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平
學前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開端、基礎教育的起點。幫助幼兒科學做好入學準備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幼小銜接的關鍵環節。
幼兒園結合2021年教育部頒發的《幼兒園入學準備指導要點》,深入學習,轉變觀念,積極行動。圍繞“幼小銜接”這個關鍵核心,扎實推進 “四個準備”,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
一、樹立科學理念,在認同中銜接
幼兒園推動幼小銜接的主體力量是教師,我們把教師的理念轉變作為幼小銜接的突破口,采取“一二三”培訓計劃(一個宗旨,兩個目標,三項行動),幫助教師樹立科學的幼小銜接理念,讓教師立足于兒童的全面發展實施幼小銜接工作。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緊扣一個宗旨,即促進幼兒身心全面準備。達成兩個目標,即樹立全程意識和落實全面準備。開展三項行動,第一項行動是系統的理念學習。我們整理了自推進幼小科學銜接方面以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讓教師在梳理與對比中,看到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趨向,深入理解2021年出臺的《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的內涵。第二項行動是主題式研討。入學準備教育不是在原有課程基礎上做加法,而是要融合到幼兒園已有的課程中。我們圍繞《指導要點》中的42個指標,尋找指標與日常教育的契合點,引導各年段教師將指標融入日?;顒又?,從而形成常態化的幼小銜接機制。第三項行動是實踐中內化。我們組織教師深入小學一年級觀察學生的一日常規,通過敘事的形式,讓教師講述自己在日常教育中如何落實《指導要點》,用理論指導實踐,從實踐中提升理論,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痹鷮嵣钊氲慕處熍嘤?,使我園推進幼小銜接達成了共識,形成了合力,為各項活動的系列化開展做好了鋪墊。
二、開發主題課程,在活動中銜接
實施科學的幼小銜接,除了堅持兒童為本,還要真正著眼發展,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品質。根據年齡特點,圍繞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學習準備四個方面,設置有針對性幼小銜接課程,把入學準備、教育目標和內容融入到幼兒游戲活動和一日生活中,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獲取經驗的需要。
秉承“自然育人,育自然人”的辦園理念,啟動基于兒童視角的幼小銜接課程建構項目,系統建構了幼小銜接課程體系,凸顯了四類課程。
(一)活動課程。我園把入學準備貫徹在幼兒園三年教育的全過程。入學準備不是到了大班才突擊做的,而是全程準備、長線準備?;谶@樣的思考,我們的活動課程注重了梯度化、融合化的推進,全園開展了農耕課程、食育課程、節氣課程、寫生課程、閱讀課程等。各年齡段課程既全面發展又有所側重:小班生活課程,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中班的建構課程,讓幼兒在真實的搭建體驗中發展能力;大班的社會實踐課程,培養交往合作、參與勞動的能力。
(二)項目課程。以往幼小銜接,關注最多的是幼兒園和小學教師如何相互合作、家長如何給予支持等,卻很少聽到來自兒童的聲音。作為幼小銜接活動的當事人——兒童,他們會想些什么、會有怎樣的感受,又會如何運用自己的方式來應對入學呢?帶著這些思考,我們從兒童出發,在大班開設了“我們準備好了”項目課程,在活動推進和探索中努力做好入學準備。
整個課程分三個板塊:想一想,準備什么?試一試,怎么準備?評一評,準備過關!教師引導兒童思考什么是準備、要準備什么,分小組制訂計劃,定期觀察、調整,并邀請小學教師進行評價,進行“準備過關”的儀式教育。我們看到兒童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自主與合作學習,積極主動地學習入學準備的各種知識,促進了兒童主動探究、小組合作、理解建構、遷移應用等品質形成,同時兒童在活動中產生了對小學生活的向往,增強了對自己做好入學準備及應對之后可能出現問題的自信。
