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子圣耘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利用科技發展促進文山三七產業進步道路上面臨的典型困難,根據矛盾內部暴露的焦點問題,思考相應應對措施和解決思路,為運用科學技術拓寬文山州三七產業發展渠道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科技發展;文山三七;產業進步;有效措施
科技產業化程度不高、新型栽培技術研發項目難產、新產品創造止步不前、核心技術進步遲緩、相應技術人才梯隊建設不力是當前利用科技進步促進三七產業發展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
一、影響三七產業科技進步的主要因素
(一)科技產業化程度低下,難以促進文山三七科技發展
伴隨我國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三七產業模式改革和優化面臨新節點。持續擴大的市場需求和對三七產品質量更高的要求,使三七種植培育技術必須順應時代潮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當前三七產業市場規模愈發龐大,但也愈發暴露出三七生產產業化程度低下的劣勢。三七從種植培養到生產加工及后續產品銷售等產業運轉必要環節互相脫節,三七農戶、相應科研單位和三七產品加工企業各自為營,缺乏必要的互動聯系,令區域性三七產業模式創新步伐沉滯緩慢、陷入困境。三七GAP(良好農業規范)標準化種植基地項目建設普及率偏低,難以持續跟進三七科技發展步伐。
(二)三七核心栽培技術研究尚欠火候
當前三七重要栽培技術研究成果取得初步進展,三七研究所也已在三七道地性研究、質量評測標準、種植病蟲害防治和GAP規范化培育等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令我國三七栽培種植水平邁上新臺階。但在現代化產業發展要求、龐大的市場需求總量和國際化產業運營標準等客觀發展條件下,我國現有三七栽培技術研究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三七種植栽培技術中對成品三七質量把控和產量控制等核心技術有待全面提升,相關核心技術研發難點仍待取得重大突破和攻克。
1.三七生長環境和土質變化制約栽培技術進步
通過對三七種植基地的實地調研和分析結果反饋可以明顯看出,種植土壤肥力退化、重金屬含量超標和土質農藥殘留過量等因素嚴重制約新型文山三七栽培技術的發展。依托三七生長環境和土質改善問題的科研項目幾乎處于空白階段。與他種植物栽培手段相較,三七種植具有一定特殊性,但對三七病蟲害防治方式仍舊單純依靠農藥治理,致使三七種植農戶用藥頻繁、農藥使用量不斷提升、病蟲害抗藥性逐步加強。病蟲害防治和栽培環境治理高效技術研發依然是三七GAP規范化種植亟需攻克的難題。
2.三七種植品種選育工作質量差
三七種植品種選育是決定后續成品栽培質量、加工產品品質的關鍵因素,品種選育工作質量也直接反映三七產業化科技發展體系的規模和細致化程度。當下,由于受到地域經濟發展等客觀因素限制,文山三七產業化水平較低、產業現代化進程緩慢,三七品種選育技術的核心問題主要有:如何從三七混雜群體中選中優質種苗;怎樣務實提升三七品種篩選、提純、分離和利用效率及效果;如何緩解因品種低劣導致三七產量、質量和抗性衰減的負面效應,降低三七原產品產出品質制約整體產業發展的消極影響等。
(三)三七新產品研發進程止步不前
由于文山州整體加工產業相對落后,科學技術研發水平與配套軟硬件設施建設質量不足,致使三七新型產品研發周期過長、項目啟動過程緩慢、相關產品種類單一等。地方加工企業空有數量,加工出的產品大同小異,難以使用創新技術手段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相關企業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數量過少,研發產品科技指數不高,難以凝聚核心市場競爭力。針對三七內含各種化學成分的提純和分離技術亟待加強,有關新型復方產品的開發研究進程步履緩慢,三七內核心藥用成分的新用途探索暫未取得進展。上述典型問題也已成為阻礙,橫亙在文山三七產業發展的道路上。
(四)三七科研體系完善度不足
文山州受限于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研發體系尚未形成規模化、系統化,科學研究必需的經費支持、獎勵機制、激勵手段等相應環節部署仍處于萌芽階段,導致三七栽培、提純、分離、加工等技術創新缺乏必要的動力,相關科研院所、企業和科研人員對待技術創新的態度不夠端正,忽視主動探索技術優化改進的重要價值。部分地方三七加工企業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利益,輕視科技創新作為維持企業生命力的必要作用,使企業步入窘境;企業創新意識不足,難以達到區域性企業集成化發展布局規劃目標。相同類型企業間缺乏必要的聯系溝通,很難實現先進技術、人才、信息、資金等科學研發資源的合理調配。企業高效合作計劃落地困難,將直接影響三七產業化進程,三七加工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發展潛力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五)人才梯隊建設存在問題
