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吸納作為政治體系中一個重要的過程,是政治體系基于對系統外環境的變化所進行的輸出,對于政治體系的維持是有重要影響的。政治吸納作為政治體系中對于特定群體的一種政治錄用,對于政治體系中不斷變化的政治現實而言有著重要影響。從政治體系的角度分析政治吸納,對于認識政治發展過程中的政治結構的變化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政治吸納;政治系統;政治過程
一、政治吸納的概念厘定
從政治系統的角度理解政治吸納,重點在于厘清政治吸納的概念及其內涵,西方學者戴維·伊斯頓的政治系統理論對于理解一般意義上的政治吸納具有較強啟示作用。
從政治系統論的角度分析政治吸納,伊斯頓在其著作中表述到,西方歷史中隨著工業化的進程,政治系統所出現的轉變。政治系統通過使新的團體進入政治系統,而使政治系統得到維持[1]。總體來看,伊斯頓在政治系統理論中表達了政治系統過程中吸納對于政治系統維持的重要性,對政治吸納的概念有前驅性的貢獻。
我國學者對政治吸納的認識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建設和新階層出現逐步加深的,如景躍進認為“吸納”針對的是市場經濟引發的社會結構裂變的挑戰,中國共產黨在組織技術方面作出的制度性回應。對于在市場經濟中形成的新生社會階層,中國共產黨采取了“吸納”策略,有利于維護既有統治秩序和擴大執政基礎[2]。弓聯兵認為吸納側重于政治體系對社會籠絡,使社會精英自下而上的主動投入到已有政治體系中[3]。郎友興認為,所謂政治吸納通常指的是,政治體系對社會變遷過程中新興利益群體的權利訴求和參與行動的納入與整合過程[4]。
本文將政治吸納定義為是在政治系統對于環境變化所作出的一種反應,包括使社會精英進入政治系統內部并擔任一定角色,將其要求納入政治系統的渠道建設,還包括通過政治系統使來自某一群體的要求進入政治系統的過程。政治當局為適應環境變化的要求,對于環境即社會中的關鍵性客體進行吸納,使其進入政治系統為其服務,以便更利于政治系統的維持。
二、政治系統視角下政治吸納的內涵
政治吸納作為一個政治過程,既有政治當局對社會所施加的影響,還反映出社會對國家政權施加的影響所作出的變化,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由此,依次從吸納主體、吸納客體、吸納條件、吸納導向和吸納的目標導向五個方面對政治吸納這一過程展開分析。
(一)吸納主體之于政治吸納
在政治系統理論中,政治吸納的主體是政治當局。政治當局具有使所處的環境中的要求轉化為約束性輸出的能力。政治當局基于更好地使系統維持和運行有選擇性的將新興群體納入進入政治系統。政治當局需要識別進入政治系統的代表是否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與影響。一方面通過選擇進入系統的關鍵代表使這一群體能夠緊密地圍繞在政治系統的周圍,遵從政治系統的意志與輸出;另一方面如何使這些進入政治系統的關鍵代表在所屬范圍內發揮建設性作用。
(二)吸納客體之于政治吸納
政治吸納的客體是指隨著社會環境變化,愿意遵守政治當局所建立的典則和規范群體,并從政治系統外得以進入政治系統內的群體。政治吸納的客體在聯結某一特定群體與政治系統之間發揮重要的作用,他們可以使分化后的群體的意見和建議集中而有序地進入政治系統。在政治系統輸出公共產品時,吸納客體可以使政治系統的反饋變得更加積極有效,從而使得政治系統內部形成良性互動。
對于被吸納者而言,在政治系統內部,更容易實現利益表達,可以將訴求在系統內向上傳遞。如何更好使被吸納者成為政治系統和特定群體之間的紐帶和橋梁,一方面,需要培養被吸納者對于政治系統所要求的責任意識;另一方面,則需要發揮政治系統的監督機制。
(三)吸納條件之于政治吸納
吸納條件包括政治主體對于環境的變化的識別、政治客體對于政治系統的遵從、其他社會群體對于政治吸納這一過程的認可。
1.政治主體對于環境變化的識別。為達到信息的有效輸入,需要對政治系統所處環境的變化進行辨識。政治當局通過提供途徑與機制使政治吸納這一過程運行。通過政治吸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代表集中反映,既能對大量信息進行初步地梳理,又可以使政治參與與政治表達有序進行。
2.政治吸納的客體對于政治系統的遵從。政治吸納的客體是來自于社會環境中,與政治過程相對而言缺乏緊密聯系。政治吸納的客體需要進入政治系統并遵從政治系統內的典則和規范。能夠具有一定社會價值并愿意遵從政治系統的典則和規范是政治吸納過程中的重要條件之一。
3.其他社會群體對政治吸納這一過程和其運行結果的認可程度。社會公眾對于政治吸納的認可是政治吸納過程中不能忽視的重要條件。假若社會公眾對政治吸納運行的過程或結果表示不認可,一方面會使政治當局的形象受挫,降低其公共權威性;另一方面,社會公眾則會對政治系統產生質疑,對于政治系統的信任降低,可能會使社會公眾與政治當局之間產生一定的距離。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盡可能多地得到社會公眾的支持對于政治系統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四)吸納環境之于政治吸納
政治吸納作為一個政治過程,是為了使政治系統維持。政治當局面對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所做出對政治系統的調適。吸納環境既包括社會環境,也包括政治系統內部的整體環境。對于社會環境而言,政治系統所處的社會環境發生的變化對于政治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新興利益群體的出現。此為政治系統外部的環境變化。而政治系統內環境的變化,表現為政治系統需要對環境做出調適。在不同的情形下政治系統為適應外部環境變化會選擇不同調適方式,比如使更具代表性的群體進入政治系統。
(五)政治吸納的目標導向
