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潔
[摘 要]音樂的社會屬性范疇中,包含了音樂審美的社會屬性,其作用尤為重要。音樂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音樂審美也與社會發展有著不容切割的關系。音樂的理論研究不能脫離于現實社會,一定要融入社會的大環境中,多方面地去感知社會對音樂的影響。
[關鍵詞]音樂審美;社會屬性;情緒價值
[中圖分類號] J60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2233(2023)10-0-03
音樂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一直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人們把自己的情感寄懷于音樂,以表達不同的情緒。在音樂的社會屬性這個范疇中,又包含了音樂審美的社會屬性。音樂的藝術也是審美的藝術,審美對于音樂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也是其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音樂審美的社會屬性也因此尤為重要。
一、音樂審美的社會屬性
社會屬性是在一定區域經濟基礎下的,與上層建筑的結合體,隨著自然社會的變化而形成的自然形態所反映的東西。同時,社會屬性也是動物與植物的重要區別之一,它是由自然屬性為基礎發展而來的,但是,特別低等的動物沒有社會屬性。
音樂審美的社會屬性是指音樂是社會的產物,在通過音樂審美的過程之后,音樂可以反映社會的興衰治亂等社會因素。音樂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音樂審美也與社會發展有著不容切割的關系。它不能脫離于社會本體獨立存在,它的存在一定是與社會共生共存的,它是音樂的社會屬性中的一種。《周易》有言:“先王以作樂崇德。”這充分說明了“禮”與“樂”之間的相互關聯。“禮樂制度”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是治理社會、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禮樂制度是典型的社會屬性的具體體現。到了現代,雖然沒有與傳統文化中一樣嚴格的禮樂制度,但與它們一脈相承的是音樂的審美。音樂的審美同樣對社會的發展興衰等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代社會可以通過音樂審美的選擇、音樂的不同方式將一些思想、道德等進行傳播,起到與古代傳統文化類似的作用。音樂對于人們的思想與行為也起到一種橋梁的作用。
二、音樂審美的產生與社會的關系
(一)音樂的起源與音樂審美的關系
關于音樂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例如:勞動說、游戲說、巫術說、模仿說、語言說等。雖然對于音樂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是每一種說法建立的基礎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在人類社會的范疇內提出來的,主要都是圍繞著人的生產和生活。孔子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依附于音樂的產生,并與其割裂不開的,就是音樂審美。音樂審美大多來自人類的情感表達的需要,因為社會環境、時間、地域、審美者生活群體、審美者生活環境等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無論是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作曲家,他們的作品皆是對于其自身情感的抒發和表達,其中有愛情、有憤怒、有開心、有激動等。音樂隨即成為一個感情表現的出口,情感通過音樂這樣的表達方式引起聽眾的共鳴并得以傳播和發揚。例如:貝多芬的作品《悲愴》表達了他的激情和悲憤;姜夔的《揚州慢》表達了其在看到昔日繁華的都城已經空蕩凄涼之后,激起的強烈愛國情感。音樂不可能無中生有,例子中的這些音樂家都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地域,雖然這些人的生活背景差異很大,但是他們的情緒卻都由音樂得以表達,而他們的思想、情緒的匯集則是當時社會環境的微觀體現。音樂作品是由客觀的、外在的社會現實與音樂家的主觀意識活動兩方面所影響的,而音樂家的主觀意識活動也是在社會的大環境下每個人不同差異性的體現。因此,終其所述,最終影響音樂的因素,與社會這個大背景密不可分。
