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星 毋偉 李偉杰
[摘要]作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黨史教育在其現實性上有其必然意義。怎樣看待黨史、能否做到知史愛國,關系著青年一代對國家領導階級的看法,關系著國家未來的前途命運。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行者、教育者和引領者,本身有堅定的政治思想、較高的政治站位,在大學生群體的成人成才以及批駁錯誤思想的浪潮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大學生開展黨史教育同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有著現實的必然、實然與應然。
[關鍵詞]黨史教育;高校;輔導員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2021年5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對“四史教育”進一步詳細部署。這就明確了輔導員這支高校隊伍在對大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基礎上還要做好黨史教育,用黨的百年實踐經驗、光榮傳統來激勵大學生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一、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黨史教育的必然
開展大學生黨史教育是輔導員育人角色的定位要求,是理論與現實層面的內在要求。能夠引導大學生知史愛黨,做一名合格的愛國者,同時這也是深化紅色基因工程[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抓手,能夠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在新時代繼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高校輔導員育人的角色定位要求
輔導員是學生隊伍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隊伍,具有教師和干部的兩種身份。輔導員是大學生黨史學習的同路人。輔導員首先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從自身學習出發,有深厚的理論功底,真學真懂,需明白只有深入學習黨史,才能引導大學生以史為鑒、以古鑒今,更好地為祖國、為人民砥礪奮進。對新時代大學生群體而言,黨史學習的基本目標無外乎回答“愛國者”在新時代意味著什么,回答新時代大學生身上面臨的責任和義務,從百年黨史中汲取營養,將革命先烈對新中國篳路藍縷的追求升華成更為濃厚的情感認知,對何為“愛國者”、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愛國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更為堅定的理論認同。志同道合則攜手同進,因此,在開展黨史教育中,輔導員要同青年學子們一道深入歷史,品讀歷史,在回顧百年黨史道路的同時探尋遠大志向,爭做時代新人。
輔導員是大學生黨史宣講的帶頭人。黨史要敢于講、善于講、樂于講。作為輔導員,主要工作職責之一就是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而想要講好黨史,開展育人工作,需要輔導員們博覽群書的同時有正確的立場,成為高校黨史宣傳平臺建設中的帶頭人,那么何為黨史中正確的立場?那就是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堅持“黨史姓黨”,做中國共產黨的“喉舌”。一方面,要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成為人民的選擇,為什么是中國共產黨才能建立新中國,闡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必然性;另一方面,講清楚黨史大事件背后的小故事,深入淺出地幫助學生對黨史有更為全局、系統的認識。
輔導員是大學生黨史價值觀的引路人。價值觀有主流與非主流之分,黨史教育的落腳點就是要把握住百年黨史的主線。把歷史放在特定的時間段,特定的背景下才能對黨史上的重要會議、重要人物及事件有客觀的認識和較為準確的評價,才能筑牢大學生的思想之墻,促使青年群體自覺抵制歪曲歷史的不正之風。輔導員作為和大學生生活、工作中能頻繁接觸到的中國共產黨黨員,自身擁黨、愛黨是必要的素質,談的是黨情,著眼的是未來。對大學中的青年群體能夠形成主流黨史價值觀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朋輩影響力。
(二)理論與現實層面的內在要求
從廣義上來看,一是中國共產黨歷史是黨在革命、建設、改革與現代化建設中創造出來的制度、物質與精神層面的總和。而從狹義上來看,中國共產黨歷史指的是黨開創出來的屬于精神方面的寶貴財富。這種“精神富礦”激勵著國人逆境中求得生存,助力于我黨與全體人民同向同行,在新時代也發揮著架起大學生愛黨愛國,擔當作為,為中國的發展行穩致遠發揮著“橋梁”作用。二是為了強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力度,發揮人物旗幟作用,必須要進一步加強黨史學習教學。黨史中的人物一言一行都在宣示著奮斗的主旋律,其中人物的先進事跡更是作為滋養大學生的載體,承擔著大學生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作用。高校承擔著立德樹人,為中國崛起的實現培育新人的教育任務,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建設者與接班人的歷史使命。對大學生進行黨史教育,可以使他們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們黨,鑒往知來。
二、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黨史教育的實踐
當前,高校黨史教育雖取得一定進展,但在實際效果上仍然出現學生對教育內容反響不大、黨史教育“假大空”與黨史教育方式單一等特點。
(一)黨史教育效果欠佳
當前不少高校在教育內容上,輔導員隊伍對黨史教育主要以課本要求為主,即便上思政類型的課程,也只是停留在大框架下的籠統敘事,個別黨史專題存在反復交叉,前因后果交代不明等情況,讓學生產生“霧里看花”的感覺,給學生帶來“老調重彈”的困惑。學生上課不專心,一堂課下來收獲較少,黨史教育的效果相對欠佳。在教育對象上,部分大學生群體對接受黨史教育不感興趣,甚至覺得參加黨史性質的講座就是為了完成規定的任務。雖有思政課、黨課培訓和開講座,但學生很少能直觀感受課程要表現的內容,實地走訪等實踐活動學校安排較少,甚至是反映黨史人物精神的電影片段都很少,有的學校甚至不看。
(二)黨史教育庸俗化傾向
