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園園
摘要:在新課程理念引領下,體育教育不僅要教授學生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還要在體育教學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重視對學生的德育。筆者結合理論知識和執教經驗,著眼于新時代新教育形式,探索體育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思政教育 ?體育教育 ?融合
前言:新時代賦予了教師新的使命,要求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能力的提高,又要關注學生精神品質、品德素養的培養。初中體育教育是初中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既包含著基本運動技能和運動技巧訓練,又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內容。本文從體育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路徑方法等方面進行探索研究,以期為初中體育教師更好地將思政教育融入體育教學提供參考。
一、初中體育課堂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重要性
(一)遵循教育基本原則的必然選擇
教育是教學和育人有機統一的過程。早在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中就提出“教育性教學”原則,是指在知識技能的傳授中要貫徹道德教育的原則,這明確指出了教書和育人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體育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符合了這一教育基本原則,順應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
(二)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新時代全面發展的人才
“百年大計,德育為先。”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對我國數千年來傳統教育的創造性繼承與發展,也是對教育改革發展經驗的高度凝練和系統總結。
(三)新時期學校體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課程和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體育、藝術等所有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體育課程的思政建設是當前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和基本方向,也成為我國體育教育改革中體育教育價值回歸的重要契機,更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和著力點。
(四)有利于學生發展
初中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責任意識教育的重要階段,更是學生磨練意志品質、增強合作意識的關鍵時期。思政教育和體育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有效發揮體育課堂的育人作用,增強初中體育教育的育人功能,為學生進入下一學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道德基礎。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發展。
二、初中體育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深挖細掘教材中的思政因素
體育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土壤,需要體育教師要充分挖掘,精心呈現。如:籃球課可以培養學生團體意識、競爭意識;田徑課可以鍛煉學生堅韌不拔、不怕吃苦的意志品質;乒乓球課可以培養學生機敏、果敢的思維和科學決策的能力;足球課可以鍛煉學生百折不撓、愈挫愈勇的精神,增強集體榮譽感等等,這都需要體育教師著力關注,精心備課。一方面可以自我深度探索教材的思政因素,有效融合;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集體備課,團隊大單元備課,群策群力,不斷探索、改進、提升,實現體育教材思政因素的深挖細掘。
(二)精心設計課堂環節
設計巧妙的課堂環節,不僅能提升課堂效果,更能促進學生基于課堂學習的深度思考,使思政教育的融入真正落實,實現體育課堂的全面育人功能。在教學中,可以設置兩兩合作或制訂小組任務,增進學生間有效交流和創新,讓學生學會合作,增強集體凝聚力;也可以安排對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的環節,如:武術、太極拳、健身氣功等,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還可以設置一些問題、困難和挑戰,引導學生不斷嘗試、不服輸,千錘百煉最終克服困難,贏得勝利;更可以設計游戲、比賽,使學生輕松學習體育技能、獲得良好身體體驗的同時,也懂得遵紀守法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安全意識。
(三)巧妙利用榜樣,做好引領示范
榜樣的作用對于中學生而言是不容小覷的。體育教學中,可以利用榜樣引領,達到體育思政融合的效果。如中國女排,歷經千辛萬苦,經歷浮浮沉沉,靠著幾代有著共同冠軍夢的姑娘們勤學苦練、頑強拼搏、無所畏懼、團結戰斗才為國家、為祖國贏得莫大榮譽等等,是很好的榜樣人物,都可以在課堂中通過這些榜樣人物的引領,帶動學生們愛榜樣、學榜樣、做榜樣,達到體育教學中思政育人的目的。
三、結語
作為初中體育教師,應該不斷加強對思政教育工作的認識,并積極探索適合初中生實際情況的思政教育方法,以更好地促進思政教育和體育教育的有效融合,提升體育課堂中的德育水平,使學生在體育學習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唯有此,才能培養出具有家國情懷、擁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