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總想通過我的教學使馬虎的學生具備細心的學習品質,使比較內向的學生勇敢發言。除了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程度,我也比較注重作業方面,“得 ‘優次數排行榜”活動我已經實踐了三年,雖然每一屆學生都不一樣,但實施效果都不錯。
【片段】
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國慶黃金周結束后我重新來到教室。辦公桌上,43份作業整整齊齊。不錯,這又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的整個身心沉浸在愉快之中。
面對學生的學習成果,我欣慰著,思索著。
每到月底,我都會組織學生做一件事:讓他們把一個月來所有得“優”的次數統計出來。選出20名優勝者,每人獎一面小紅旗;前10名者,每人還可以獎到一本數學本;前3名的學生還可以獲得一枝自動鉛筆。再過一個月再進行一次總結,比一比自己有進步了沒有,只要進步就會獲得表揚。這一講評機制,真是大有文章可做。
拿這一學期來說吧。9月初,宋同學的練習冊批到一個“優”,我輕聲地對她說:“你數學很好,能不能爭取在作業評比中得優的次數最多?”她很積極地表示會努力做到。“好,老師看你的表現!”田同學做錯了一道題,我拉著他的手,說:“你非常聰明,不過經常計算出錯,知不知道為什么?”他說:“我太馬虎了。”“聰明,不一定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有時候,細心比聰明更重要。具備‘細心的品質,能夠讓你受益終身。你要不斷努力,要細心。和宋同學比一比,超過她!”
9月中旬,在報完作業全對學生的名單后,我故作回憶狀:“看來,有些同學的‘優已經有很多了,某某同學你要加油啊!”
9月下旬,我會動員他們:“加油啊!還有最后幾天的機會,爭取多得幾個‘優!”
到9月30號,我統計好他們得“優”的總次數,結合平時后,打電話給周同學的爸爸:“這段時間從全班同學的學習情況來看,他要加油。”布置國慶作業時,我在學生面前宣布:“如果這次作業全對,算2個優,國慶來后老師就兌現承諾!”
今天(10月8日),我還問許同學,她是數學課代表:“你會不會檢查作業?”她說:“會。”我把手搭在她的肩上,笑瞇瞇地說:“其實,你很努力,能有這樣的成果很不錯。得‘優的次數再多一些當然很好,不過,你是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的,這更重要。如果這個月,你還是靠自己的努力,再細心些,老師就更佩服你了。”
【反思】
班中學生作業(特別是家庭作業)是否上交及時、能否保質保量,長期以來是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重點。傳統的方法不外乎事后補,不會就求助。這樣做,效果或多或少還是有的,但學生由內而外的學習潛能卻沒有得到激發,學生端正的作業態度也沒有得到培養。
學生天天都要做作業,根據“教育評價要成為一種自覺的、日常行為”這一理念,我認為,很有必要建立一套作業評價體系,輔助教學,促進學生發展。
“得 ‘優次數排行榜”活動在以下三個方面成效顯著。
一、使學生獲得了進步的不竭動力。作業動機是直接激勵學生完成作業的內部動因。這一活動面向全體,無論學生處于哪個層次,在他面前始終都有一個獎臺,只要花些力氣,就能站上去。比如展開優生之間的你追我趕,鼓勵中等生奮發向上,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開展自我提高,讓完成作業的過程就是超越自我的過程。如果孩子們是真心地認真完成作業的,如果事實告訴孩子勤奮學習、認真完成作業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快樂和成就感,作業的價值也就得到了提升。
二、培養了學生細心的學習習慣。托爾斯泰說:“有一輩子的目標,一時期的目標,一階段的目標,一年的目標,一月的目標,一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小時的目標,一分鐘的目標,還得為大目標犧牲小目標。”為了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我們要敢于并善于讓學習鮮活并有效:我們要讓作業少而精,但要求學生自己查一遍;我們可以讓學生寫反思,總結練習中的注意點;還可以讓得“優”前三名的學生和進步大的學生談體會。學生細心了,學習自然就上去了,學生學習的勁頭更足了,反過來也就更細心。學生一旦具備了“細心”的品質,將受益終身。
三、教師更了解學生,師生關系和諧。著名特級教師李鎮西說:“課堂教學技巧永遠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真情實感。”作為一名長期不做班主任的數學教師,我總認為,和學生之間沒有足夠的溝通始終是一種缺憾。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鮮活的個體。當你走進學生的心靈,當激起你師者、長者的雙重情懷時,你會更理解、愛護學生,學生也會更尊敬你、信賴你。
隨著活動過程的不斷調整,可以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的程度,可以發現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力提升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現象,并以此為突破口引導他們踏踏實實學習。這一活動能夠使教師的教不斷改進,學生的學不斷得到強化和優化。對今后的教學我將一如既往,品嘗這化酸、化苦、化辣為甜的過程,并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