在借助互聯網,以更靈活、更便捷的方式打好行業根基、應對市場變化、謀求深度發展。同時,在新的消費需求之下,以電商直播等為代表的新興行業開始出現,并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可以說,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人民美好生活的新供給、新需求、新動能不斷涌現,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處于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過程中。
網絡文明態勢提出價值引領新要求。網絡文明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內涵,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信息技術創新日新月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入發展,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獲得更多幸福、尊嚴和體面,成為網絡文明對美好生活的新的價值主張。
消費升級催生人民美好生活新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2這一重大判斷為我國進一步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啟示我們,創建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實現載體,必須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供更加豐富優質的精神文化食糧。人民群眾的消費正在從傳統的吃穿住用的單一性需求走向多樣化,培育旅游、養生、健康、娛樂等新的消費點,亟須從供需兩端發力,持續擴大有效供給,不斷創造和培育新的消費需求,不斷創建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載體。
共創美好生活的豐富時代內涵
共創美好生活,具體而言,體現在以人民為中心,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為指引,以多元化高品質生活為目標,實現供給和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推動美好生活產業升級和企業價值鏈重構。
共創美好生活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當前我國邁入中國式現代化新的發展階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應始終作為美好生活建設的首要特征。人民群眾是美好生活的需求主體,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是美好生活構建的方向;人民群眾是美好生活的創造主體,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動力;人民群眾是美好生活的利益主體,美好生活的創造最終要落腳到人民群眾各自的生活中去,讓全體人民共創共享是美好生活實現的必然路徑。人民美好生活不僅是狹義上個人的美好生活,而且是廣義上全體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以人民為主體、以人民為中心的全體人民共謀、共創、共享的美好生活。
共創美好生活要始終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3共創美好生活就是要用高質量發展錨定目標,用新發展理念引領航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創建美好生活的過程,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過程,體現為人們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發展過程,是相互協調的高層次、全方位、多維度的新生活樣態。
共創美好生活要以多元化高品質生活為目標。高品質生活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的目標延伸,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密切相關。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目標下的美好生活包含品類多元、品質至上、文化自信、綠色環保、可持續消費等日益豐富多樣的生活需求。
共創美好生活要以實現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社會生活、生態文明生活由好向美升級為內容。習近平總書記以“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1,對美好生活進行了定義,其具體內涵包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方方面面的內容。因此,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內涵是一個涵蓋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生態的有機整體,在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要讓人民更多更好享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發展成果,實現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
共創美好生活要以供給和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為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制約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已經由落后的社會生產轉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共創美好生活要著力解決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關鍵點,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制約美好生活創建的堵點,補齊短板,基于區域發展的實際,貫通實現美好生活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一方面要以實現高質量發展引導生產力的持續解放,另一方面要以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推動生產關系的不斷調整,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合理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推動下得到逐步滿足。
共創美好生活要以美好生活產業升級和企業價值鏈重構為路徑。共創美好生活表現為,在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的過程中,體驗具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幸福生活。但低端產能的無序擴張、新消費業態的盲目跟風,極大降低了美好生活的品質性要求,制約了品牌產品和服務的市場良性發展。應加快推動以美好生活需要為導向的美好生活產業升級,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確處理增長與分配關系,促進美好生活產業生態整體提升,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和社會群體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新時代企業價值鏈的重構升級。
構建共創美好生活的實踐路徑
實現美好生活的目標要基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建立中央層面宏觀指導、地方政府有效主導、個人家庭主觀能動的總體推進路徑,形成上下一致、各有特色的共謀、共創、共享發展路徑。
以中央政府宏觀層面美好生活創建為指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戰略眼光,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適應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進程,不斷推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進展。”1共創美好生活要發揮中央層面對美好生活創建的宏觀指導作用,在政治生活層面,要在堅守人民情懷、堅定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制度剛性和治理柔性的辯證統一中,體現中國之治的魅力;在經濟生活層面,要在供需高水平動態平衡中找到發展的突破點和著力點,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文化生活層面,要重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更有中國味道;在社會生活層面,要堅持共享理念,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的同時,建設、引領和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選擇;在生態文明生活層面,拓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換通道,實現養綠引金、點綠成金、以金助綠的有機循環。
突出地方政府的有效主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國內大循環的覆蓋面。”2共創美好生活不是千城一面,而是各具特色,這離不開地方政府因時因地制宜的有效主導。要抓住鄉村振興和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在政治生活層面,通過機制創新聚民心、匯民智、集民力,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在經濟生活層面,推動區域經濟朝著適度均衡方向發展,實現區域、產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在文化生活層面,要特別重視對地方優秀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鼓勵地方傳統文化國際化、時代化;在社會生活層面,要特別重視對公共服務主體個性化需求的滿足,鼓勵由均等便利化邁向多樣化、個性化的創新;在生態文明生活層面,要兼顧主客體的不同需求,實現讓景于客與賓主同樂相得益彰。
調動個人家庭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個人家庭在美好生活建設中的主觀能動作用。提倡個人家庭確立與所在區域和自身能力相適應的美好生活目標。在政治生活層面,樹立不負人民的家國情懷;在經濟生活層面,崇尚經濟需求與資源配置相適當的經濟目標;在社會生活層面,積極培育自尊自信、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在文化生活層面,發展高尚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踐行簡約適度、綠色環保、循環可持續的健康生活方式,倡導個體家庭的幸福與社會幸福協調統一的美好生活共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作者簡介:李杉,人民日報社主任編輯,人民日報文化傳媒公司副總經理、中國品牌發展研究院秘書長)
責任編輯 / 王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