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飛
《企業財務會計》這門課教材內容枯燥,形式單一,應用性、實踐性很強,學生沒有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上課時根據教學內容在課堂上運用一些學生所喜歡的形式,采用一些特殊的新穎的教學方法。
一、創設情境,情景的模擬與演練
根據《支付結算方式》的規定,除現金結算外企業還可以采用的結算方式有銀行匯票、銀行本票、商業匯票、支票等,每一種結算方式的適用范圍及相關規定都所不同,怎樣才能更好的理解每種結算方式在實際工作中的選擇與應用呢?這些知識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則相當乏味。這時我們就可以將課堂與實務結合起來:首先,教師可以事先準備有關結算方式所用的原始單據。第二,由學生扮演當事人分別為雙方企業及雙方企業的開戶銀行。根據不同的結算方式的程序步驟,進行憑證的傳遞及各種手續的辦理。
二、圖解方法的充分應用
在《基礎會計》中“T”型賬戶是個好助手,它能清晰的反映某項經濟也的來龍去脈,可以很直觀的表示出對應關系。在企業財務會計中,難度有所升級,學生常犯的幾個錯誤,運用“T”型賬戶也是能很好的得到解決。在講解的時候運用圖解法,把“T”型賬戶完整的畫出來,配合具體的數字,就能清晰的了解經濟業務的來龍去脈。比如計提壞賬準備,計提所得稅,歸集和分配制造費用,結轉完工產品成本,結轉損益類賬戶等。
三、內容的講授與拓展
在《財務會計》傳統教學中,我們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對已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記賬,但是忽略了記賬的依據是什么,怎樣的原始憑證才是合理、合法的,財務部中各種相關資料是如何傳遞及流轉的。比如企業購進原材料,除了講解購進原材料如何記賬,我們還可以拓展向不同的規模的企業購進材料,使用的原始憑證有何不用,啟發學生思考,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與小規模納稅人資格的鑒定,進而思考材料發票的抵扣,運費發票的抵扣會遇到哪些問題等等。
四、同類業務對比與概括
企業財務會計中有關存貨增加的賬務處理,由于計價方法的不同,可以采用實際成本法和計劃成本法進行核算。按照教材的編排,按實際成本法與計劃成本法分別講解。我們可對教材進行重組。例如,安安公司購入A材料1000kg,單價10元,增值稅用發票注明增值稅為1700元,款項通過銀行轉賬支付,材料驗收入庫。問安安公司應怎樣進行業務處理?請一同學上來做相關分錄
借:原材料 1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700
貸:銀行存款 11700
請一位同學對這筆經濟業務進行點評,然后再給題目加一個條件“安安公司對A材料采用計劃成本法核算,A材料的劃單價為11元”。請各位同學用計劃成本法對這一道題進行再次核算
采購時 借:材料采購——A材料 1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1700
貸:銀行存款 11700
入庫時 借:原材料——A材料 11000
貸:材料采購——A材料 10000
材料成本差異 1000
請同學們仔細看下這筆業務與實際成本法下有什么不同,通過同學們的討論得出結論“實際成本法下入庫了可以直接計入原材料賬戶,而計劃成本法下無論是否入庫都必須先通過材料采購賬戶,再轉入原材料賬戶,差額計入材料成本差異。
課堂教學方法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我們作為教師,要不斷的挖掘生活中的資源,對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把“生活”引進課堂,用“生活”教會計,融合實際工作中的操作,讓企業走進課堂,讓學生成為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