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蕾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倡導要“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通過自主活動,來收獲各方面的學習經驗。而區域活動是以幼兒活動材料與活動類型為依據,并將劃分出相應的活動區域,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區域,通過與材料、環境、同伴等建立互動來進行學習與實踐。區域活動的創設初衷是為了順應幼兒的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不斷完善幼兒的各方面能力。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可以自主選擇、自由合作、自由操作,有效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進其身心更加健康和全面的發展。
一、充分運用好當地的資源與廢舊類材料
為了更好地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從小培養幼兒的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教育要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當地幼兒園就要發揮出當地的教育資源優勢來。《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也是物質、社會、心理條件等綜合資源的體現,這更是兒童發展的必備資源。分析兒童群體的發展特點,不難發現幼兒們發展與自身感知操作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若想要幼兒得到更好的發展,一是要為他們創設相應的環境,二是要引導好幼兒的活動。幼兒園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發掘出當地教育的特色來,以優質的教育資源來提升幼兒教育的質量與素質。
比如蘇州地區的幼兒園,可以在幼兒教育中滲透進昆劇、蘇劇、蘇繡等文化元素,可以在益智活動區域中投放戲曲臉譜、蘇繡成品材料等,讓幼兒一起參與研究面譜、蘇繡,鼓勵他們與同伴、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加強他們語言方面的表達能力;而在計算區域活動中,可以利用面譜上的圖案,讓他們計算出相同的圖案數量,或者找出對稱圖案來;而利用蘇繡,讓幼兒辨識出上面的圖案原型,如有些蘇繡上繡制的蘇州市花——木樨花,也就是桂花,讓幼兒討論桂花的外形特點、象征的寓意等,從而讓孩子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
二、充分考慮到幼兒自己的興趣與需求
材料投放的豐富程度將直接影響到幼兒區域活動中的質量。但是所謂的豐富材料,并不是指材料越多就越好,多則容易泛濫,泛濫往往意味著沒有教育重點;再者,因為幼兒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很多幼兒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分心、注意力分散等問題,他們一會兒看看這個、一會兒摸摸那個,剛剛拿起一物,又被另一物吸引了視線。長此以往,將無法提升區域活動的質量,這與投放材料的教育初衷顯然相違背的。因此,在投放材料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投放的目的,要做到有的放矢,注重投放材料的針對性、目的性以及科學性,依據幼兒的興趣與需求,對材料進行定期的更換與補充。
對此,教師需要根據活動區域的教育功能與分解不同的材料層次,來投放材料,以此來促進幼兒的發展。例如,針對年齡大的孩子,可以在科學區域投放上魔方、萬花筒、彩條、手電筒等材料,讓幼兒探索、嘗試、發現材料的區別,激發幼兒對生活中自然科學的興趣;而針對年齡相對小一點的孩子,則可以投放上紙盒、蠟筆、毛線、彩泥等材料,并布置上富有藝術色彩的美術作品,讓孩子研究、探索藝術成品,培養他們的藝術素養,在繪畫、捏泥的同時,激發了孩子的想象能力與創作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而更小的孩子,則可以為他們投放上洋娃娃、模具等,讓孩子組隊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如扮演洋娃娃的媽媽、醫生、老師等,加強孩子之間的互動,讓孩子們玩得盡情、玩得投入,提升幼兒的協同合作能力,鍛煉他們得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三、注重材料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絕大多數的幼兒園都習慣于在不同的區域中投放上不同的材料,這一點也是幼兒教育中的共識,但是在實踐操作中,同一活動內容中如果投放了不同的材料,可能將影響到幼兒的興趣,其活動效果的優劣性也有差異。比如在科學區域活動中,要讓幼兒認識到地球,不僅僅直接在區域墻上張貼上世界地圖,并且在區域中放上地球儀,并為幼兒提供地球拼圖或者涂色本,讓幼兒通過這些活動來了解我們生活的地球;又如,在組織認識自然科學現象的活動中,可以張貼某種植物不同階段的生長特點,為幼兒準備上植物模型,讓他們多觀察植物的圖片、模型,然后用五彩的橡皮泥捏制出花朵來,在捏制的過程中教師最好不要過多的干涉幼兒的創作,鼓勵他們發揮想象,捏制自己心目中的植物。
在幼兒與多種類型材料互動的過程中,他們將充分運用自身的感官,通過看、做、試、比較與想象等來提升幼兒的思維能力,他們理解事物的形式將變得更具多樣化,促進幼兒在活動中不斷發現新興事物,提高他們的全面認知能力,有所進步。值得注意的是,投放豐富多樣化的材料,一定要注意投放的合理性。
總而言之,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改善與發展,針對幼兒的培養要注重提升其核心素養,為他們的全方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幼兒創造寬松的區域活動氛圍。區域活動中蘊含著無限的智慧,教師要借助區域活動中的材料投放,引導幼兒多思考、多探索、多想象,刺激幼兒腦部發育,使其發現生活中的樂趣,進而快樂參與,積極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