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鵬程
作業是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雙減”政策的有序實施下,科學合理地布置數學作業,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不僅可以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同時還可以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很大的幫助,這是每個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非常關注的問題,也是當前社會和學生發展的需要。科學合理地設置作業的內容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自主開展研究活動,通過親自實踐,發現數學的本質,構建以內容為驅動的網絡化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數學應用意識,進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生成。
一、因材施教,布置合作式數學作業
由于部分數學知識比較抽象、乏味,導致部分學生難以有效開啟自己的認知思維而進行高效學習。所以,教師應注意學生的主觀意識發展,積極開展實物教育,給他們提供一種生活化、趣味的知識平臺,使小學生在主體接觸、趣味認知中激活數學思維、點燃認知興趣,讓小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課堂活動中。例如,在完成“認識圖形”的教學后,其中有關于立體圖形的計算,在布置相關作業時教師可以做一些圖形的教具,讓學生以小組協助的形式,使用尺度測量圖形不同邊的長度,做好好記錄,教師從每個團隊中各選一名代表,并展示結果,根據各組答案,教師可以整合不同的計算方法,推導出比較簡單的計算方法。在小組合作中,不斷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在教學“千克、克、噸”時,學生在生活中,對哪些物體重、哪些物體輕有一定判斷,但涉及到具體單位時,由于認識不足,不能區分質量單位,只能通過直覺來判斷,所以從教師課堂上,先讓學生用工具稱分別去稱兩個物品的重量,認識數值,分清楚g和kg,再讓學生分別找到物體,稱1克、500克、1公斤,用手確認重量。下課后,教師進行稱重預測的游戲,把選定物體展示出來,讓兩組學生確認重量;然后用秤測量物體的重量。哪個小組預測的重量接近實際重量就會贏,如果誤差超過教師規定的值就會輸。可見,教師應注意學生主觀意識的發展,積極開展實物教育,給學生提供一種生活化、趣味的知識平臺,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拓展思維,激發學習興趣,使小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呈現課堂內容,引導學生利用課本內容對這些對象進行分析,從而為數學概念的學習奠定基礎,再通過一些實際生活現象,進行知識點的拓展與擴充,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二、提質增效,針對學生的需求布置思辨性作業
數學作業的內容要有辨析性和思想性。作業的辨別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對所學知識進行宏觀和微觀的分析,把握問題的實質。數學作業的思想性要求反映出數學問題的方法和方法,需要從數學作業的本質上去了解和把握問題的解決思路。在數學作業的內容上,體現了對知識的不同認識視角和對知識本質法則的重視,使學生能夠完成知識網絡的建構和數學教學的發展。“雙減”政策出臺之后,對于學生的作業內容有了新的要求,教師要更加注重作業的質量,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作業,要結合“雙減”政策的相關內容,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定出不同難度的作業。如在“量與計量”這一課中,布置的第一道題目是0.8噸等于多少千克,5米等于多少厘米;第二道題目是讓學生運用手中的尺子測量出課桌面的面積,并寫下自己測量的實際數據;最后一道題是嘗試測量出自己家的客廳面積、臥室面積。在設計的題目中,第二、三道題目都是和學生的生活相關聯的,且屬于遞進難度。所有學生都要完成第一、二道題目,第三道題目可幫助學生拓展思維。
綜上所述,在深化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創新數學作業設計,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要求教師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注重分析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分層設計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用的收獲,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