(三)環境課程。我們充分利用時間、空間、資源等一切要素,對幼兒進行入學準備教育。在環境創設方面,注重創設適宜的環境氛圍,讓幼兒園的每個角落都藏著“幼小銜接”的故事。
1.創設了不同區域的語言環境,Rubi書吧、詩社、美食播報、天氣播報臺,為幼兒的語言表達提供了自由發揮的機會,讓幼兒在討論、交流、表演活動中提高了語言的運用能力。同時,以“阿笨貓故事”為載體,培養了孩子們從小愛閱讀、善表達、會分享的良好習慣,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閱讀的種子,讓閱讀習慣在孩子們的心底發芽、成長。
2.幼兒園利用空間和幼兒共同創設會說話的樓道環境和班級區角,每班區角具有不同領域的教育功能。因地制宜地利用簽到墻、自由墻、走廊墻壁等五墻區域,創設生動的、易于操作的教育環境。
3.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傾灑在這座建筑風格獨特、自然野趣的芳草園里,金博雅幼兒園圍繞“打造生態樂園、釋放生命天性”的生態理念,和孩子們一起打造探索自然,擁抱自然的Rubi莊園環境,每個班級都擁有自己的一畝三分自留地,在春種、夏忙、秋收、冬藏四季交替中收獲農耕的快樂,在這樣的環境中蘊藏和生發著各種幼小銜接的課程故事。
豐富多彩的區域環境,使幼兒在交互作用中,情感技能得到充分發展,知識經驗得以不斷豐富,為幼兒動手體驗,促進社會性發展提供了實踐的平臺,是孩子們暢“玩”生活,發展各項能力的重要途徑,讓孩子在有準備的環境中愛上探索,實現無縫“銜”接。
(四)游戲課程。游戲和興趣激活天性,戶外游戲是幼兒最期待、最開心的時刻,教師把游戲的權利最大限度地給了幼兒,幼兒玩什么、怎么玩、和誰玩兒都可以由自己來決定。教師在觀察中給予幼兒指導和幫助。
當戶外游戲開始的時候,孩子們就像自由的小鳥一樣飛出教室。幼兒園有好多好多的玩具和材料,孩子們做好游戲計劃,可以與小伙伴自由結合,完成他們的游戲計劃。在游戲中,幼兒是喜悅的、輕松的、酣暢淋漓的,讓幼兒在場地和材料中“游戲”童年,不僅如此,他們會把游戲過程圖畫表征再現,會用思維導圖厘清游戲思路、解決策略,讓游戲賦予了課程觀,身心準備、社會準備潤物無聲于其中。
我們沒有給每一件工作都貼上“幼小銜接”的標簽,但它們都是為“幼小銜接”做準備。多元化的課程,將入學準備教育與幼兒一日生活緊密結合,融入晨檢、晨間談話、進餐、戶外運動、飲水、散步、離園與整理等各個環節,開展了幼小銜接教育的新探索。
三、建立協同機制,在對話中銜接
幼小銜接中,我們幼兒園、小學、家長三方攜手,搭建銜接橋梁。建立教研聯合共同體,為幼兒順利步入小學提供科學銜接的策略支持。
(一)通過調查問卷、班級微信群收集家長針對幼兒入小學的關切問題,利用我園公眾號及微信,定期向家長推送幼小銜接方面的官方內容供家長了解學習,目前已經推出12期內容,全方位、針對性地為家長進行指導。
(二)邀請小學班主任到幼兒園指導。引導家長認識到在幼小銜接準備上,眼光不能只放在一年級,而要放在長期的學習過程里,培養孩子好習慣、自控力、理解力和班級適應能力。
(三)召開“云端聚慧 互通破壁”——大班“幼小銜接” 聯合教研專題家長會,開展家訪,幫助家長了解小學與幼兒園側重點的不同,引導家長明確幼兒入學準備的核心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交往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和心理素質,而非知識掌握的多少。
(四)組織家長、老師、孩子近距離感受小學的環境、課程設置、作息時間、學習方式等,讓幼兒親身感受到了幼兒園與小學生活的不同,感受到了小學校園生活的無限魅力,使幼兒對小學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
從幼兒園到小學,不是翻山越嶺,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種自然延伸和過渡。我們應立足于兒童一生的發展,用科學的引領為兒童的生命充盈向上的力量,支持他們終身學習,對世界充滿熱忱和開拓精神。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兒童真正的成長上,追求崇高的使命,把孩子放在教育的中心,創造讓每個兒童都能茁壯成長的環境,讓成長自由,銜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