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少杰
摘要: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堂教學,聚焦于培養學生在實際情境里解決復雜的問題,并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發展核心素養。小學數學課堂更著重培養學生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結合跨學科主題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滲透“三會”表達的核心素養。本文將在新課標背景下,探究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 ?核心素養 ?解決問題 ?教學策略
2022年版課標的基本理念確立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程目標,學生通過數學的學習,形成和發展能適應未來生活和個人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而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是核心素養要求下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體現,是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開發智力的重要內容。
一、情境生活化,用數學眼光努力發現并提出問題
2022年版課標強調數學教學要與生活密切聯系,因此,教師在備課中首先應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發展特征,巧妙創設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情境,孕育數學思想,激發數學思維,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在觀察和閱讀中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問題、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促進學生課堂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全面發展。[1]
例如,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野餐中分東西的情境。學生借助原有的經驗成功地分完披薩、礦泉水,并用已經認識的整數表示出均分的結果,而后,“當披薩只有1塊,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到多少塊呢?”此問題一出便引起學生矛盾沖突,學生在沖突中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當用整數不能表示出結果時,就自然而然地引出分數,這一學習過程自然又流暢。
二、重視問題解決畫圖策略探究,搭好問題解決教學的“堅實腳手架”
數學是一門極其抽象的學科,而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尚處于發展階段。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教學問題解決的策略,化難為易、深入淺出,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思維意識有效銜接。如何有效銜接呢?畫圖就是一種有效的解題策略。
例如:小明用一根20厘米長的鐵絲圍成一個長方形,如果長方形的寬是3厘米,那么長是幾厘米?這道題在獨立完成后,正確率只有31%。與孩子進行交流后得知,較少孩子懂得畫圖分析題意和問題,部分孩子直接使用公式進行計算。但畫圖后,準確率就大大提高了。因此,可以通過這樣的對比練習,讓學生體會畫圖解決問題的便捷、直觀,開始形成畫圖意識。
在小學階段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一些基本數學思想方法,是提高學生數學能力和思維品質的重要手段,是數學教育實現從傳授知識向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轉變的重要途徑。[2]
三、構建思路,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
數學育人的核心任務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使學生學會有邏輯、創造性地思考,這是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決定的。波利亞也把“有益的思考方式,應有的思維習慣”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關鍵因素。數學解題,不是讓學生得到答案,而是在經過理解題意、有序思考、選擇方法、表述過程之后對思維深層次地深刻挖掘。
例如,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滿。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在這個問題中,乍一看,小杯和大杯之間的容量關系是確定的,而小杯的數量和大杯的數量也是已知的,那么如何再利用“720 毫升正好倒滿”這個數據求出未知的結果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推理,有的學生從倍數的關系入手,大杯正好是小杯容量的3倍,由此可以得出 720毫升果汁相當于倒入了6+3=9個小杯中,繼而求得小杯的容量,推導出大杯的容量。還有的學生從分數的關系入手,720 毫升果汁相當于倒入了6×[13]+1=3個大杯之中,從而求得大杯的容量,繼而推理出小杯的容量。
四、重視解題過程反思評價,提升策略意識
教學反思和評價是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一)引導學生反思問題解決的過程(在這個解題過程中他們做了什么?是如何思考的?是怎樣選用已知信息進行綜合推理思考?還是從問題入手進行分析推理思考?)(二)引導學生反思答案是否合理。(三)引導學生重視向其他學生請教,參考其他人的解題方法。(四)引導學生反思在解題過程中運用了哪些具體的解題策略。(五)引導學生反思,將問題進行歸類和整理。
例如,六年級“圓的面積”這一課的“全課小結”環節,教師可以逐一提出問題:“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圓的面積,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是什么?”“圓面積計算公式與周長計算公式有什么不同?”……對于每個問題,教師應在學生充分思考、表達之后加以概括、提升,以板書關鍵詞的形式清晰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對一節課的收獲有感悟,看得見、帶得走、用得上。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要依托新課程標準、核心素養的要求,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出發,創新優化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王一平.新課標下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教學淺談[A].讀寫算.1002-7661(2022)26-0121-03.
[2]陳智芬.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探析[A].福建教育學院學報.1673-9884(2022)08-00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