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東
摘要:截至2022年底,我國的森林面積為2.20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2.96%,位居世界第五位,其中,人工林面積達到0.69億公頃,蓄積24.83億m3,森林蓄積量居世界首位。但在林業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林業資源的過度開發、保護意識薄弱、林木種植結構不合理等。對此,本文首先闡述生態環境建設背景下林業發展現狀,然后提出一些有效的應對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發展現狀;應對策略
DOI:10.12433/zgkjtz.20233404
森林具有防風固沙、涵養水源、凈化空氣、降噪防塵等功效,在生態環境建設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一旦森林遭到破壞,自然生態環境也將面臨著嚴峻考驗。基于此,各地林業部門應結合當地的森林現狀,制定一套科學系統的林業發展規劃,并通過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創新林業管理機制,完善林業資源保護措施,促進林業穩步發展,進而凸顯生態環境建設成效。
一、林業資源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一)凈化空氣
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發展速度的逐年加快,工礦企業數量與日俱增,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有毒、有害氣體量也不斷增加。例如,二氧化碳能加劇地球的溫室效應,二氧化硫與二氧化氮會形成酸雨,進而危害人體與農作物。而森林對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氣體具有極強的吸附能力,以二氧化硫為例,森林資源對二氧化硫的吸收率最高可達到5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林業資源在凈化空氣、降低環境污染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二)防風固沙
與草本植物相比,樹木根系發達,深入土層龐大的樹木根系可以牢牢鎖住土壤,如果樹木集中在一個區域,會出現“連片效應”,使該區域的土壤層形成一個牢固的整體。即使遭遇大風天氣,成片的樹木也能構建一道堅固的防護墻,以此阻擋風沙的侵蝕。尤其對于荒漠化較嚴重的北方地區,林業資源能大幅降低揚塵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率,有效控制土地沙漠化的發展速度。
(三)調節氣候
樹木具有蒸騰作用,能將體內的水分釋放到空氣中,還能在陽光照射下產生光合作用,釋放大量的氧氣。而在釋放水分過程中,樹木吸收大量熱量,迅速降低周邊的溫度。在樹木的蒸騰作用下,大量的水蒸汽遇到冷空氣之后會形成降雨,進而改善當地的氣候條件。因此,國內多數林區的農業生產活動異常頻繁,究其原因是林區降水量充足,能滿足農作物生長對水資源的需求。此外,森林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降低噪聲的作用,如圖1所示。
二、生態環境建設背景下林業發展現狀
(一)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
目前,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樹木的肆意砍伐。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的天然林面積減少約40萬公頃,而被砍伐的樹木,大多被用來加工生產木制家具、木制工藝品、一次性筷子等產品。雖然國家出臺了《森林法實施細則》,規定了樹木的采伐年限,但在國內個別地區肆意砍伐樹木的行為仍屢禁不止。
第二,大面積開墾林地。作為人口大國,糧食問題始終倍受關注,在這一背景下,個別地區開始大面積開墾林地,導致林地土壤受到嚴重破壞,森林植被的再生與恢復能力也受到嚴重影響。
第三,薪材的大量采集。初步統計數據表明,目前,全世界范圍內,每年約有1億m3林木被用作燃料,尤其在人口急劇增長的背景下,一些農村地區對薪材的需求量逐年上漲,嚴重破壞了林業資源。
第四,人為放牧。當前,國內的一些林地儼然成為天然的放牧場地,每到放牧時節,大量的牧民直接瞄準天然林地,導致大片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從而影響林木資源的恢復能力。由此可見,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是導致森林覆蓋面積下降的直接原因,要想保護森林資源與自然生態環境,需要節制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才能提高森林覆蓋率,使林木資源的蓄積總量增加。
(二)林業資源保護意識薄弱
保護林業資源不僅僅是各地區林業部門的主要職責,也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及配合,才能凸顯林業資源的保護成效。就當前社會大眾的保護意識來看,大多數人保護意識薄弱,甚至毀壞林木。例如,近年來國內發生的幾次森林大火,大多數都是人為造成的。一些火災是有人違反了燒荒禁令,在林地周邊大面積燒荒而引發森林大火,還有一些火災事故由于人們進入山區林地祭祖燒紙所致。由此可見,不少人對林業資源的保護意識仍停留在口頭上,而在行動上違背了資源保護法令。另外,對林業資源的管理者而言,保護林業資源是管理者的責任,但在實際工作當中,有些管理人員缺乏保護意識或保護措施與手段落后,導致林業資源的保護效果差強人意,森林資源受損。
(三)林木種植結構不合理
森林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地區的林業部門也進一步加快了生態林的種植速度,但種植生態林屬于國家公益項目,參與這一項目并不會產生經濟回報。于是一些林農將目光直接轉向了用材林與經濟林的種植,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另外,國內一些地區的林業部門為了節省造林成本,往往種植一些速生林木,這種單一樹種的種植結構不僅會提高病蟲害的發生概率,還會讓樹木本身的生態防護功能喪失。例如,某地區在造林過程中,栽種了大量的速生楊,栽種面積占林木總面積的80%以上,主要原因是楊樹的引種成本低,每株楊樹的成本為3~4元,同時,楊樹是所有樹種中生長速度最快的樹種,年胸徑生長量能達到2cm以上。這種單一的林木種植模式,會提高病蟲害的發生概率,該地區栽種楊樹不到兩年的時間,暴發了楊扇舟蛾蟲害,降低了部分樹木的成活率。另外,林木資源具有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的生態作用,但因為各地區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不同,所以栽種的樹木也存在差異,如果忽略了自然環境因素,樹木的成活率也將大幅降低。