現如今,部分黨史宣講員利用人們“獵奇”的心理去戲說黨史,刻意營造一種“揭秘歷史事件真相”的輿論氛圍,拿亂造的八卦混淆視聽。網絡上一些公知公然宣傳甚至歪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甚至把宣揚一些毫無歷史依據的野史當成自己的“看家本領”,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讓不少沒有堅定立場或者不了解歷史真相的人追隨,破壞青年群體的價值觀以及政治定力,這就使得一段時間以來“歷史虛無主義”甚囂塵上,這也使得部分青年群體的革命理想、民族尊嚴大受威脅。還有部分教師在黨史、中國革命史、新中國發展史方面大做文章,為了顯示自己知識的與眾不同,甚至是“獨家報道”,不惜用消解主流,妖魔化英雄人物的意識形態使得黨史教育庸俗化傾向明顯。
(三)黨史教育方式單一
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現在多數高校僅開設線下課程,或者學校內部請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去給學生開講座,灌輸式課堂仍占較大比例,專題講座、課程論壇、交流研討等專題計劃開展較少,線上公開課、官媒思政課在普通學校幾乎難以找尋,僅僅一些知名高校才有這類線上課程。除此之外,不少學校課堂缺少現代技術手段,口頭講授占據多數,考核方式也只是開卷考試,缺乏學術性報告考核、以及實踐類項目實地考察。一些理科院校甚至對熱播的黨史電影進校園持怠慢態度,只是給黨支部發放一些電影券,普通學生看電影的機會寥寥無幾,校園里面甚至從來沒有組織過電影活動,或者黨史名師進校園等講座,學生上黨課或是思政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還有待提高。
三、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黨史教育的應然
高校輔導員自設立起就把“政治輔導員”作為必要條件放在重要的考察位置[2],講思想政治也就成為高校輔導員必備的素養之一,新時代背景下,面對紛繁復雜的日常事務,以及開展黨史教育現在面臨的問題與考驗,在大學里開展大學生黨史教育,輔導員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考慮:
(一)探索黨史專題,鞏固理論思想
針對課本內容架構無法串聯起黨史教學的困境,輔導員應在黨史專題開設方面與以往教材中的編排相比要有所創新,具體有以下設想:一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專業的教材為參照內容,對照著中國近現代史以專題的形式出現,講清楚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二是遵循教學有法的原則,根據所選內容選取恰當的教學方法。基于此教學安排,輔導員還要做到對黨史專題教學的核心范疇進行深入凝練。具體可以凝練成三個專題,即黨的“自身成長史、理論創新史和經驗總結史”[3]。把握這個核心范疇去整合各思政課程知識,提升黨史育人的針對性。輔導員在開展教學的時候,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堅持問題導向,明白開展黨史專題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回答黨史問題,撥開籠罩在青年一代頭上的黨史迷霧,洞悉黨史發展規律,用問題導向做方向指引直接促進了專題教學向更高程度發展。
(二)批駁錯誤思想,旗幟鮮明地與歷史虛無主義作斗爭
輔導員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有過硬的政治素養以及堅定的政治理想與歷史虛無主義作斗爭,歷史虛無主義實際上是孤立、刻意歪曲既定事實,搞所謂“重新解讀”,與這種思想作斗爭就是要眼明心亮,“看到一處斗爭一處”,旗幟鮮明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在各個平臺上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典型代表要耐心引導,用事實說話,用經典引領,通過分析其主觀主義的邏輯悖論來幫助其提高思想覺悟,劃清界限。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輔導員身份具有的教育性決定了這類群體的言行舉止很大程度會感染到學生,輔導員的黨史觀是否旗幟鮮明,關系到學生群體能否形成堅定的、正確的黨史價值觀,所謂榜樣示范就在于此。
(三)利用好黨史教育資料,創新教學形式
在教學模式上,除傳統教師講授外還可采用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發揮個體的主動性,并利用課后豐富的網絡資源來進行討論;在課堂上,教師還可用中共黨史里杰出的人物、事跡來通過經典文學作品誦讀、紅色文物實地走訪來進行教育,輔導員還可借助“學習強國”等黨史學習平臺,利用好圖片、視頻等形式讓黨史教育活起來,組織學生在當地紅色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甚至是一些紅色遺址片區擔任“講解員”充分活躍學生的學習效能。
當前的“00后”大學生思維活躍,伴隨著網絡媒介成為他們的主要社交陣地、了解對外信息的窗口,網絡媒體已經深度嵌入當今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所謂大學生在哪里,哪里就需要有思想陣地。大學生們常在的一些平臺,如:嗶哩嗶哩、抖音、A站,等等,輔導員就需要去注冊、去了解,去組織人員加強官方媒體消息的專業性與歷史虛無主義去斗爭,去搶占平臺的發言權,提高網絡思政課堂的互動性與關注度。
四、結語
黨史教育要落實落細,除思政課教師的專業授課,還需要輔導員教師群體去探索黨史專題,鞏固理論思想,與時俱進,要批駁錯誤思想,旗幟鮮明地與歷史虛無主義作斗爭,拓寬并利用好黨史教育資料,創新教學形式,固本培元,旗幟鮮明,這樣才能為大學生真正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深化傳承紅色基因工程[J].中國火炬,2022(1):21.
[2]王利強,周立斌.高校輔導員參與課程思政可行性路徑探索與思考[J].高教學刊,2023,9(1):193-196
[3]張瑞軍.中國共產黨核心價值觀研究[D].北京:中央財經大學,2017.
基金項目:太原學院輔導員專項,項目名稱:紅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21zsszsx133)
作者簡介:
趙宇星(1994.01-),男,漢族,山西忻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毋偉(1994.08-),男,漢族,山西呂梁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偉杰(1967.05-),男,漢族,山西運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