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開慧 龔發武 鄭小君 張溪 崔雪晴
摘要:近年來,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頻發,而城市森林等綠色空間對傳染病防控和維持公眾身心健康具有積極意義。文中圍繞傳染病在城市的流行特點和城市森林在應對傳染病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從綠色空間優化、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健康生活方式倡導等方面提出森林城市規劃要點,以期為森林城市規劃和建設提供參考,提升城市應對突發疫情的韌性,使城市森林在未來更好地服務于提升居民健康福祉。
關鍵詞:森林城市;城市公共衛生;居民健康福祉
中圖分類號:S4; S759.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9546(2023)01-0062-05
DOI: 10.12344/lczcyj.2022.12.16.0001
田開慧,龔發武,鄭小君,等.居民健康福祉導向的森林城市規劃[J].林草政策研究,2023,3(1):62-66.
Forest City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Citizens Health and Well-beingTian Kaihui1Gong Fawu2Zheng Xiaojun2Zhang Xi3Cui Xueqing4
(1.Xiangxi Forestry Bureau, Jishou 416000, Hunan, China;
2.Natural Resources Bureau of Luxi County, Luxi 416100, Hunan, China;
3.Academy of Forestry Inventory and Planning,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714, China;
4.Wildlife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er,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714,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have occurred frequently. Urban forests and other urban green spaces are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control epidemic and protect public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Focus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epidemic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urban forests in epidemic contro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key points of forest city planning in terms of green space optimization, gre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healthy lifestyle advocacy, with a view to strengthening the strategic alliance between forestry and public health in policy fields. The study is aim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orest city planners and builders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cities to address sudden outbreaks and make urban forest better capable to improve the well-being of resident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forest city; urban public health;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citizens
近年來,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流行病已經成為全球危機的一種新形式[1]。自19世紀以來,人類先后遭受了霍亂[2]、埃博拉病毒[3]、H5N1病毒[4]、SARS[5]等大規模流行病的侵襲,每一次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2019年底,一場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席卷全球。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新冠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無論是2003年爆發的SARS疫情,還是歷史上的數次鼠疫和霍亂,都是在人口密度較大的大都市地區流行和爆發,而中國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6]。城市居民健康的異質性、頻繁的互相接觸以及高度的人口流動性等,使得城市成為傳染病的孵化器。眾多研究表明,疫情傳播風險與城市人口數量以及人口密度的時空分布正相關[7]。Alirol[8]等研究表明,城市化與傳染病的關系取決于速度、動態機制和環境,城市可以促進也可以阻止傳染病的傳播態,成熟的城市化方案將在經濟和健康上產生巨大的回報。
城市規劃與公共衛生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系,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從COVID-19疫情中健康復蘇宣言》明確指出需要將居民健康納入城市規劃,建設各個方面都能夠維持并呵護人類健康的城市[9]。而城市化的規模、密度和強度對綠色空間的發展及其對人類健康和福祉的影響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促進城市居民健康,在2016年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上,世界衛生組織要求分享并交流各成員國在創建健康城市、健康社區和人居環境方面的寶貴經驗,提出“建設我們能力所及的最健康城市”的目標。
