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各行各業的骨干力量,培育他們的歷史自信,對進一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激發未來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思政課程作為鑄魂育人的主要陣地,有責任和義務在課程教學中加強歷史自信教育。其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與當代大學生歷史自信的培育聯系最為緊密。雖然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中華民族走向沉淪的歷史,但是我們并沒有在沉淪中滅亡,而是在沉淪中通過抗爭,走向了復興之路。通過學習這樣的一段歷史,更能夠讓當代大學生們深刻地感受到今天的成就來之不易,并從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抗爭史、奮斗史和創新發展史中汲取力量和智慧,進一步堅定歷史自信。
[關鍵詞]思政課程;歷史自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尤其是教育廣大青年,是我們黨百年來形成的光榮傳統,也是我們黨百年來帶領全體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積累的一條寶貴經驗?!盵1]堅定歷史自信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百年奮斗歷程中得出的重要結論,因此應當把歷史自信的培育與“五史”(在過去“四史”的基礎上增加中華民族發展史)教育和“四個自信”的培育有機融入到一起,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之中。
一、加強歷史教育,培育當代大學生歷史自信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三個務必”時指出,要“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2],這不僅是對全體共產黨員提出的要求,也是向全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發出的號召。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各行各業的骨干力量,培育他們的歷史自信,對進一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激發未來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于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
歷史虛無主義之所以能夠有生存的空間,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人民缺乏歷史知識和歷史自信。那些別有用心之人利用人們對歷史知識的一知半解,曲解甚至捏造歷史,丑化英雄人物、抹黑黨的歷史功績,或對嚴肅的歷史進行戲說,或打著學術研究的旗號對我們的黨史國史提出質疑和否定,通過標新立異博人眼球。我們的青少年正處于充滿好奇心,并有著些許叛逆的年紀,極易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和侵蝕。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未來建設者的骨干力量,他們的歷史觀直接決定了未來他們將走什么路,這事關中華民族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加強當代大學生“五史”教育,培育他們的歷史自信,是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滲透最有力的回擊。
(二)有利于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通過“五史”學習,當代大學生可以對我們的國情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對于我們今天存在的優勢和不足能有更加客觀清醒的認識。全體中華兒女在古代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在近代共同經歷了艱苦歲月的磨難,通過共同抗爭和攜手奮進建立新中國,走進新時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歷史證明了,只要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在黨的科學領導下,我們有能力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因此,我們當代的大學生有理由感到驕傲自豪,也有理由相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夠實現。
(三)有利于激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行動自覺
有研究認為,歷史自信“是對歷史的肯定、信任,同時歷史自信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激勵著人們,能動地作用于現實,轉化為現實的物質力量,繼續開創新的輝煌歷史”[3]。簡而言之,歷史自信產生的基礎是歷史認同,與之相伴而生的是歷史自覺。我們不斷加強歷史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當代大學生形成歷史認同,并在此基礎上產生歷史自信,但這并不是全部,還需要他們在學習中形成擔當歷史重任的自覺,這種自覺在思想上最終將伴隨他們走上未來的工作崗位,轉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行動上的自覺。
二、在“綱要”課程中培育歷史自信的有利條件
思政課程作為鑄魂育人的主要陣地,有責任和義務在課程教學中加強歷史教育,培育歷史自信。其中,“綱要”課程具備“寓教于史”的特點,與培育歷史自信緊密相關,因此,該課程在培育大學生歷史自信的過程中具備一些更為有利的條件。
(一)課程的教學目標高度契合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課程”[4],“綱要”課程是大學思政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讓當代大學生“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規律,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5],這與培育歷史自信,增強各族人民對黨、對國家、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認同的要求高度契合。
此外,依托“綱要”課程加強歷史自信的培育,進一步激發當代大學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行動自覺,這既是推動“三進入”的實際行動,也是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全面貫穿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知識體系的直接體現。
(二)課程的教學對象覆蓋廣泛
在高等院校的課程體系中,與加強歷史教育,培育歷史自信聯系最緊密的,就是以各類歷史為主要內容的課程。但是絕大多數以歷史為主要內容的課程,受眾都相對有限。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培育大學生歷史自信方面有一個非常重要優勢,就是教學對象的覆蓋面非常廣泛。根據《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綱要”課程是面向所有大學本科生開設的必修課,雖然該文件沒有將“綱要”課程作為大學專科生的必修課,但是專升本的學生需要完成“綱要”課程的學習,部分具備開課條件的院校,也將“綱要”課程納入到了專科生的選課列表中。因此,“綱要”課程至少在大學本科教育層面上實現了全員覆蓋,而且將許多??粕{入到了覆蓋范圍,這是許多課程都不具備的一個有利條件。
(三)課程的教學內容便于融入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根基,“民族成員集體歷史記憶和共享的文化符號是構建民族認同的依據和標志,共同的歷史記憶對民族認同形成乃至民族存續都至關重要[6]。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需要全體中華兒女戮力同心,在歷史認同的基礎上形成歷史自信和承擔民族復興重任的歷史自覺。
