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花玉蓉
摘要:本文從促進作用、差異研究、與自尊的關系這三方面對自我同情的相關研究簡要梳理。
關鍵詞:自我同情? 作用? 差異研究 自尊
自我同情來源于佛教,是指接納自己經歷的痛苦,對自己的不足和失敗的非判斷性理解,包含三個成分:自我仁慈、共同人性和正念。
一、自我同情的促進作用
自我同情對心理健康有積極影響,并且能增強內部鍛煉動機,平衡自己和對方的需求,增加人際關系中的幸福感。
二、自我同情的差異
其一,男性的自我同情水平要高于女性。但是,自我同情水平在青春期早期不存在性別差異,這一差異到青春期晚期才會出現。其二,自我同情在人格特質上存在差異。高完美主義者很難自我同情。大五人格中僅有情緒穩定性和宜人性能預測自我同情(Di Fabio&Saklofske,2020)。
三、自我同情與自尊
自尊不能作為自我評價健康程度的唯一指標。首先,自尊部分亞型有不適應性。如,脆弱性自尊者更容易夸大失敗的影響,陷入負面情緒難以轉移,產生自我懷疑。其次,基本自尊水平到成年時已經穩定,但整體自尊的水平可以通過社會支持訓練、咨詢干預等方式提升。最后,高自尊水平和一些消極結果相關。如,高自尊者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差,會設定超出能力范圍的目標。另一些研究認為,自尊是自我同情發展的重要先決條件,培養自我同情和修復自尊有助于形成開放態度,維護心理健康(Dupasquier et al.,2020)。
參考文獻:
[1]Di Fabio,A,&Saklofske,D.H.(2020).The relationship of compassion and self-compassion with personality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69.
[2]Dupasquier,J.R.,Kelly,A.C.,Moscovitch,D.A.,&Vidovic,V.(2020).Cultivating Self-Compassion Promotes Disclosure of Experiences that Threaten Self-Esteem.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44,108-119.
作者簡介:鄧花玉蓉(1990— ),女,漢族,湖南省長沙市人,碩士研究生,教育學部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發展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