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振乾
2022年秋季學期,全國已全面實施新課程新教材,進入高考綜合改革的29個省份均實現了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同步”。本輪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力度之大,涉及方面之廣體現了國家意志和育人方式的重大變革。在此背景之下深入學習和研討高中語文教學方式變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進一步優化了課程結構,增強了課程選擇性,促進了教考有效銜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的研制遵循課程方案的總體要求,明確學科的育人價值,確定學科核心素養和目標,明確內容和學業質量要求,指導和規范教材編寫、教學與評價。教材編寫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遵循思想性、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和關聯性的基本原則精選課程內容,創新呈現方式,充分反映課程性質和理念。
通過對課程方案的解讀,我們理清了新課程、新課標和新教材的邏輯關系,結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筆者認為,高中語文教學變革的前提首先應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變革。以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為例,教育理念的更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從關注知識能力為目標轉為以發展核心素養為目標。核心素養關注的是人的發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豐富內涵和育人價值被深刻揭示出來。從教育的角度看,這是從“為了知識的教育”走向“通過知識的教育”,用此觀點看待新教材的使用就變為從“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二是從以老師講授為主轉為以學生學習為主。倡導學習方式變革一直伴隨在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過程之中,但是,我們所期待的這種課堂形態還沒有普遍地建立起來,根本問題在于還沒有有效地調整好教與學的關系。新高考綜合改革政策的落地真正發揮了“立德樹人、服務選材、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在政策和意志上為教與學的轉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三是從學科知識“孤島”轉向學科知識“網絡”。以往的教學把學科知識分割成為知識點,獨立學習和呈現,使學生難窺全貌。學科知識網絡化旨在強化學科知識的聯系性和整體性,引導和支持學生建立學科知識體系,開展綜合性和研究性學習,群文教學和整本書閱讀成為課改新常態。四是從“坐而論道”轉向“學科實踐”。傳統教學僅僅局限于聽、看、思、記、背、練等“靜態式”的學習方式。而“學科實踐”在教學內容上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教學方式上堅持知行合一,在教學目標上強調學以致用。“學科實踐”的實質是要實現學生知識學習方式和路徑的翻轉,讓學生真正在學科真實的問題情境之中實踐、探索和思考,由知識的搬運者轉向問題的解決者。
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再看高中語文統編教材的編寫意圖就不難理解。此次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領之下力求落實立德樹人與素養育人雙重任務,形成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為線索雙線組元的框架特征。 一方面,教材圍繞“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責任擔當”三大精神主題,汲取國家民族思想精粹與學生個性品質涵養,在考量課程教學的層面上衍生出符合選文內容和文本特質的多種人文主題;另一方面,教材在工具維度以學習任務群為另一條單元線索串聯學習內容,高度聚焦語言實踐真實情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
十年來,高考改革體現了三個轉變,一是由考試評價工具到全面育人載體的轉變,二是由“解題”到“解決問題”的轉變,三是由“以綱定考”到“考教銜接”的轉變。高考不斷強化考試的育人功能,緊扣時代脈搏,培養時代新人。彰顯五育并舉,引導全面發展。高考命題探索“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綜合考查模式,不斷增強試題的應用性、探究性、開放性,把考查的重點放在學生的思維品質和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注重學用結合,創設真實情境,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建構知識、培養能力、提升素養。
我們發現,新高考落實新課標、指導高中教學的核心功能越來越被強化。語文課程標準在“命題和閱卷原則”中明確提出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主要載體,以綜合考查作為命題導向,避免以單純的知識點和能力點設計考題。倡導綜合性測試形式,可圍繞情境選擇相關材料,設置一組有內在聯系的,指向核心素養的問題或任務。無情境不命題,綜合性測試,因文設題成為新高考命題的重要特征。2022年高考語文命題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在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等方面繼續探索,使用新題型,擴大試題的開放性與靈活度,引導學生認識到低效的學習方式只會帶來的無效的壓力和負擔。全國卷和新課標卷命題思路已呈現融合狀態,具體表現如下。一是材料文體和組合形式更加多樣,試題考點更加靈活,試題設問更加開放,打破新舊高考的界限,繼續呈現出“四卷一體化”的顯著命題趨向。二是注重群文閱讀與整本書閱讀,全方位落實《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如全國乙卷文言文閱讀《說苑·貴德》在首段提出中心論點后,然后用四個論據加以論述,可以說,這四個論據構成的恰恰是一個小群文;全國甲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為雙文本材料;全國乙卷詩歌鑒賞第15題仍是小群文閱讀。三是立足《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注重對考生思維過程的考查;選材自由寬泛,注重考查考生的必備知識;注重設置開放性試題與跨學科類試題;立足教材,多角度關聯教材,注重高考對課堂教學的引領。
總的來講,在“三新”綜合改革背景下,我們要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守住教學的主陣地,守住根本,同時,要放眼未來,解放思想,勇于創新,積極應對國家選才育人的新變化,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在探索中謀求發展,真正以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導意見為契機,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落實新課標,用好新教材,迎接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