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濤
摘 要:新時期實施“健康中國2030”戰略,更加重視以體育運動作為維護人民健康的手段。培養青少年終身體育素養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培養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育對實施“健康中國2030”戰略和培養終身體育素養有重要作用,應引導家長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在教學設計中融入“終身體育”的思想,建立健全培養終身體育素養的條件保障,從而不斷加強、改進和完善學校體育工作,為社會建設和發展培養具備終身體育素養的人才。
關鍵詞:健康中國2030;青少年;終身體育素養
Promotion Strategy Research on Adolescents Lifelong Physical FitnessLiter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y China 2030”
Xue Tao
(Hohai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210098)
Abstract: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ealthy China 2030” strategy in the new era,there is increased emphasis on sports as a means to uphold the health of the populace.Cultivating the lifelong physical fitness literacy of adolescents is fundamental for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ealthy China.It also plays a vital role in nurturing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physical and health education.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hold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both executing the “Healthy China 2030” strategy and fostering lifelong physical fitness literacy.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guide parents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physical fitness”,integrate the philosophy of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into teaching designs,and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system to nurture lifelong physical fitness literacy.Through continuous strengthening,improvement,and refine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alents equipped with lifelong physical fitness literacy can be cultivated fo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Key words:Healthy China 2030;Adolescents;Lifelong Physical Fitness Literacy.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步伐非常快,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之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如身體健康素質下降,肥胖、近視、慢性病等發生率不斷上升,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問題令人擔憂。體育運動無疑是改善青少年身心健康問題的良藥,為此,在健康中國戰略和有關政策的倡導下,各級學校開始了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重視培養青少年體育運動習慣,著眼于提高其終身體育素養。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學校終身體育素養培養的實效較差,發展狀況并不樂觀。本研究基于學校體育培養青少年終身體育素養的現存問題,探討未來加強、改進和完善這一工作的策略。
一、“健康中國2030”戰略與青少年終身體育素養
(一)“健康中國2030”與終身體育素養相契合
我國于2016年發布實施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突出大健康的發展理念。由于人的行為方式和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越來越突出,想要改善人的身心健康狀況,僅依靠治療已發生的疾病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能從“健康中國2030”戰略思想中看到體育健身、健康教育等領域,與原本承擔主要功能的醫療領域一道為健康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發揮作用,這些領域各涉及人民健康的不同影響因素,能夠覆蓋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和整個生命周期。
教育部分別于2020年和2022年頒布最新版本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共同確立了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非常強調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1,2]與傳統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相比,這一核心素養更加指向學生未來的發展,注重發揮體育教育的前瞻性,為維護學生終身體育和健康奠定基礎。可見,新版課程標準中的健康行為核心素養,強調實現“一個人終身進行體育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這一目標,[3]即從小培養個體的終身體育素養。
可見,“健康中國2030”戰略思想與青少年終身體育素養的培養相互契合。青少年體育治理主要依靠學校教育,學校體育要擔負起新時期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素養的重任,結合學段特點進行教育,[4]發揮培養學生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本體功能和建設健康中國的派生功能,將對全社會實施終身體育和提高人民整體健康發揮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二)學校體育對實施“健康中國2030”戰略和培養終身體育素養的作用
學校體育作為實施“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終身體育的重要階段,其教育對象年齡范圍覆蓋了7-23歲,在這個年齡階段,人的身體、心理都快速發育,且大多數時間會在學校里度過,學校體育教育質量將影響著人一生的體育意識和身體健康,也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健康文化氛圍。
首先,人們科學、合理地從事體育鍛煉活動,依賴一定的體育理論知識,以避免盲目地進行體育鍛煉。學校體育教師可以通過日常的體育課堂將體育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由于傳授理論知識的時候往往伴隨著技能的傳授,因此這些理論知識常常是系統的、實用的。這能夠在青少年群體中形成科學鍛煉的共識,他們將在學習生涯結束后仍然保持著科學鍛煉的意識,不易因盲目運動而造成身體甚至心理的傷害。
其次,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主要是在體育課上進行的,課外體育活動與競賽則起到輔助作用。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三年級甚至四年級一直接受體育課程的教學,課時數超過1500小時。新課改以來,體育教師對課程和教學的改革有著越來越高的認知水平,其已經能夠主動地轉變不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努力扭轉過去教師主導、學生被動學習的僵化模式,打破以往只注重運動技能的傳授而忽視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的局限,營造師生共同主導、學生自主學習,將課內所學延伸到課外、校外以及成年之后的良性模式,從而發揮體育課程的育人功能,從身體到心理全方位地對學生起到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再次,和家庭、社會不同,學校的體育文化氛圍是更濃厚的,這本身就為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大環境。一些學校開設了豐富多樣的體育課,尤其各種具有特色的體育項目往往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和鍛煉的熱情。另外,學校還會開展體育競賽、展演、社團等活動,學生能得到更多展示自身才能的機會,從而形成更強的體育鍛煉的內在動機。在此情況下,其體育鍛煉就更有可能延續終身,這也是營造全社會健康氛圍的基礎。