三、生態環境建設背景下林業發展的有效策略
(一)明確林業產權,加大監管力度
為了防止森林資源過度開發,各地區林業部門應優化現有的林業保護政策與林業產權機制,使廣大林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規可守。
首先,改革林地的使用權與林木的所有權,制定并出臺保護林農切身利益的管理機制,真正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進而調動廣大林農參與林業發展的積極性,使林業產業實現健康、快速、穩定發展。例如,《森林法》明確規定,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主要包括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與個人所有的林木這三種所有權形式,各地區林業部門應結合本地區現有的林木所有權形式,參照《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條文,進一步明確每個區域的林木屬于國家、集體或個人所有,才能為林業產業開發與后續的監管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與法律支持。
其次,為了防止亂砍濫伐現象,建立一道堅固的林業資源防護屏障,各地區的林業部門應強化行政監管職能,加強對林木的采伐管理,嚴格審查林木采伐許可證,避免出現證件造假現象。對于木材的流通環節,林業部門應創新現有的監督管理機制,使木材流通管理環節井然有序,特別要加大對木材加工企業的監管力度,一旦發現和查處木材的亂收亂購現象,發現一起、打擊一起,并聯合森林執法部門嚴肅處理相關企業與直接責任人。在林木砍木砍伐過程中,為防止過量、過度采伐,林木管理人員要及時對砍伐區域的樹木進行檢尺復核,并制止過量采伐的行為,將直接責任人送交公安機關立案審查。
(二)建立自然保護區,增強資源保護意識
基于對林業資源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的主導作用的考慮,各地區林業部門應結合本地區的林業發展現狀,建立以保護生態環境與林業資源為主的自然保護區,進而將林業資源與各種生物資源融入到一個生態圈之中,促進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為了增強人們愛林、護林的意識,第一,林業部門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勢,通過網絡平臺、短視頻平臺、微信、QQ等社交軟件,向人們宣傳林業資源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使人們都能主動參與到護林行動中。例如,國內某自然保護區以保護區的名義建立微信公眾號,凡是進入保護區的游客都可以掃描二維碼關注公眾號,自然保護區可以定期發布關于自然保護區的自然景觀、林業資源的保護措施、游客游覽景區的注意事項等。借助公眾號的語音與文字互動功能,游客可以隨時對游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自然保護區的管理人員進行實時互動,也可以針對林業資源的保護問題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從而建立一個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林業資源保護體系。
第二,打造一支專業素養高、執業經驗豐富的護林隊伍,除了加強培訓以外,還要經常開展護林演練。例如,某地方林業局每年都會開展護林防火演練,實操項目包括火險預警界別、林火監測、信息報告與處理、火災撲滅、撲火指揮等,鍛煉和培養護林人員應對突發事件時的臨場應變能力,同時也能更好地保護林業資源與自然生態環境。
(三)調整種植結構,優選種植技術
針對樹種單一的問題,各地區的林業部門應及時轉換思路,適時調整林木的種植結構,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蟲害發生率,促進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在選擇樹種時,林業部門的技術人員應結合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與地質條件,選擇適應能力強、抗逆性強、成活率高、經濟性好的樹種,并通過多樹種搭配的方法,促進林木健康茁壯成長。以適合于北方地區種植的樹種為例,如表1所示。
在優化和調整樹種結構的同時,林業人員應靈活運用造林技術,例如,嫁接、扦插、換頭等。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樹木的生長習性,向林農詳細講解每一種造林技術的具體操作方法與利弊,提高林木成活率,充分體現林業資源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實際應用價值。
四、結語
通過對生態環境建設背景下林業發展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各地區林業產業均朝著可持續性發展方向過渡,林業資源在推動生態環境建設進程方面表現出的主導優勢愈加明顯,因此,各地區林業部門在做好林業資源保護工作的同時,應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林業發展規劃,為自然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參考文獻:
[1]褚萬和,李建鈞,楊福多.生態環境建設背景下林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農業災害研究,2022,12(12):115-117.
[2]王玉娟.生態環境保護背景下林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解決策[J].河南農業,2022(29):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