在政治系統理論中,最終的目標是維持政治系統的運行。政治吸納作為一個過程,在過程中的目標可以表現為政治當局因應環境變化而做出的調整。具體可以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對于政治參與的促進,在多個面向中對于不同群體利益政治系統所做出的反饋可以使政治系統的輸出更加有效。其次,通過使不同群體的代表進入政治系統,更為集中地表達。伊斯頓在論述政治系統時曾說明每個政治系統都必須想辦法控制要求的數量[5]。吸納客體由于其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某一群體的利益進行了整合和匯總,對于要求的數量進行了控制;由于吸納客體受到政治系統的引領,對于要求的內容、在政治系統與社會群體的協商中起到了某種意義上的中介和緩沖作用,維護了政治系統的社會環境和諧和政治運行中的穩定。最后,政治系統中通過使吸納客體可以使社會中的不同利益群體更加圍繞在政治系統周圍,使政治系統的作用在各個層面有效地顯現,進而使政治系統更好地持續。
三、輸入與輸出——政治吸納功能解讀
政治系統通過政治吸納這一過程實現各個方面的效用,主要可以概括為協商功能即“輸入要求與支持”、組織功能即“更新權力力量”、社會功能即“疏導精英群體”以及政治功能“輸出一致意見和統一行動”。
(一)“輸入要求與支持”-政治吸納的協商功能
政治吸納的客體不僅包括各類新興利益群體,還包括政治系統之外的各類要求。通過政治吸納,使政治系統增加了新的渠道與途徑,對于民眾的意見和要求做出更清楚地辨別,且可以在政治系統與社會環境中起到中介和緩沖作用,可以促進政治系統對社會團體的引領,并在進一步根據現實進行調整以順應人民的要求,符合人民的利益,使得社會價值得到更加權威地分配,從而最終保證政治系統可以有序穩定地維持。
(二)“更新權力力量”-政治吸納的組織功能
政治系統通過政治吸納完成對新的群體的政治吸納,對系統進行調整。政治吸納對于政治系統而言可以使權力力量得到更新。通過更新權力力量,使政治力量能夠引領社會力量發揮效用。對于政治系統而言,通過吸納有關的具有社會認同度且愿意遵從政治系統的典則和規范進入政治系統,使得權力力量得到更新。從政治系統外逐步進入政治系統,在政治系統內部再逐級向上傳遞來自社會環境中的要求,由此系統內部的權利結構與權力力量的變化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漸顯現。
(三)“疏導社會代表性人群”-政治吸納的社會功能
對于政治系統當局而言,通過政治吸納將社會群體納入政治系統,使得要求輸入變得更加明確、清晰且有序,可以有效地感知系統地要求變化并進一步控制輸入。此外,系統通過政治吸納增加了新的社會群體,增強其政治代表性,并進一步強化其在社會環境中的權威性。對于政治系統而言,進一步增加散布性支持,并獲得來自新的群體的特定支持。
社會代表性人群被吸納入政治系統后,使得來自各個利益群體的輸入更加有效,對于引導廣大民眾具有重要作用。根據林南關于社會資本的研究,資源是附著在位置上的[6]。在這種情形下,民眾更易于被吸納入政治系統的社會代表性人群反饋要求,從而可以有效化解社會環境所施加于政治系統的壓力,使得政治系統更加高效地分配社會價值。
(四)“輸出一致意見和統一行動”-政治吸納的政治功能
政治吸納保證了通過體系內的通道和秩序進行政治參與和政治交流,使得政治參與更加秩序化。政治系統通過政治吸納對特定的群體而言增加了要求輸入渠道,增強政治系統的代表性。通過被吸納者作為橋梁和紐帶,增加了輸入和輸出的緩沖位置,賦予了政治當局面對不同的情形進行應對的空間,對于系統的維持而言是重要的。政治體系和政治結構還可以借助這一過程更好地對特定群體進行利益整合。
政治系統通過政治吸納最終要輸出符合社會要求的公共產品。政治吸納通過協商達成共識,聯通了社會環境與政治系統、政治系統各個層級,從而使得政治系統可以在輸出端形成一致意見和統一行動,以實現政治系統的順利運轉、維持政治穩定,進而使整個社會實現良性互動。
四、結語
政治吸納是政治制度外圍對于社會群體利益表達和協商的重要途徑,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發展變化,社會群體利益日益多元化,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內,如何引領社會群體進行有序的政治參與和利益表達,有利于政治系統切實起到應有的作用。一方面,政治吸納是政治系統面對廣泛的意見和要求,通過對社會代表性人群的引導,更切實有效為維護政治系統的權威,且在政治制度框架內對各類群體要求進行整合和控制;另一方面,政治吸納使社會代表性人群進入政治系統,社會精英對現有社會環境中的不同意見和建議進行表達,也可以對政治系統的運行起到一定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美]戴維·伊斯頓.《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24-25.
[2]景躍進.轉型、吸納和滲透——挑戰環境下執政黨組織技術的嬗變及其問題[J].中國非營利評論.2011,7(1):30-54.
[3]弓聯兵.政治吸納與組織嵌入[D].上海:復旦大學,2012.
[4]景躍進,等.《理解中國政治——關鍵詞的方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14.
[5][美]戴維·伊斯頓.《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71.
[6][美]林南.《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2-34.
基金項目:2022年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項目名稱:“夯實黨在新疆的執政基礎研究”(項目編號:2022ZJFLY51)
作者簡介:張錦翔(1996.12-),女,漢族,甘肅武威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政治發展與邊疆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