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卓越音樂教師”是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的現實需求,是師范類專業開展教學實踐的重要任務。基于中國音樂學院增設“音樂教育”專業,完善培養“卓越音樂教師”過程的宏觀背景下,筆者發現其面臨著理論與課堂教學實踐銜接錯位、職業認同感相對模糊與培養師范類人才經驗相對薄弱等現實挑戰。為此,應通過增設實踐課程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明晰職業規劃增強職業認同感與強化交流合作完善師范類教學經驗三個方面尋求破局之道,以期肩負好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關鍵詞]卓越音樂教師;音樂教育;專業建設
一、中國音樂學院培養“卓越音樂教師”的時代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加大對師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準教師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尋求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不斷提高教師培養培訓的質量[1]”。教育部于2014年8月18日與2018年9月17日分別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和《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黨和國家為培養卓越教師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支持與強大的政策保障,充分體現了我黨重視教育這一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和政府科學高效的政策制定執行能力。
中國音樂學院于2020年申請增設“音樂教育”本科專業,2021年該專業獲得批準。“音樂教育”專業由音樂與舞蹈學學科下的“音樂學(音樂教育)”專業調整為獨立設置,標志著中國音樂學院教育學院成立之后,學校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過程中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音樂教育”專業是將培育“卓越音樂教師”作為重要目的,將“培養和造就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較好音樂素養和教學能力的專門人才”作為教學主旨的施教實踐活動。作為獨立設置的藝術院校,增設音樂教育專業,其特質是將專門人才的教育經驗與“卓越音樂教師”的培育相耦合,從而為這一實踐過程進一步賦能。
在培育“卓越音樂教師”的過程中,中國音樂學院教育學院凸顯了教育主體的特殊性和專業性。王黎光教授認為:“中國音樂學院并不是被局限于簡單的中國音樂的教育機構,而是受中國文化傳統的滋養而建立、并且逐漸成為代表中國音樂教育和藝術教育高端的教育機構[2]。”憑借“中國樂派8+1、思政+X”課程設置、新媒體課程制定等方法,為教育客體實現教育情懷培養、專業基礎強化、創新能力增強、綜合育人水平提高、終身學習習慣養成等提供了教學保障。有學者指出,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載體,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3]。因此,上述課程的設置不僅增強了獨立設置藝術院校開設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經驗,而且豐富了培養“卓越音樂教師”這一歷史使命的學術內涵。
中國音樂學院作為獨立設置的藝術院校,具備專業的師資隊伍與豐富的教學經驗,身處亟需統籌推進“雙一流”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進程的發展背景下,以學科專業建設推動培養“卓越音樂教師”進程,積極領會黨的精神并肩負起培養“卓越音樂教師”的重要使命,是中國音樂學院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思索如何利用好本校學術資源優勢,考量培養過程中出現的現實問題,并探尋突破困境的科學方法,具有重要的科研意義。
二、中國音樂學院培養“卓越音樂教師”面臨的現實挑戰
“音樂教育”專業增設前,音樂學(音樂教育)專業已經為社會培養了多屆音樂師范教育人才。為了更好的完善音樂教育專業建設與“卓越音樂教師”培養體系,中國音樂學院設置調研小組,對北京市中小學音樂課程及教學情況進行大范圍調研。這一過程中發現調研范圍內的音樂教育方面畢業生部分存在著理論與實踐銜接錯位、職業認同感缺失、培養師范類人才經驗相對薄弱等問題,上述培育“卓越音樂教師”面臨的現實挑戰也為本文的研究開展形成了問題導向。
(一)理論與課堂教學實踐銜接錯位
在對北京中小學音樂課程及教學情況進行調研過程中,發現目前音樂教育方面的畢業生出現了理論與教學實踐銜接錯位的問題。音樂教師應聘者教學實踐與教學經驗普遍較少,雖然其理論知識較強,但課堂教學實踐能力相對較弱。高校具有強大的教育資源與完善的專業教育體系,但在教育客體培養的過程中出現了“過于重視教育理論的學習,而在實踐環節的側重較弱”的問題。問題主要成因存在于實踐的環節過于單一,實習與見習作為實踐的主要模式,在較短的時間內無法完全地了解“真實的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也受到了這種情況的影響。教育客體在接收充足的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同時,高校在對教育客體的培養與社會需要之間出現了一種“供需錯位”的現象,正是這種問題的出現,造成了理論與實踐銜接錯位的問題。
(二)職業認同感相對模糊
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中小學音樂教師聘用過程中對于專業音樂院校畢業生的選擇弱化。其成因則是專業音樂院校畢業生與師范類畢業生相比,職業認同感相對模糊,而這個問題可以從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環境三個維度進行分析。以中國音樂學院為例,其教育主體作為獨立設置的藝術院校,以更為專業性的教學設置來對其進行音樂師范類人才培育,弱化了其未來職業認同;其教育客體從主觀上對于專業音樂院校的選擇,與未來師范類的就業取向契合度不高,弱化了其主觀職業認同;其教育環境中存在的大多數同儕是以培養成為專業音樂人才為目標的,在同儕壓力的作用下,也造成了其職業認同感的模糊。畢業生職業認同感的模糊,容易使其在工作中缺乏積極性,產生對工作形式的不滿,降低了工作效率與成績。
(三)培養師范類人才經驗相對薄弱
