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永 樊寶敏 高月 葉兵
摘要:森林康養是利用優質森林環境促進人體身心健康的一種活動方式,對于提升公眾健康水平和預防生活習慣病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森林康養理念一經提出便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認可,森林康養產業也得到迅速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文中從傳統生態哲學思想、傳統中醫藥文化和古典園林造園理論3個方面梳理中國森林康養的思想淵源,并重點分析其表現特征,最后從厚植發展基礎、增強內生動力和提升服務軟實力3個方面提出森林康養的發展建議,以期為森林康養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森林康養;思想淵源;傳統文化;生態哲學;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S78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9546(2023)01-0058-05
DOI: 10.12344/lczcyj.2022.12.05.0002
張志永,樊寶敏,高月,等.中國森林康養的思想淵源及表現特征[J].林草政策研究,2023,3(1):58-61,71.
Forest Therapy in China: Ideological Origin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Zhang ZhiyongFan BaominGao YueYe B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Policy and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Abstract: Forest therapy is the activity to promote huma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y using high-quality forest environment, which is of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ng life style related diseases. Forest therapy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in China once its concept was proposed, and the forest therapy industry has also developed rapidly. This is largely owing to th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is study reviews the ideological origin of forest therapy in China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philosoph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healthcare concept, and analyzes its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end, the study comes up with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foundation consolidation, enhancement the endogenous impetus and improvement of soft power, which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forest therapy.
Keywords: forest therapy; ideological origin; traditional culture; ecological philosophy; policy recommendation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利用森林環境提升公眾健康水平和預防生活習慣病,已成為社會公認的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新趨勢[1-2]。同時,隨著民眾健康意識的提升,人們也逐漸認識到森林作為一個“健康空間”,是休閑、放松、度假的好去處,在森林中開展活動逐漸成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3]。在中國,這類健康活動被稱為森林康養,是在引進并推廣國際相關先進理念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出的;同時,通過出臺相關指導性政策,積極推動森林康養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同步開展相關基礎性研究[4]。目前,森林康養在康養資源評價、基地規劃、業態模式、產業發展路徑分析等方面已經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有效地服務于整個產業的發展。森林康養作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之一,不僅能滿足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而且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健康中國、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支撐意義,其所推崇的健康理念也已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認可。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是經過長期的演變過程逐漸形成的一種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5]。傳統文化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及思維方式,對于推動新生事物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潛在意義。中國森林康養產業的迅速發展得益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目前,針對中國森林康養發展的思想淵源及表現特征的研究還比較缺乏,難以有效地支撐森林康養未來高質量發展的理論與實踐需要。因此,本文將重點梳理中國森林康養的思想淵源、表現特征,并結合傳統文化提出森林康養的發展建議,以期為森林康養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提供參考。
1森林康養的提出及發展
“森林康養”一詞在中國第1次被正式提出是在2013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林業廳廳長鄧三龍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大力推進綠色供給的建議》的提案,在提案中呼吁國家大力發展森林康養產業。自此,作為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康養理念及產業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迅速推廣。
