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富祥
摘要:在初中語文課本中,古詩文占很大的份額。這就需要教師積極發掘古詩文中對學生身心發展積極的因素,探索與新課標相一致的古詩文教學方式,從而增強德育教育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滲透。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詩文? 德育? 愛國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健全的審美、健全的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古詩文中蘊含著前人的智慧,是傳統文化的結晶。所以,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
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博愛意識
《三字經》有云:“人之初,性本善。”人本身是善良的,也是有愛心的,只需要在環境的作用下才能實現。所以,在古詩文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祖國的名山秀水,可以讓學生感覺到現實生活的美好,對祖國的愛也就油然而生。葉紹翁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讓學生們感受到了杏花的迷人,以及展示了春天的來臨。柳宗元筆下的“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讓學生看到了如此美景——陽光明媚,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下垂,隨風飄動,小石潭令人心馳神往,加深了學生們對大自然的熱愛。《敕勒歌》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讓學生們仿佛看到了一片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也看到了游牧民族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蘇軾《記承天詩夜游》中賞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閑,讓學生們感受到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在未來的日子里,讓學生們將這份愛升華,從而提高他們的博愛意識。
二、營造德育氛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在古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非常重要。教師可以將社會的責任感、調節群體的使命感轉化為學生內在的自覺需求,以尋求自身與群體的和諧,從而形成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讓學生通過學習,積累知識,激發他們的責任感。七年級課本上《示兒》一詩,讓我們看到陸游即使到了彌留之際,也沒有忘記對后人的囑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是一種濃濃的愛國精神。九年級上冊《岳陽樓記》的范仲淹在這篇文章中展現出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氣度,同時他也萌發出了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得,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無法動搖他“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責任意識,所以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學習與祖國的未來、國家的繁榮和強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而幫助學生核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出高尚的品格,使他們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更加充滿自信和動力。[1]
三、感悟古詩文,培養積極向上意志力
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有一群有擔當的人才。所以,在古詩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誦讀、理解、感悟、認知中培養積極向上的意志力,讓學生積極向上、樂觀豁達、微笑著面對生活。例如,在教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時,就可以讓學生在“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中學習和領悟,可以極大地增強學生們面對與戰勝困難的勇氣和自信心,讓學生們明白做事的決心。在劉禹錫的《陋室銘》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句話展現出了作者的意志堅韌、強大的特點,同時也鼓勵學生敢于面對自己所面臨的困境,而不能只沉溺于李煜《虞美人》中所說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面對現實中的困難,教師要教導學生奮發向上,戰勝困難,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
四、借助古詩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教育中培養學生完整、健全的個性是必要的。愛國是永恒的主題,也是古代詩文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教師在教學古代詩詞時需要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激發他們的雄心壯志。例如,七年級課本中提到了陳毅,陳毅在《梅嶺三章》中寫道:“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這幾句那么擲地有聲,那種對祖國的熱愛,對革命成功的信念,可以深深地打動學生們,教師可以讓他們帶著感情朗讀出來,讓他們感受到革命者的英雄氣概,感受到陳毅同志對人民的忠誠,感受到他為革命而犧牲的偉大精神。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寫道,“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感。用教材中的楷模來激勵學生,使他們的崇高感情與深邃思想相結合,激發他們的愛國國主義情緒,增強愛國主義意識。[2]
古詩文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把古詩文教學與德育教育有機的融合到一起,既能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古詩文,而且能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所以,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德育教育目標,切實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鄭國識.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13):88-89.
[2]石洪巖.淺談德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有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