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學紅
中華古代詩文,如日月奪目,似星光浩繁,其中不乏名篇。好的詩詞凝聚了詩人的閱歷、情感、思維,潛心學習會大有益處。
但是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教學過于抽象、探究流于形式、學生熱情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文本與文本、文本與學生之間沒有建立起有效的聯系。對此,我們可以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創建閱讀學習共同體,從而提升古詩詞閱讀的品質,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全面提高。
下面我從“著眼作者,縱向引領”這點說說我的一些做法。
詩詞是思維的凝聚。找準一個角度,把自己的思維附著在某個意象上,讓意象自然而然地把你要說的話表現出來。詩詞是大我的情感,詩詞的真實情感不局限于個人獨特的小我,而是通過自己的經歷或對他人體驗的感悟,使詩詞具有某種大我情懷。好的詩詞常常與作者的年齡、經歷、學識的深淺相關。那么,古詩詞閱讀就可以嘗試以縱向的角度將作者不同時期的詩詞連綴起來。這樣學習詩詞的過程就不是單純的一首首詩詞的堆積,而是和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古代先哲的對話,思想的交流。如初中階段學習李白詩歌時可以以縱向連綴的方式結合李白不同時期的經歷進行學習,初中階段接觸到的李白的詩詞基本是李白人生的前三個階段。
一、讀書漫游(42 歲以前,701~742)
這一時期,詩人的生活主要是漫游、游山覽水,所以其詩歌創作主要是山水詩。江陵和金陵是六朝樂府民歌西曲歌和吳聲歌的發源地,李白漫游于此,深受影響,因此也寫了不少優秀的樂府詩和一些贈別詩。山水詩著名的有《峨眉山月歌》《渡荊門送別》以及《望天門山》等。
《渡荊門送別》是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此詩由寫遠游點題始,續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后以思念做結。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以其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輝壯闊,表現了詩人年少遠游灑脫不羈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到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直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家鄉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
二、長安三年(42~44歲,742~744)
在這一時期,詩人政治上失敗了,但創作上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三年的京城生活,尤其是直接與皇帝大臣們的接觸,使詩人對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及藏在“開元盛世”后的腐敗黑暗的現象和宮廷內幕有了初步的認識,并用他的詩歌予以無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比前一時期更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戰斗性。這時期的作品有《行路難》三首等。
《行路難》三首,集中表現了李白的悲憤與苦悶,表現了他的追求與幻滅,代表了他浪漫主義的特點。《行路難》其一可以代表李白詩歌的中心主題。詩人入長安而不斷遭到權貴排擠讒諂的時候,詩中雖因理想不得實現而悲憤萬端,但仍未失去進取的信心,全詩的思路緊緊圍繞主觀和客觀、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迅速展開,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郁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傳達出詩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回旋以后,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三、再度漫游(44~55歲,745~755)
這時期詩歌創作主要是寄托詩人憤世嫉俗、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 如《將進酒》和《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等。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全詩灌注了慷慨豪邁的情懷,正如在悲愴的樂曲中奏出了高昂樂觀的音調。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激烈憤懣,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執著追求。
詩中蘊含了強烈的思想感情,如奔騰的江河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藝術結構的騰挪跌宕、跳躍發展完美結合。
太白生性豪放,追求自由,這首詩雖極寫煩憂苦悶,卻并不陰郁低沉。身在濁世,煩惱剪不斷理還亂,當詩人的理想與黑暗的現實產生矛盾之時卻又無法發泄。可貴的是詩人雖然精神上承受著苦悶的重壓,但卻并未因此放棄對理想的追求。
對于李白、杜甫、蘇軾這些名家的詩作,都可以以這樣的形式,在了解詩人的經歷的過程中學習其不同時期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