以樹木為主體的植被及其所在的環境所構成的森林生態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城市重要的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好、建設好這些綠色基礎設施,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居民健康福祉、建設健康城市具有重要意義。2004年,在借鑒國外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我國提出了一種城市生態建設創新實踐——森林城市建設,旨在建設生態良好城市的同時,發揮綠色社會性基礎設施在積累健康人力資本、改善投資環境等方面的作用,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城市綠色GDP[10]。在森林城市規劃和建設中,關注森林城市規劃與公共衛生之間關系,將提升居民健康福祉作為重要因素,持續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和衛生狀況,對建設綠色生態、健康韌性的城市意義重大。本文將探討森林城市提升居民健康福祉的途徑,并提出森林城市規劃要點,以期為森林城市規劃和建設提供參考。
1森林城市建設現狀及主要問題
1.1城市生態空間呈現破碎化
密集的城市區域是污染、疫情集中發生發展的地區,城市開發過程中導致的土地利用變化會改變病原體傳播動態,導致人畜共患疾病的病原體向包括人類在內的新宿主溢出[11]。而城市森林具有凈化城市空氣、吸滯粉塵煙塵、減少細菌危害、減弱噪音、調節和改善小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環境等生態服務功能,能夠有效增強城市的韌性。同時,城市之間的森林、濕地等大型斑塊,是城市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態緩沖空間,可以有效地避免城市無序擴張、消除熱島效應、減少城市內各區域之間的污染相互影響。但是,當前很多城市人為干擾劇烈,忽視了城市與自然生態的關系,城市生態空間侵占嚴重,城市生態緩沖空間呈現破碎化,生態孤島效應日益顯現,導致城市生態功能退化,弱化了自然生態系統對城市安全健康、城鄉居民健康福祉的保障作用。
1.2城市森林綠地服務功能發揮不足
大量研究表明,城市森林、綠地作為重要的綠色基礎設施[12-13],對人們身心健康提升有積極作用。森林綠地內植物種類豐富,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具有消毒抑菌等功能,可以改善身體生理狀態,顯著提高人體免疫力[14];同時,城市森林內寬闊的場地是人們便利的運動空間,適度運動有助于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世界衛生組織針對城市環境提出了新冠疫情12項防備措施,其中一項便是提出應確保居民在城市地區獲得綠色空間,以維護和促進身心健康[15]。但是,大多城市在規劃中只注重了城市綠地等綠色基礎設施的數量,對質量建設以及功能設計考慮不足,導致城市綠地分布不均、樹種選擇和搭配不夠合理、休閑游憩設施設計不適宜等問題,進而影響了城市綠色基礎設施服務水平。
1.3森林生態文化亟待豐富發展
接觸綠地可以降低人們的心理疾病患病率并提高主觀福祉,城市森林對居民的情緒具有積極效用[16]。新冠疫情期間的相關研究表明,疫情期間的隔離措施會帶給居民不同程度的心理焦慮和恐慌情緒,而在公園等綠色環境中的休閑體驗能夠減少這些負面情緒[17-18],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來自谷歌的移動跟蹤數據的相關評估顯示,疫情期間,德國巴登-符騰堡州森林公園的游覽人數較疫情前增加了134%;挪威奧斯陸[19]、澳大利亞布里斯班[20]的研究也顯示了疫情期間城市森林游客數量增加的趨勢。此外,在新冠流行期間, 21~40歲年齡組人群的焦慮、抑郁和壓力水平顯著增加,使其對城市森林的重視程度大幅提升[21]??梢钥闯?,森林、綠地背后有著豐富的文化影響,需要增進公眾對森林生態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的了解,通過多樣的文化活動傳播形式,拉近市民與大自然的距離,緩解城鄉居民的壓力及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2基于健康福祉提升的森林城市規劃要點2.1優化城市生態空間格局
2.1.1構建大型森林、濕地緩沖空間
通過構建大型森林、濕地緩沖空間以避免城市空間過度集中是解決城市連片發展、控制污染物擴散的主要途徑。因此,在規劃設計中,應結合國土空間等上位規劃,持續優化城市生態空間布局,劃定并保護城市之間現有的自然森林、濕地,同時利用城市周邊荒山荒地、礦區毀棄地、不宜耕種地等閑置土地,建設森林、濕地等大型生態空間斑塊,形成由成片森林及濕地斑塊組成的緩沖隔離區、污染防控區。通過山脈、水系、道路等生態廊道的建設,加強分散在城市各處的森林、濕地空間的連通,提高城市森林、濕地空間的連通性和有效性,減少生態系統破碎。通過相鄰城市之間的森林、濕地等大型生態空間斑塊建設,增加近鄰城市緩沖空間,形成相鄰城市之間的生態屏障,發揮森林、濕地生態系統對城市安全健康的保障作用。
2.1.2開展線性生態緩沖帶建設
生態緩沖帶是阻隔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的有效途徑。通過依托道路、河流等線性生態空間建設生態緩沖帶,能有效增加城市內部各區域之間的生態隔離。因此,在規劃設計中,應依托城市周邊的自然山體、環城交通等,建設環城林帶,優化森林結構,提升廊道的生態功能,形成對城市擴張的制約、隔離。依托流經及貫穿城市的河流、溝渠,建設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生態公益林,恢復河岸帶的生態功能。在城市內部各組團間,開展防護隔離和游憩景觀為主要功能的林帶建設,形成生態緩沖帶網絡。
2.1.3促進城市戰略生態留白
城市戰略留白是為城市長遠發展預留的戰略空間,是合理調節城鄉建設用地總量、結構和空間布局的途徑,是提高城市韌性的措施,生態留白則是城市戰略留白中對綠色空間的預留。因此,在規劃設計中,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適當“留白”,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為森林城市建設提供增綠空間。對于無建筑物、構筑物的實地留白用地采用“以綠看地”嚴格管控。對于留白的綠地,可以規劃為“應急綠地”,不用時作為綠地,遇到疫情等緊急情況,可以作為“緊急用地”和“先行用地”。例如,在疫情較嚴重時,可以作為應急防控、醫療衛生設施、藥品醫療器械生產等疫情防控項目用地;在疫情結束后,可以有序恢復原狀,繼續復綠為留白綠地。