在此期間,《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關于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林草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等相關指導政策相繼發布,均對森林康養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同時,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森林康養分會、中國林場協會森林康養專業委員會、中國林學會森林療養分會等協會組織相繼成立,致力于森林康養理念的傳播,推動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森林康養基地總體規劃導則》《森林康養基地質量評定》等國家林草行業標準的頒布,則用于指導基地建設、質量評定及試點單位驗收等工作。
在2020年,共有96家森林康養基地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評選為國家森林康養基地。2021年,中國森林康養基地年接待訪客近5億人次。目前,全國范圍內各類型森林康養基地已達4 000余家[6]。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初見成效,森林康養已經成為增進民生福祉、服務大眾健康的重要內容,也是助推鄉村振興、建設生態文明和健康中國的生動實踐。
2中國森林康養的思想淵源
在中國,森林康養是近10年來才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直接利用自然促進人類健康的活動方式,但其所倡導的理念與中國傳統健康保健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1) 中國傳統生態哲學中的共生思想。關于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哲學探討,在中國自古有之。先秦的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的精華之一,其中蘊含著人類健康與自然關系的生態智慧,孕育了優秀的生態哲學思想。老子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鼓勵人們向自然學習,敬畏自然。莊子相信自然是萬物之母。他們都建議人們將心靈融入自然,達到精神上的升華,形成人與自然的和諧。兩晉乃至后世的田園歸隱、山水棲居思想開創了一種平淡清新、淳樸和諧的生態文化意識,提倡崇尚自然、遠離鬧市,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現代生態哲學觀也認為,人與森林均是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7]。中國的傳統生態哲學所體現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可以說是森林康養理念的源頭。
2) 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中的養壽思想。在傳統的中醫藥文化中,植物和自然被用作治愈材料或背景,促進人類健康。《黃帝內經》中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上工治未病”的說法,倡導自然、生命、文化各方面相互制約、相互牽制、未病先防,人作為萬物的一種需順應天時,從而生生不息。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和最完整的古代農學著作[8],不僅具有重要的農耕文化價值,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傳統中醫藥文化。書中倡導“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并融入了中醫藥文化中“以養育避害為主”的思想。藥食同源、陰陽平衡、情志調攝等傳統中醫藥文化體現出的養壽思想可以不斷豐富和發展森林康養的服務形式和內容,是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3) 中國古典園林造園中的健康思想。中國古典園林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集庭院、建筑、自然于一體,是傳統造園智慧的結晶和健康養生思想的積淀。造園的核心思想是人們的健康與生活環境息息相關,通過筑山理水營建宜居的生活環境[9]。例如,漢朝“一池三山”的宮苑布局,北宋“壽山艮岳”的整體布局(“左山右水、后溪而傍隴,連綿彌漫,吞山懷古”),以及明清私家園林的“前廳后山,隔池相望”等[10],突出反應了在營造宮苑和私宅時,均注意將自然引入到居住環境中,利用植物和水系營造自然空間,增進精神和身體的健康。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力求身心平衡的中國古典園林造園健康思想也是森林康養理念的重要思想內涵。
正是在上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人們在借鑒國外森林康養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吸收傳統生態哲學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不斷培植和升華大眾的生態健康意識,利用中醫藥文化豐富和發展森林康養的服務形式和內容,借鑒古典造園的技藝、手法及健康理念開展森林康養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形成了中國森林康養的概念內涵和產業發展模式。也正是由于具備深厚的文化基礎,森林康養理念一經提出便迅速得到認可和廣泛推廣。
3中國森林康養的表現特征
森林康養所蘊含的生態意識和健康理念是依托于優秀的傳統文化逐漸衍生出來的,呈現出以下表現特征:
1) 體現民眾健康意識的革新。森林康養的提出體現了民眾健康意識的革新。自然環境中具備諸多對人體健康有益的保健因子。研究證實,當人們在自然環境中漫步時,自然可以讓人們恢復注意力,改善心理狀態,感到自由和放松[11-12]。人們將森林作為預防疾病、輔助康復的“藥方”,利用森林及其空間和文化內涵提升公眾的健康水平。
2) 具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色。森林康養在全國不同地區的開展都受到了各地區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發展方式和活動形式帶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如古樸淳厚的秦晉文化、重禮崇義的齊魯文化、精美秀麗的云貴文化、典雅開明的嶺南文化、豪放開朗的草原文化等。這些地域文化反映了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衍生出獨具特色的森林康養模式,如貴州的林茶復合康養模式和民族醫藥康養模式[13],云南的森林溫泉康養模式、森林茶園康養模式和森林梯田康養模式[14-15]等。地域文化融入森林康養活動,增進了人類與自然、歷史、文化之間的連接,為人們與自然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與感悟奠定了文化基礎[16]。
