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逸蕓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時期,而對于語文素養的形成,閱讀和寫作能力尤為重要,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則是閱讀的發展和提高。反過來講,寫作又可以激發學生產生模仿的意識,從而帶動、促進閱讀。所以說,閱讀與寫作兩者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讀與寫確實存在著有機結合的客觀依據。那么我們小學語文教學該如何落實讀寫結合呢?在此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抓住重點詞、句朗讀,培養遣詞造句的能力
語文教學要有語文味,在閱讀教學中,教學內容少而精,是課堂教學的基本準則。如果上課東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來什么都有了,結果卻什么也沒有教會。在一篇課文中選擇一個或幾個語段,在語段教學時抓住重點詞句培養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讓孩子在對比、模仿中掌握知識,習得語言。
《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描寫父親神情的詞句去體會父親的內心活動;抓住作者描寫時間的句子體會父親挖廢墟的艱辛和父親心中堅定的信念及濃濃的父愛;通過對描寫父親外貌的語句的感悟體會父親的堅強和偉大的愛。進而讓學生領悟到描寫人物可以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來體現這一寫作方法。課后再讓學生根據本課學到的描寫人物特點的方法,寫一寫人,練一次筆,自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再如《落花生》一課,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許地山從落花生與蘋果、石榴的特點對比中領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學習完這篇課文后,可以引導學生談談從身邊的事物中領悟到了什么,然后選擇一種熟悉的事物寫寫。這樣練習,可以讓學生把在閱讀中學到的相關知識用到實際的寫作之中去。西漢著名的辭賦學家揚雄曾云:“能讀千賦,則善為之矣!”唐代大詩人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葉圣陶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上述幾個例子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抓住重點詞、句,適時讀寫結合,重視語言文字訓練的案例,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積累了語言知識,注重讀寫結合,又讓學生學到了一些寫作的方法,鍛煉了寫作能力。
二、捕捉文本空白點,培養創意表達的能力
文章的空白之處其實就是一些言盡而意不盡之處,包括省略處、概括處、暗含處等。這些地方都是作者在創作作品時精心編排和設計的,他們往往就是留給課文的創造性因素,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想象思維,喚起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的欲望。因此,我們在教學時一定要用敏銳的眼光去捕捉這些空白點,品味作品的“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
如:我在教授《唯一的聽眾》這篇課文的時候,緊緊抓住老人“平靜的眼神”這一空白,設計了“透過老人平靜的眼神背后,你還看到了什么”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解讀眼神背后的含義,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也使課堂掀起了第一個小高潮。在探討過程中,看法各不相同,有學生看到了鼓勵,有學生看到了肯定,有學生看到了力量……學生的回答不但解讀了文本的深層含義,也使我懂得了其實每一個學生都希望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能有這樣一個默默支持、鼓勵自己的人,每一個學生都渴望成功和表揚。
又如《遲到》這一課,作者在父親給“我”送花夾襖那一處給讀者留下了空白,暗示“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我在教學時,就抓住了這一點,然后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如果我是小林海音,當時,看到父親來送花夾襖,我會說:________;如果我是父親,在看到女兒的那一刻,會說:________。對于這個情境創設,我并沒有直接讓學生展開說話練習,而是先讓學生欣賞了幾組父親呵護孩子的圖片,并配上一段溫馨的音樂。在學生看完這幾組圖片后,心中已經激起情感的波瀾,想象的思維已經被徹底打開,因此,在補充對話時學生的回答各有側重,感人至深,有的甚至在回答時流下了感動的淚水。這一情境的創設,不但解讀了文本的內涵,而且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閱讀能力。
三、結合拓展延伸點,培養語言創造力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抓住文中拓展延伸點,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的語言創造力。
如《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中,季羨林老先生在文末寫道:“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我就啟發孩子思考“花的夢,思鄉的夢”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夢,而后以《花的夢,思鄉的夢》為題目完成練筆。再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我組織學生反復品讀文本,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情感之弦也在不斷被撥動著,表達的欲望也在不斷被激發。在了解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時,我讓學生寫寫此時此刻最想做什么。有的說想去圓明園中游覽,有的說想把那些美景全拍下來,有的說想去親眼看看、親手摸摸那些奇珍……很顯然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學生心里油然而生,他們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以上是我粗淺的見識,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抓住重點詞、句,捕捉文本空白點,結合拓展延伸點進行讀寫結合,錘煉語言,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升,為學生未來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創造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