2.2構建防疫綠色基礎設施
2.2.1設計通風廊道、清新廊道
暢通的空氣流動及清新的空氣是對污染源、潛在病原體等最好的防控。當前大多數城市因連片發展城市建筑群密集,導致城市中的空氣流動性較差。因此,在規劃設計中,要分析風在城市空間中的流動規律,包括風速、風向等氣候特性分布以及原因和影響范圍等,進行城市風環境評估。依托自然山脈、骨干河流水系,及郊野公園、城市公園、防護綠帶等設置通風廊道。在具體設計上,要合理劃分通風廊道區域,遵循通風效率原則,控制廊道要素,提高廊道的實際通風率。通過通風廊道、清新廊道的設計,提高污染物擴散條件,增強城市空氣清新度,提升城市宜居環境品質。
2.2.2開展“退污”還林還草還濕工作
城市垃圾、污染物、重金屬、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氣,以及大氣酸雨等有害物質進入城市土壤,導致了土壤的污染,使土壤環境和功能發生損害。因此,在規劃設計中,應結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要求,開展受污染區域風險管控與生態恢復。針對受污染較嚴重且已經不適宜生產的土地,以生態修復和利用為目標,分類采取保護保育或生態修復等措施,按水、林、草等要素,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啟動實施“退污”還林還草還濕工程。通過建設生態防護林、風景游憩林、苗圃花卉基地等措施,增加綠色基礎設施數量,提升受污染土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形成污染土地生態修復與生態空間擴大雙贏的局面。
2.3引導健康積極生活方式
2.3.1加強游憩空間建設
游憩空間既是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態空間的重要承載,更是城市居民生態福祉的重要體現。游憩空間中的森林、濕地不僅具有生態環境價值,而且在進行游憩活動過程中,對人們的身體與心理具有一定的理療作用。因此,在規劃設計中,要緊緊把握游憩與健康的聯系,合理布局各類生態游憩地,健全立足區域、市域、縣域、村域等的多級游憩空間體系,發展郊野公園、城市公園、鄉村綠地等各類游憩空間,提升森林綠地服務半徑,為城鄉居民提供均衡的生態游憩場所。通過供給自然體驗、休閑游憩等公眾服務產品,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的服務水平,為廣大城鄉居民提供清潔空氣、干凈水源、優美景觀等普惠性民生福祉。
2.3.2促進森林康養發展
以亞健康人群和老年人群為主的低免疫力人群,不僅在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方面有很大的需求,而且還有對良好生態環境的向往。在這種背景之下,森林康養體現出了非常大的優勢。森林通過提供潔凈的空氣、干凈的水質、豐富的負離子,同時與醫學、養生學有機融合,可進一步開展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等服務活動。因此,在規劃設計中,要以森林康養基地示范點建設為重點,通過示范點的打造,培育功能顯著、設施齊備、特色突出、服務優良的康養基地。以滿足多層次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設計森林氧吧、森林浴場、森林食坊、森林步道等森林康養產品,開展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休閑游憩等康養服務活動,并逐步構建產品豐富、標準完善、管理有序、融合發展的森林康養服務體系。
2.3.3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全民參與健康治理、群防群控傳染病的良好社會局面正逐步形成,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步推廣。在規劃設計中,要融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引導城鄉居民自覺踐行綠色生活。利用“植樹節”“世界森林日”“世界濕地日”“愛鳥周”等與自然環境相關的生態節日,設計綠色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通過新聞報道、專欄專題等方式,廣泛宣傳、深度報道“大地之綠、心中播綠”的森林城市建設理念,傳播生態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3討論
在森林城市規劃設計中,如何更好地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感,實現林業和公共衛生領域的正向耦合,是生態規劃者,尤其是森林城市規劃者、建設者和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和不斷探索的課題。森林城市建設服務于民,是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的具體實踐,且加快了城鄉綠化步伐、擴大了城市生態空間、提供了優質生態服務、弘揚了綠色生態文化。本文從城市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視角,分析了森林城市建設在提升居民健康福祉中的重要作用,并從空間布局、建設重點、方式引導等方面探討提出了具體規劃設計措施,可以為我國森林城市建設在增強城市健康韌性方面提供一些新的思路,為持續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和衛生狀況、增強城市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提升城鄉居民防病意識和健康素養作出新貢獻。
參考文獻
[1]BLANCO H,ALBERTI M,FORSYTH A,et al.Hot,congested,crowded and diverse:emerging research agendas in planning[J].Progress in Planning,2009,71(4):153-205.
[2]BHATTACHARYA M K,BHATTACHARYA S K,GARG S,et al.Outbreak of Vibrio cholerae non-O1 in India and Bangladesh.[J].The Lancet,1993,341(8856):1346-1347.
[3]BUTLER J C,KILMARX P H,JERNIGAN D B,et al.Perspectives in fatal epidemics[J].Infectious Disease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1996,10(4):917-937.