3) 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目前,森林康養在全國范圍內受到發展階段、認識程度等多方面的影響,呈現出多元發展的態勢。湖南省、貴州省和四川省通過出臺發展指導意見、制定基地建設標準等積極引導產業發展,福建省三明市試點將森林康養納入醫保統籌支付,北京市出臺了基地認證體系標準,浙江省重點關注森林教育和森林體驗,山西省致力于建立全域范圍內的以森林康養為主體的產業結構體系。多元化的發展態勢極大地促進了整個生態文化康養產業的快速發展,也為不同地域之間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建立了良好的局面。
4發展建議
1) 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厚植森林康養發展基礎。地域特色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經過歷史積淀逐漸與周邊環境相融合而形成的,它所體現的獨特性和多元性是森林康養發展的基礎和依托,也是森林康養的優勢和特色。因此,需要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的康養元素,尤其是各類自然和文化遺產、古樹群落、林業遺產等,并積極融入特色康養活動中。創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風格的康養形式和活動,以此破解全國范圍內森林康養內容同質化的難題,形成多元化的森林康養發展新局面。
2) 傳承優秀傳統健康理念,增強森林康養發展內生動力。森林康養需要充分借鑒和吸收我國優秀的傳統健康理念,重視森林及其環境的健康價值,鞏固以輔助健康促進為主旨的產業發展內核。因此,需要進一步優化政策引導,樹立預防為主的健康觀念,提升在森林中獲取健康的受眾基礎。在基地建設中,充分借鑒古典園林的健康思想,依據山形地勢營建森林步道,依托優質森林微環境建設活動場地。同時,還應注重中醫藥文化傳承,充分挖掘森林中有利于提升健康的特色資源和植物素材,為公眾提供更優質的森林康養產品。
3) 繁榮林草生態文化,提升康養服務軟實力。林草生態文化的一大鮮明特征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也是森林康養服務的核心理念。因此,需要積極開展林草生態文化的宣傳推廣工作,增進人類對森林的認知,厚植民眾的健康生態意識。同時,注重依托林草生態文化,開展從業人員的健康服務能力建設,革新森林康養從業人員的工作理念,打造專業的森林康養服務隊伍。最后,還應構建全社會共建共享機制,搭建全社會參與平臺,培養正確的森林價值觀,滿足全民的健康服務需求。
5結語
森林康養屬于森林服務人類身心健康的一個新興業態,是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公眾健康需求層次不斷提升的必然結果[17],同時也是在新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服務現代綠色產業發展的重要體現。相信隨著更多優秀傳統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傳統康養理念應用到森林康養的發展中,森林康養必將為增進人類健康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BRAY I,REECE R,SINNETT D,et al.Exploring the role of exposure to green and blue spaces in preventing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young people aged 14-24 years living in urban setting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J].Environmental Research,2022,214:114081.
[2]LIU H X,NONG H F,REN H,et al.The effect of nature exposure,nature connectedness on mental well-being and ill-being in a general Chinese populatio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22,222:104397.
[3]ZHANG Z Y,YE B.Forest therapy in Germany,Japan,and China:proposal, development status,and future prospects[J].Forests,2022,13(8):1289.
[4]ZHANG Z Y,WANG P,GAO Y,et al.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forest therapy in China[J].Healthcare,2020,8(1):61.
[5]劉利瓊,喬旋.紅色旅游的文化價值及育人功能:以紅旗渠為例[J].社會科學家,2020,(4):63-67.
[6]馮璐.森林康養,讓人民盡享森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綜述[N].中國綠色時報,2022-10-18(1).
[7]錢正青,沈瀟玲.生態文化與森林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20(5):64-66.
[8]惠富平,孫雁冰.《齊民要術》農耕文化價值的再認識[J].中國農史,2020,39(2):50-57.
[9]楊霞,李榜晏,趙娜,等.中國古典園林健康思想在適老性社區景觀優化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22,35(20):214-216.
[10]張志永,楊軍.中國古典山水園林中植物配置的歷史演變[J].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12(6):8-11.
[11]LI Q,OCHIAI H,OCHIAI T,et al.Effects of forest bathing (shinrin-yoku) on serotonin in serum,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in middle-aged males[J].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2022,27:44.
[12]RAJOO K S,DALJIT S K,WOOK N F,et al.Forest therapy:an environmental approach to managing stress in middle-aged working women[J].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2020,55:126853.
[13]姚建勇,張文鳳.貴州大生態背景下森林康養模式與路徑探索[J].林業資源管理,2021(5):27-32.
[14]李甜江,馬建忠,王世超,等.云南森林康養典型模式研究[J].西部林業科學,2020,49(3):60-65.
[15]王世超,劉紅位,李甜江,等.滇西北森林溫泉康養模式研究[J].西部林業科學,2020,49(2):160-164.
[16]馬國洲,樊寶敏.福建林業遺產特征及成因分析[J].林草政策研究,2021,1(2):73-79.
[17]宋維明.關于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必然性與路徑的思考[J].林業經濟,2020,4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