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拴虎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數量要適當,不以機械抄寫為目標,切實減輕學生負擔。”可見,作業設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布置有效的課堂作業就顯得尤為重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積極性引導
語文課后作業不僅要鞏固知識,提升學習效果,更要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體驗學習帶來的成功與喜悅,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小學低年級語文作業的設計應該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一)實踐性原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這一要求下實踐性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走向。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語文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體驗空間中學語文、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體驗式閱讀。通過尋找生活中的語文知識,走進田園,做調查報告,搜集資料進行學習。學生從不同角度與生活經驗相鏈接,親身體會語文與生活的密切性,在生活中樹立強烈的語用意識。比如本學期結合學校種植活動、養殖活動,讓孩子每天觀察并寫觀察記錄。在清明節走進烈士陵園,母親節時記下感恩的語言,端午節包粽子……通過這樣的小練筆讓學生進行讀寫結合。教師巧妙地打通了課堂內外的通道,選擇最佳時機讓學生練一練,讓他們在實踐中使學生的體驗、感受、感悟。
(二)新穎、獨特的原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在作業中也同樣需要新穎別致,有美感。因此在設計作業時遵循以新穎、富有層次為目標的原則,以創意、設計、分層來喚起學生作業時的靈性。
1.發揮語言的魅力、作業富有童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養成自主地完成、主動創作的習慣。主動學習,自主鞏固的態度自然就與強制作業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作業時,根據實際情況,做一些有趣的改變。如:“擴寫句子”叫做“句子大家庭”。作業中一改以往簡單、直接的形式,學生在和諧、寬松、快樂的氛圍中提高自信,釋放自己的學習能量,使作業變為極富趣味的智慧之旅。
2.設計精美的圖案
小學語文低年級的學生喜歡精美、豐富的色彩,因此作業設計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設置形式多樣的作業,可以讓學生涂顏色,再配上自己喜歡的造型、圖案,學生在創作中體會學習的樂趣。課堂教學實際不能脫離了“趣味引導”,在學生理解文本的基礎上以趣味助成長、為教學活動做服務。
(三)合作探究性原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這樣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知識積累,更促進了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
二、多形式融合
低年級體驗式語文作業的設計應注重聽、說、讀、寫。同時也可以將演唱、畫圖、練筆等多種形式相融合。讓學生多種感官共同配合參與活動和學習。多種形式結合發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探究性和創造性,其主要有以下方式。
(一)設計收集整理性作業
布置一些“收集信息”類的作業,讓學生看看新聞、上網查閱。如:學習《端午粽》,布置學生搜集相關中國傳統文化內容。
(二)設計仿寫、續寫、創編作業
在學習了《彩色的夢》后,布置仿照課文嘗試寫一寫關于自己的《彩色的夢》《大自然的夢》這類型作業,想象力豐富的孩子有了發揮的空間,盡情地畫,盡情地寫,這樣的作業可以直觀地看出孩子們上課的聽講效果,也有效地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點,有效地鼓勵學有余力的孩子不斷前行。
小學低段學生對于創編故事有很大的興趣。在學習語文課文的基礎上,學生根據課堂知識自行發揮想象力進行創編、續編等,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如學完《我是一只小蟲子》,讓學生將課文改寫成小蟲子的自我介紹。學生在創編中發散思維。如學習了《蜘蛛開店》,續寫蜘蛛后來會開什么店,結果會怎樣?學生在想象體會中,深入文本,發散思維,想象與表達相結合。
(三)閱讀記錄卡
閱讀是語文知識積累的重點,日常教學中要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閱讀、收集與所學課文相關的文章及資料。閱讀各類書刊,包括國學經典、中外名著、童話故事、繪本故事等等,每天閱讀都需要進行記錄、思考,并復述給他人,以期獲得成長,增強底蘊。
(四)設計演、唱的作業
為了讓學生對文章進一步理解,布置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描述的情景進行表演。舉行各種比賽,如:演課本劇《狐假虎威》,講故事《沙灘上的童話》,經典詩文誦讀等。
(五)以多種形式的活動引導作業
讀書對個別學生有一定的難度較大,但不讀書,學生就感受不到到語言文字的美。那么課堂上就可以使用配樂朗讀課文,或以欣賞視頻的形式讓給學生體會文章內容。部分課文也可以采取學生自己朗讀、小組合作表演朗讀的形式。同時也可以在班級中舉行“朗誦小達人”活動。讓他們慢慢去感受文字與音樂之間那種奇妙的關系。
三、分層設計、自主作業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個性。所以,語文作業設計的重點應該關注學生的自主性、差異性。
(一)自主選擇內容
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個性、能力差異,分層設計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作業的目的是讓每位學生在完成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提升學習積極性。如學習《亡羊補牢》后,作業設計為:1.如果你是養羊人,以后你會怎么做?2.學習《亡羊補牢》后,你想對養羊人說什么?對于基礎好的學生,這兩個作業完成質量較高,對于基礎相對不佳的學生可選做其中一類作業或做一些有關字詞的作業。
(二)自主選擇作業量
作業中要避免出現”一刀切”的情況。教師應該考慮各類型學生的需要,安排一些不同程度的作業。比如:每課的基礎知識、字詞練習、句子訓練、閱讀理解等,可以根據學生自己的能力差異而定量,優秀的學生可以選擇其中的一項或幾項,反之則只選某一項。
四、以評價促發展
作業設計的內容要精,評價也至關重要。作業不以等級、分數的高低作為唯一標準。評價要具有發展性和開放性。同時,對學生學習的評價結果和過程并重。評價過程始終以評促發展,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作業評價也可以讓家長參與其中。在這一過程中家長更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效促進學習效果。同時也可以采取自主評價和生生互評。比如:生生互相抽改、設置班級、小組內的“小老師”與“大老師”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自我體驗,以獎勵優秀、榜樣為主,使評語達到誘導、啟發、激勵的目的。作業評價在師生共同進行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形成教學相長。
優質、高效的作業不僅能喚醒學生學習語文學習的自信,點燃學生熱愛語文的火種,催生語文高效課堂的發展,更能幫助學生鞏固、深化知識,開發智力、創造才能。作為語文教師,應勇于突破以往的訓練形式,敢于創新、博采眾長,從學生的個人特點出發,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