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圓圓
摘要:本文從演講式教學模式內涵與功能、教學策略和方式、運用成效方面來做深入探討,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語文 ?演講教學模式 ?教學策略 ?成效
新課標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參與課程建設等作為教育改革的重點。探索一條有效的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成為當代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首要問題。演講以其特有的啟德、益智、審美、健體的功能被越來越多教育者運用到語文教學中來,對提高學生的素質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1]演講,作為一種傳播方式已經被人們所接授,人們通過演講人賦予激情的演講被深深的打動和感染。演講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以體態語言為輔助手段,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鮮明、完整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發情感,進行宣傳鼓動的一種語言交際活動,可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2]因此如何把演講這種方式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去,是語文教師所要探究的課題,找出符合初中生的語文教學方法,“演講式”教學因此應運而生。“演講式”教學意在強調教師在講授初中語文時的精神風貌和交流技巧,用一種更加有特色的教學手段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語文產生極大的興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演講式”教學模式的內涵
初中語文“演講式”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將一些演講上的技巧融入語文課堂中去,因為演講也是基于漢語之上,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處理,在技巧上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總體來說,演講和語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也有很多的共性,如演講者在語言表達上就會通過一些聲調的抑揚頓挫和語言的轉音停頓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通過這種技巧可以讓疲憊的觀眾重新煥發激情。教師應用這些技巧,不僅可提升自己的個人魅力,更能讓整個語文課堂煥發生機。在演講中,演講者以及講稿都有非常多的技巧,且形成了系統的規范。語文教師可通過對自己聲音的處理以及課程標準的梳理,將語文課堂講授當成做一場演講,讓學生享受到一場饕餮盛宴,整堂課都處在一種被引導狀態,跟隨教師的思路,主動學習,提升整個課堂的質量。初中語文“演講式”教學是一種特色教學,對語文教師個人素質及魅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二、“演講式”教學模式的意義
運用好演講這種模式對語文教學會有很好效果。通過演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演講具有鼓動性、針對性、藝術性、情感性等特點,核心功能是影響感召力。且演講有一個比較全面、準確的定義:演講者在特定的時境中,借助有聲語言為主和態勢語言為輔的藝術手段,針對社會的現實和未來,面對廣大聽眾發表意見抒發情感,從而達到感召聽眾并使其行動的一種現實的信息交流活動,這就是演講。演講者要發表自己的意見,陳述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從而達到影響、說服、感染他人的目的,教師演講時就要用有聲語言、態勢語言和主體形象。[3]因為演講的特點和功能對中學生學習語文是有幫助和激勵作用的。教師可將演講這種模式運用到語文教學中結合語言及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案,提高教學質量。
三、“演講式”教學模式的基本策略
演講是一門大學問,正規來說整個演講過程只有短短的幾分鐘,要在這幾分鐘內,讓演講者和自己的講稿都達到一種盡善盡美的狀態,帶動全場氛圍,是一種嚴苛的要求,但是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也正因此,演講更像是一種魔力,擁有讓全場觀眾吶喊的效果。演講的成果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演講者自身的個人魅力,包括對一些姿態或者聲音的處理;另一方面就是講稿的處理。由此可以類比到課堂,初中語文課堂要達到演講氛圍中所凸顯的那種激情生動,也需要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自身的個人魅力,需要教師去了解一些基本的演講技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說話語調,值得激情的時候就要激情,值得低沉的時候就要低沉,不僅如此,教師也可以對自己的語言特點進行改變,多用一些能吸引學生的幽默式語言,使語文課堂變得充滿趣味性;另一方面就是教師要注意設計教學方案,這節課要講什么,怎么講,如何和上一節課聯系起來,怎樣使課堂有意思,這就需要對文字進行處理。可見,教師要將整節課安排得有層次、有質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要注意將知識點趣味化,如在古詩詞講授過程中,可以借用現代語言使一些晦澀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或者使場景變得有趣起來,拓展一些歷史知識等。因此,語文教師把握好這兩個方面,將演講融入語文課堂中,讓初中語文課堂變得有滋有味。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課堂“演講式”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風格的轉變,加入一些演講元素讓語文課堂變得充滿趣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探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路正柏.新課標下的初中演講教學策略[J].教育界,2014,(11):109.
[2]黃銀林.歸其本誦其韻品其味——淺談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J].語文天地(初中版),2014,(3):46-47.
[3]王欣榮.巧設情境激情引趣——初中演講式教學策略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3,(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