“綱要”課程是一門“寓教于史”的課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是該課程的基本任務。教學內容的歷史線索可以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覺醒、萬眾一心共御外辱,一直延伸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兒女團結奮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共同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以利用的素材和案例非常豐富,與培育歷史自信的任務緊密聯系,避免了“硬融入”和“表面化”的尷尬。
綜合以上有利條件,我們不僅要在“綱要”課程中發揮出培育歷史自信的作用,還要充分利用課程的這些有利條件,將這個作用發揮得更好。
三、在“綱要”課程中培育歷史自信需要把握的要點
(一)培育歷史自信是開展“五史”教育的落腳點
“綱要”課程的教學內容與“五史”相互交織,是在面向全體大學生開展“五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雖然從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來看,“綱要”課程與黨史、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緊密相扣,可以比較完整地呈現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民主革命勝利,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程。但是“綱要”課程除了可以比較系統地開展黨史、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教育,還可以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同近現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史結合起來,開展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把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歷史沉浮同五千年文明史結合起來,開展中華民族史教育。這些歷史不論是輝煌燦爛的還是沉重黑暗的,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中華兒女同甘苦共患難,歷經百年奮斗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值得大家共同珍視。這有利于增強當代大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在歷史的縱向和橫向比較中,進一步堅定歷史自信。
我們通過學習“五史”,不僅是為了形成歷史認同,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更要形成歷史自信,堅定理想信念,堅定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一定能夠實現的信心。
(二)培育歷史自信是堅定“四個自信”的支撐點
“四個自信”源自我們對是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多年歷史、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歷史、社會主義五百多年發展史和中華民族五千年發展歷史的認同和肯定,擁有堅定的歷史自信是形成“四個自信”的重要支撐。
通過“綱要”課程,我們要講清楚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和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深刻總結歷史經驗,促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飛躍,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我們有理由對我們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充滿自信,這種自信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八膫€自信”與歷史自信相互滲透、相互融入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三)培育歷史自信是增強歷史主動的著力點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開篇的第一個章節就是“掌握歷史主動,在新時代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7],體現了新時代把握歷史主動的重要意義。這也要求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未來的接班人,“要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在機遇面前主動出擊”[8]。
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講好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從沉淪走向復興的歷史,有利于激勵當代大學生勇擔時代重任,并激發他們的歷史主動精神。通過“綱要”課程,我們不僅要引導當代青年迎難而上,更要培育他們的歷史自信,以歷史自信推動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并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然取得勝利的信心,最大限度發揮其歷史主動精神的積極作用。
四、結語
我們的歷史自信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自信;是對科學理論的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是對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自信;是對當今國家實力和人民能力的自信。歷史自信是我們今天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氣,它支撐起了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勇氣和信心。過去我們能夠成功打碎一個舊世界,今天我們也能建設一個新世界,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人民勢必將成功開辟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不可逆轉。
參考文獻:
[1]秦宣.善用“大思政課”培育時代新人[N].人民日報,2021-08-02(12).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OL].[2022-10-16].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551583.
[3]劉芳,陳信鋮.新時代堅定歷史自信的重要意義和實踐路徑探析[J].山東干部函授大學學報,2022(9):4-9.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OL].[2018-04-1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5]《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編寫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9.
[6]呂超,張仁來.樹立中華民族歷史觀 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1(6):1-5.
[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
[8]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樹立踐行正確政績觀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留下無悔的奮斗足跡[N].人民日報,2022-03-02(01).
作者簡介:張金鵬(1985.5-),男,漢族,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教學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