[4]CLAAS E C J,DE JONG J C,VAN BEEK R,et al.Human influenza virus A/HongKong/156/97 (H5N1) infection[J].Vaccine,1998,16(9/10):977-978.
[5]LEE N,HUI D,WU A,et al.A major outbreak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in Hong Kong[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3,348(20):1986.
[6]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
[7]BARTON H,GRANT M.Urban planning for healthy cities[J].Journal of Urban Health,2013,90:129-141.
[8]ALIROL E,GETAZ L,STOLL B,et al.Urbanisation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in a globalised world[J].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2011,11(2):131-141.
[9]汪光燾,李芬.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新冠肺炎疫情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和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35(8):1024-1031.
[10]李凱.生態文明視域下城市森林建設綜合效應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22.
[11]PLOWRIGHT R K,PARRISH C R,MCCALLUM H,et al.Pathways to zoonotic spillover[J].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2017,15(8):502-510.
[12]LIU O Y,RUSSO A.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s in green infrastructure strategy planning for urban ecosystem conditions and services[J].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21,68:102772.
[13]WU L F,KIM S K.Health outcomes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China:evidence from Beijing[J].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21,65:102604.
[14]付彥榮,賈建中,王洪成,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城市公園綠地運行管理研究[J].中國園林,2020,36(7):32-36.
[15]WHO.Strengthening preparedness for COVID-19 in cities and other urban settings:interim guidance for local authorities[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20.
[16]LIU H X,NONG H F,REN H,et al.The effect of nature exposure,nature connectedness on mental well-being and ill-being in a general Chinese populatio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22,222:104397.
[17]REN S Y,GAO R D,CHEN Y L.Fear can be more harmful than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in controlling the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epidemic[J].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2020,8(4):652-657.
[18]WOLCH J R,BYRNE J,NEWELL J P.Urban green space,public health,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the challenge of making cities ‘just green enough[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4,125:234-244.
[19]VENTER Z S,BARTON D N,GUNDERSEN V,et al.Urban nature in a time of crisis:recreational use of green space increases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in Oslo,Norway[J].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2020,15:104075.
[20]BERDEJO-ESPINOLA V,SUAREZ-CASTRO A F,AMANO T,et al.Urban green space use during a time of stress:a case study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Brisbane,Australia[J].People and Nature,2021,3(3):597-609.
[21]SALARI N,HOSSEINIAN-FAR A,JALALI R,et al.Prevalence of stress,anxiety,depression among the general population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Globalization and Health,2020,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