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超
小學體育教學是小學教學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田徑是小學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下在小學體育教學工作中存在著部分學生喜歡上體育課而不喜歡上田徑課的問題。我們要解決這一難題,必須在新課標思想的指導下,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思想,積極探究,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教學策略。那么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如何創新田徑課的教學策略?下面本文對此提出幾點觀點和建議,希望對廣大一線小學體育教師有所幫助。
一、選擇靈活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參與興趣
應該說,以往的田徑教學模式過于單調,很容易使小學生感到枯燥而降低學習興趣,進而導致小學體育教學效率不高。小學生只有真正對體育學習產生興趣,才可以真正地愛學、樂學。小學體育教師在趣味田徑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并選擇各種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進而不斷激發小學生的體育參與興趣。常見的趣味田徑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變通法。在大多數情況下,田徑運動是一種重復性的活動,需要采用更多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我們可以采用變通法對田徑活動形式進行創新,使其更具趣味性。例如,我們可以將原本的直線路線代之為蛇形、波浪形、螺旋形,還可以將常規跑步細分為接力跑、短跑、花樣跑等。第二,模擬法。小學體育教師可以在傳統田徑運動的基礎上,通過模擬各種動物或者動畫人物來重組訓練方式,例如蛙跳、鴨子學步、兔子跳等,從而使單一的動作訓練因為模仿而變得形象化,自然而然地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第三,故事背景法。教師可以將一些喜聞樂見的民間故事引入到趣味田徑教學中,如“智過火焰山”“越過封鎖線”等,進而使小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
二、樹立強身健體的意識,轉變訓練形式
田徑訓練的第一步就是使學生樹立強身健體的意識,教師在訓練過程中要注意給學生正確的引導,強化學生的訓練意識。為了提高學生參與田徑訓練的意愿,小學田徑訓練應以活動課的形式出現,小學生田徑隊只是訓練的開端,訓練應該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接受田徑啟蒙。只有訓練方式更加靈活了,練習手段更加多樣化了,學生才更愿意接受田徑訓練。當學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興趣會使他們更加主動地融入,學生自愿參加田徑運動的積極性自然就高了。
三、注重學生心理疏導,克服畏難心理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訓練有序開展的前提,在小學田徑訓練的同時,也要注重隊員的心理素質的培養。現代運動員的水平發揮取決于身體心理素質、技術和戰術訓練這3個板塊。一個人的競技水平在于體力、技術、戰術和心理因素4個方面的有機結合。田徑訓練中,小學生平均年齡處于12歲以下,在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會愿意嘗試新鮮事物,但有些學生會對新鮮事物存有畏難心理,這會影響到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影響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這種情況下,老師需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心理,加強學生期望心理的引導,以此幫助學生積極面對學習中的挑戰,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訓練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充分的信任,當學生有進步時要及時鼓勵,對于表現一般的學生,教師要指出其不足之處,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并給出建議,促使學生取長補短,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四、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身體發育
在小學階段開展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身體發育,并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來改善學生的生活習慣,讓學生養成樂于運動、主動運動的好習慣。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開展田徑活動能夠實現和達到這幾個教學目標。同時,多元化的田徑活動形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夠增強學生的運動能力。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開展相應的體育活動,讓學生進行短跑比賽,鍛煉學生的爆發力,提升學生的跑步速度;也可以讓學生進行長跑,鍛煉學生的持久力,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品質;讓學生進行相關的跳躍活動,鍛煉學生的平衡感和身體協調能力。除此之外,教師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對于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水平一般的學生,應當立足于其“最近發展區”,選擇最能夠滿足學生當前水平的田徑運動目標,幫助他們循序漸進地達到較高的水平。為此,教師應當先對執教班級內的各個學生以往的體育運動水平及其身體素質各項指標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這樣才能為其身確定合適其發展和鍛煉的運動區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明確的階段性的自我提升目標,使學生有充足的運動激情和動力。
總之,小學體育教師要認識到田徑教學對學生產生的積極影響和作用,注重創新田徑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參與田徑鍛煉的興趣,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田徑教學,從而促進田徑教學效率的提升,在強健學生體魄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終身鍛煉的意識,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基礎,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