(二)音樂審美在社會中的存在作用
音樂審美產生于社會,并反作用于社會,使之成為人類社會屬性中極其重要的一環。例如:在中世紀,西方音樂的唯一表達就是對上帝的贊美,因為在那個時代,他們的社會模式就是教皇和教義為上,幾乎整個社會都崇尚上帝。繼續走到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開始有了人文主義思想,這一思想與綿延了一千多年的基督教信念有著最根本的區別,人們開始將目光從神轉向自身,提倡“一切以人為本,人是萬物的尺度”。到了古典主義時期,人們從神圣的束縛當中掙脫出來,受啟蒙主義思想的影響,開始偏向于自由、和平、民主、平等,強調人的重要性而不是神的重要性。這些不同社會時期的不同思想,都可以通過音樂審美進行篩選和傳播,最后對這些思想起到了重大的流通作用。音樂在傳播的過程中,會經歷一個篩選、選擇或者篩選、放棄的過程。好的音樂作品,就如同音樂創作者、表演者與聽眾的精神對話,他們具有群體性,有的聽眾會喜歡安靜的音樂,有的聽眾會喜歡激昂的音樂,每個人都有自身不同的喜好。而同樣的一段音樂,可能在某一個群體中不受歡迎,但是在另一個群體中卻廣受好評。就如伯牙和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而某一段音樂能不能繼續傳播下去,與是否有其相同的群體情緒價值和相似的音樂審美、相同情緒價值和音樂審美的聽眾的體量等有關。
(三)音樂審美對社會的映射
通過音樂史的發展可以總結出,在不同的社會時間段、不同的社會形態內,對于音樂的審美都是不一樣的。而音樂也與其他藝術形態一樣,可以對當時社會環境做出映射。更甚之,音樂是一門非具象化的藝術,因此,其包含的內容反而可以更多、更廣,其對整個社會的映射往往也較其他藝術更為深刻。例如:就中國的發展脈絡而言,原始社會中,音樂所表達的感情多與勞動相關,曲調較為簡單。到了封建社會,又出現了宮廷音樂與民間音樂。進入近現代,新中國的建立,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革命音樂和革命音樂家。這便是社會的變革對音樂審美的影響與音樂審美對社會的映射。然而,這所有的改變,卻又是有其規律的。音樂的審美發展就如同一條河。音樂審美在傳承中會逐漸因為各類因素而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慢慢積累沉淀的。因此,在自然的更替中,音樂發生著變化,審美隨之發生著變化。然而,雖然在不同的時間節點上看音樂的審美有著很大的差異,但是它們都是由一條主線往下發生細微轉變后點滴累積起來的。
(四)音樂審美對制度的影響
音樂審美的社會屬性有一個重要作用,即音樂審美對社會制度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不同的音樂被不同的審美對象接受,甚至在某些典型的時期會對整個國家的制度都產生大的影響。例如,在西周創立了禮樂制度后,宮廷音樂被納入“禮樂”的范疇,這也是宮廷音樂的雛形。而這些宮廷音樂,就符合當時宮廷貴族的音樂審美。這也是一個音樂審美作用于制度的社會屬性的表達。
很多學者在研究歷史的同時,會去研究當時的音樂。音樂也會為學者們提供很重要的歷史證據,使人們能更加明確當時的社會背景、社會氛圍、社會形態等信息,為學者們的研究提供大量的線索和考證。
三、音樂審美的能力與趣味對社會屬性的表達
關于音樂的審美,首先要探討的是審美能力與趣味的問題,因為這是審美重要的前提之一。而審美能力與趣味這兩方面,無一不是在社會屬性的范疇內的。
(一)音樂審美的能力的社會屬性表達