最后,學校往往具備一定的體育場地設施條件,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利用這些場地和設施進行體育鍛煉。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的鍛煉方法,也可以在課后、節假日等,運用到社會公共體育場地設施上,這不僅有利于他們在整個青少年時期維持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并把習慣延伸到成年以后,還有利于在整個社會營造積極鍛煉的氛圍,對其他年齡階段的人群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終身體育素養培養的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一)終身體育素養培養的發展現狀
當前,“終身體育”思想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得到了普遍的重視,已經被納入了學校體育公共課教學的指導思想體系。大多數高校逐漸開展起來的戶外拓展、輪滑、瑜伽等新興運動項目對學生終身體育素養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高校的選修課制度和多樣化的體育興趣社團為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項目進行鍛煉提供了條件,這些都有利于終身體育素養的培養。[5]
然而,“終身體育”思想在中小學階段的落實則不夠理想。當前,終身體育思想在體育教師群體中有相當的認可度,但受各方面內外部因素的影響,學生能夠真正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進行體育鍛煉的各方面條件還比較有限,包括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組織的頻次、學校體育場地設備條件、學生體育社團組織發展水平、體育師資隊伍的質量和數量、家長的重視程度和支持態度等。
(二)終身體育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
首先,終身體育素養培養在觀念樹立上存在問題。在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很多學生忙于文化知識的學習,尤其是中小學生,忽略了體育鍛煉的意識的培養,其中在高中階段,體育最容易被忽略,[6]有時甚至學校領導和教師也并不重視體育課程和體育活動,但這正是為學生進入大學后充分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來維持體育鍛煉的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重智輕體的觀念沒有扭轉,終身體育素養的培養是困難重重的。
其次,終身體育素養培養在教學設計上存在問題。一是教學內容的問題。當前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實用性還有待提升,城鄉教育發展的差距使部分地區和學校不能夠提供使學生離開校園回到家后或走上社會后仍然保持練習的運動項目。二是教學方法的問題。目前大多數學校體育教學仍然以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為主,缺少創新,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與“終身體育”的思想背道而馳。三是評價方法的問題。當前學校體育評價仍然比較重視結果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多采用教師評價,少采用學生自評和互評,這也是不利于終身體育教育的實施的。[5]
第三,終身體育素養培養在條件保障上存在問題。終身體育素養的培養絕不是僅限于體育課堂上的,學校必須深刻地理解國家政策倡導課外體育活動的文件精神。如果學校體育只注重課程教學,就無法將課堂所學運用到日常生活和成年之后。學生體育課堂上的時間總是有限的,教師無法做到對學生課余時間的控制,終身體育的思想可能就會成為幌子。[7]遺憾的是,很多學校尤其是中小學在為學生創造課外體育活動的平臺和條件方面還是非常欠缺的。
三、“健康中國2030”視角下培養青少年終身體育素養的策略
“健康中國2030”和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新時期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概念,其對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產生了很大的啟示,要求學校從觀念樹立、教學設計、條件保障等方面進行改革,將育人目光放得更加長遠,用堅實的終身體育素養武裝學生。
(一)引導家長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
家長是否理解和支持學生的體育鍛煉是一個關鍵性因素。尤其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如果沒有家長積極的態度,他們很難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因此學校要與學生家長建立長期的聯系,引導家長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逐步扭轉家長重智輕體的傳統思想。學校應采取家長學校、家校趣味運動會等多種形式,向家長傳達終身體育思想,鼓勵家長以身作則保持日常的體育鍛煉。由于在“健康中國2030”戰略背景和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視角下,體育運動的實用性不斷增強,體育學科對學生的培養更加指向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未來的發展,因此學校必須同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即家長加強聯系,獲得家長在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素養方面的支持。
(二)在教學設計中融入“終身體育”的思想
“終身體育”的思想是對終身的健康生活的追求,學校體育教師要深刻認識到健康這一根本目標,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生活和發展,來制定當前的教學計劃,使教學具有前瞻性。綜合分析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能力、體育態度等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評估培養終身體育素養的效果,及時對教學工作給予反饋。銜接好課內外,引導學生將課上所學運用到課外鍛煉,通過對學生課外鍛煉的管理、數據收集,進一步評估教學在培養終身體育素養上的有效性。
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時,要使終身體育素養落到學生當前和未來的生活實際。未來學生總會離開校園,沒有體育教師的指導,他們要自主保持體育鍛煉,當前就必須要指導學生學會制定可行的體育運動方案。這個過程中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學生喜愛的體育活動方式,學生能利用的場地設備資源和家長對學生體育鍛煉的態度等,這些因素會影響到學生所制定的運動方案中的鍛煉內容、鍛煉頻率、鍛煉強度、鍛煉伙伴等,也就影響到了方案的可操作性。
(三)建立健全培養終身體育素養的條件保障
學校要為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提供充足的機會和場地、設備、師資保障。好動是兒童的天性,通過體育運動來展現自我和享受同伴交往也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需要,但受課外體育活動時間、學校體育項目設置和場地設備條件等的限制,學生的體育鍛煉需求不完全能得到滿足。因此,學校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課外體育活動的機會,包括體育大課間、課后體育服務、趣味運動會、單項運動競賽、大型體育節和運動會等。學校也要善于因地制宜,利用本校已有場地、設備資源進行優化、改造,為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創設更有吸引力、更安全、更豐富多樣的環境。此外,學校還要借助新媒體技術積極地進行宣傳,加強各方對培養青少年終身體育素養的了解和支持。
四、結束語
在新時期,學校體育工作要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力量,在培養學生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終身體育素養這一與“健康中國2030”戰略思想相契合的培養目標。各級學校要在現有基礎上努力解決培養青少年終身體育素養存在的問題,從觀念樹立、教學設計和條件保障等方面不斷加強、改進和完善學校體育工作,從而為社會建設和發展培養具備終身體育素養的人才,使其在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過程中展現出更頑強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2]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22:5.
[3]王則珊.對終身體育的探討[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987(1):38-42.
[4]崔樹林.“終身體育”階段劃分及分析[J].體育學刊,2008(5):55-57.
[5]唐樞秀.“終身體育”視域下貴州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的現狀調查[J].當代體育科技,2016(18):47-48.
[6]曾駿鋒.高中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策略[J].高考(綜合版),2016(6):1.
[7]汪洋.基于終身體育思想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現狀與對策分析[J].考試周刊,2016(53):97.
(責任編輯 吳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