中國音樂學院是以培養從事中國音樂理論研究、創作、表演和教育的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的獨立設置藝術院校。在培養音樂教育人才的過程中,存在著專業建設起步較晚,師范類課程設置與教學研究類學術成果與傳統的師范類院校相比較為薄弱的現象。2021年3月,中國音樂學院教育學院獲批增設音樂教育專業,與師范類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的建設歷史相比,起步較晚;中國音樂學院作為培養音樂類專門人才的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更為側重專業性教學,對于師范類課程的設置仍需加強。通過對中國知網進行檢索,可以發現中國音樂學院在科研方面仍以音樂類專業技術方面為主,而對音樂教育教學研究類的科研成果較少。從以上三個方面看,培養音樂教育專業人才的經驗與師范類院校相比相對較薄弱。
三、中國音樂學院培養“卓越音樂教師”現實問題的破局之道
針對上述“卓越音樂教師”培養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問題,應通過增設實踐課程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明晰職業規劃增強職業認同感、強化交流合作完善師范類教學經驗等路徑尋求破局之道,為音樂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一)增設實踐課程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實習是教育客體實踐所學知識,積累工作經驗的重要機會,而實踐課程則是將實習這一形式更為科學合理化的手段。夏永庚認為,教師實踐能力是以專業知識為基礎,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培養和展現出來的專業化的教育教學行為[3]。通過實踐課程的設置,教育客體可以切實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和欠缺,能夠有的放矢的根據實踐經驗調整自身學習方向。其一,要增多教育客體校外實踐機會。教育客體校外實踐是一個增強認知的過程,應在增加實習機會的同時,定期觀摩校外中小學教師音樂課課程、合唱排練或是其他音樂學科活動。其二,積極落實教育部要求的由高校教師與優秀中小學教師共同指導教育實踐的“雙導師制”。通過與優秀的富有教育經驗的老教師學習教學方法,了解不同學齡段學生的特點,設立相關的實踐訓練課程,增強課程設置與教學活動組織的能力。其三,本科課程設置要使其具有更強的課程學習能力,在本科教學實習階段將所學知識、技能更好的運用音樂課堂教學。通過不同時期的實習,了解到不同音樂課程的要求,對于畢業后更好更快地加入到音樂教師隊伍中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明晰職業規劃增強職業認同感
根據調研結果來看,目前北京市中小學對于音樂教師的招聘,更愿意選擇師范院校畢業生而非專業音樂院校畢業生。因為師范院校的學生自入學開始就潛移默化的將教師視作自己的職業選擇并開展職業規劃,在日常的學習中以此為標準進行專業課的學習和教學實踐的安排。面對這樣的現狀,教育學院應該為教育客體明晰職業規劃,培養其教師職業的認同感。從專業選擇開始建立明確的認識,明確音樂教育專業培育人才的目標是要培養更加綜合的音樂人才,要培養的客體是以成為“卓越音樂教師”目標努力奮斗的人才。因此,需要讓教育客體形成職業認同感,為祖國未來中小學的音樂教育發展奠定基礎。首先,在校期間應強化學生職業認同感培養,并增加有關教學實習、職業規劃以及入職培訓咨詢服務或指導。其次,在招生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入學動機,意識到這一因素對教師職業認同感塑造的重要性,吸引和錄取真正喜愛并有志于從事教師職業的考生。最后,招生方面應該強化對于考生整體綜合素質的考量,以期招錄更具成為“卓越音樂教師”潛能的考生。
(三)強化交流合作完善師范類教學經驗
教育主體教學經驗的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從教學實踐活動中得來的。師范類院校作為培養師范類人才的專門高校,有著起步較早、課程完善與實踐教學體系完備等優勢。“音樂教育”專業作為新增設的專業,想要取得更為先進的教學經驗,不僅要積極將自身教學活動與培養“卓越音樂人才”的目標緊密貼合,更要加強與師范類院校和境外高水平院校的交流合作。通過強化高校之間交流合作,通過交換培養、教師互聘、課程互選、同步課堂、學分互認等方式,整合優質的教育資源形成合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積極輸送優秀人才。與此同時,應提高赴境外學習比例,在實踐過程中通過在境外中小學見習實習等方式,拓寬畢業生的國際視野。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吸收國內外高校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從而進一步完善音樂教育課程體系,為培養“卓越音樂教師”施教過程的科學性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2021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4]”。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肩負著新時代重要教育使命,對待教育教研工作踏實嚴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為黨育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不懈努力。面對培育“卓越音樂教師”的現實挑戰,應該做到堅持問題導向,并積極探索具體客觀現實條件下的破局之道,并以此作為日常教學工作中重點關照的關鍵內容,以期為中國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培育體系的完善盡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4]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
[2]周星,王黎光.中國樂派創建與中國音樂本土價值觀倡導[J].中國音樂,2021(1):5-10.
[3]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53-176.
作者簡介:王麗芬(1971.4-),女,漢族,河北灤縣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聲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