音樂審美的能力的形成主要有兩種原因:第一是通過長期接觸音樂而形成的。第二是通過教育形成的。這兩種原因都離不開社會,因此也同樣具有社會屬性。例如,孩子喜歡模仿大人的音樂行為,在云南有很多少數民族,他們都有著自己的音樂文化傳承,雖然沒有系統地教授過自己的孩子,但是經過長期的耳濡目染,孩子們往往對此類音樂的感知能力強,對此類音樂的韻律和特點經過長期的熏陶,在不需要刻意學習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就習得了此類音樂。而更多的孩子是沒有這樣的音樂氛圍的,因此就有了音樂審美形成的第二個原因—教育。學校為孩子們開設了專門的音樂課程。通過音樂的教育,很多孩子也習得了音樂的知識并對音樂的韻律、歷史、規則等有一定的了解。每個人都有機會去聽音樂,只要是認真地在聆聽,就必然會有所感受,并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反應。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在社會屬性下不同的感性體驗能力的外顯表達。
(二)音樂審美趣味的社會屬性表達
審美趣味也可以稱“美感”,對音樂而言即“樂感”。樂感表現為對音樂韻味或風格的把握。審美趣味的形成,和審美能力的形成相同,主要是有自然形成和學習獲得兩種情形。在很多地方,當地的音樂人既是地方音樂的創造者,也是傳播者和發展者。音樂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不同的變化,又分化出不同的音樂。這所有的一切依然離不開音樂審美的社會屬性。
四、音樂審美標準與社會屬性的關系
音樂審美的標準又分為主觀標準與客觀標準兩個方面。
(一)音樂審美的主觀標準與社會屬性的關系
主觀標準是音樂審美個體心中自己的審美標準,因人而異,也就是所謂的“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每個人都有一套符合自己喜愛的審美標準。在這套標準的審美體系下,個人的審美標準是非理性的,具有感性特征的。對于他喜歡的音樂,他會覺得得分很高,覺得這段音樂非常動聽,但是往往在別的聽賞者眼中也許并不覺得這樣的音樂很好聽。而影響這種主觀標準的原因則是包括社會文化習俗、審美習慣、個人受教育情況、審美經驗、審美經歷、性別、個性、年齡,等等。這些因素無一不與社會屬性有關。
(二)音樂審美的客觀標準與社會屬性的關系
客觀標準也叫確定標準,指的是群體共識的尺度,具有中立的立場與一定范圍的普遍性。客觀標準的建立以個人審美體驗和理解為基礎,超越個人體驗,但又與各人體驗密切相關。它的建立不僅有感性的因素,還有理性的因素,并且理性因素的作用更大。感性標準可以確保對于社會選擇性評判具有公正、合理、權威的意義。
無論是音樂審美的客觀標準還是主觀標準,它們的產生皆是在音樂審美的社會屬性范疇之下。各種音樂在傳播的過程中,每個人在對音樂進行審美的過程中,人們會自然產生審美判斷。但無論如何進行判斷,如果沒有社會的存在,沒有人的存在,就沒有這樣各式的審美標準的產生,也就無從談起這些音樂審美標準的存在。
五、正確運用音樂審美的社會屬性
音樂審美可以通過教育、傳授等方法影響人們的情緒,啟發人們的思想,培養人們的感情。正確地運用人們的音樂審美,可以對社會的發展和培養人們的高尚道德情操有著積極的作用。反之,如果對音樂審美的運用不當,則有可能會產生一些消極、負面、不利的影響。
因此,筆者認為多主張崇尚真、善、美的音樂,對人們提升幸福感、擁有高品質的生活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結 語
與音樂審美的社會屬性相對的還有音樂審美的自然屬性。自然屬性是自然科學中自然界、生物界方面的事物本質屬性的面貌、規律、現象,對人腦的反應和認識。音樂審美極具文化烙印。音樂審美的社會屬性極其重要,它除了能表達社會的發展脈絡,還能促進文化的傳播。社會的發展作用于音樂的審美,音樂的審美又反作用于社會的發展。因此,筆者認為,音樂的理論研究不能脫離于現實社會,且一定要融入社會的大環境中,了解音樂產生時的社會背景、流傳的社會群體、音樂表達的社會情緒,等等。多方面地去感知社會對音樂的影響,才可以在音樂的研究過程中做到盡可能理性、盡可能全面。
參考文獻:
[1] 李學勤.周易溯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 宋瑾.音樂美學基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3] 葉純之.音樂美學十講[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李 瑤)
[收稿日期] 2023-09-11
[作者簡介] 金 潔(1991— ),女,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南京 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