人才儲備是促進科技取得長足進步的關鍵因素,科研人才匱乏將造成技術創新突破困難、科研水平落后時代標準、相應產業結構優化舉步維艱等問題。依據對文山州三七研發人員數量的初步統計,從事高級別研發人員、中級科技人員和初級技術人員數量均處于嚴重不足的狀態。企業內部專業分管三七產品營銷人才、企業管理人才、新型產品開發人才等數目尤為稀缺。
二、加強科技發展促進三七產業進步的有效策略
三七產業發展進程中取得的每一項建設性成果,都離不開科技進步帶來的巨大支持和推動作用。如何根據文山州現有科技研發基礎,思考相應有效措施促進科技進步步伐持續加快是鞏固原有發展成果、打開科技創新嶄新局面的必要條件。在我國市場化經濟體制優化改革的大環境下,傳統行業產業集成化是順應時代號召、保證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標準。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化轉化歷程是文山三七事業前行的必由之路。
(一)夯實三七科研體系建設基礎
1.創新文山三七科技研發機制,加強科研合作交流
隨著三七科研項目的深入開展與不懈探索,三七特有的藥材功效已被廣大知名企業熟知,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和新型產品研發欲望呈明顯上升趨勢。因此,為保障三七科技研發的順利進行,應利用好三七產業市場優勢和有利環境,采取先進手段促進產業化進程加快及相關技術科研進步;實行“引進來、走出去”的科研機制創新指導方針,務實辦好三七科研項目招標活動;聯合政府管理部門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吸引資質底蘊深厚的科研組織負責重點研發項目;定時定期開展關于三七技術難點攻堅的科技研討會議、學術交流活動,采用聘請顧問、訪問學者等多種手段落實科研合作政策,切實拓寬技術研發領域和項目研究范圍。為保障文山三七科技研發項目研究的層次和廣度,針對重點研發項目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可采取市場競爭機制,在全國范圍內聘請相關專家學者參與文山三七核心種植栽培技術的研發項目,確保重難點項目有序推進和跨越式發展。
2.重新整合科研資源,創建新型科技創新舞臺
三七產業作為技術密集型行業,產業鏈條各環節均需要高端科技支持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滿足市場發展需求。從三七種植加工至拓寬產品銷售渠道,集成產業化進程必須依靠創新科技作為堅實基礎。因此,文山州三七行業為實現產業化發展規劃,促進經濟發展,應重新整合現有科技研發資源,搭建層次多樣、領域豐富的全新三七產業科技創新平臺。
第一,結合省內外中醫藥科研單位院所、高等院校和大型企業的科研力量,合力共建國家三七科研中心,打造具備扎實科學研究基礎、先進尖端技術的大型專業三七科技研究單位;集結省內外中醫藥先進技術研究成果、緊密結合云南文山地域資源優勢,全面建設合作型、互惠型的科技研發平臺。在建設新型科研平臺的基礎上創建大型三七科技實驗基地,將開發的新產品、新栽培種植技術、標準品成果以嚴謹的實踐方式檢驗實際效用,有效縮短從實驗研究到成果推廣使用的時間。
第二,融合省內科研基礎形成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技術研發態勢。充分利用文山州自有技術人才優勢,如云南特安吶制藥有限公司、三七研究所等,遵循企業產品研發和發展規律,持續深入開展本土三七產業科研技術研究工程。文山州內具備一定自主研發實力的科研組織及企業應主動保持密切學術聯系、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實現州內科研設備、信息資源、人才儲備等研發力量共享,務實提升科研創新能力。
(二)加大人才梯隊建設力度
人才培養除面向全國引進高層次尖端技術人才,重視當地科研人才發掘培養,合理利用地方先天優勢部署人才培養戰略是推進可持續性人才梯隊建設的有力舉措。憑借當地人對文山州地勢、氣候和土質等三七必要生長條件的充分了解,深入開展科技教學和培養活動,將一部分有志之士作為未來三七技術研究的儲備力量。同時,采用適當的人才激勵手段,吸引當地掌握三七加工、生產、種植栽培等先進技術的基層科研人員投身三七研發事業中,充分挖掘本土人才資源優勢。
(三)重視知識產權戰略部署
重視實施知識產權戰略部署、加強科研成果保護意識對增進三七產業市場核心競爭力具有首要作用。首先,三七科研院所和當地三七產業內龍頭企業應緊密合作,及時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其次,針對重大科研成果和技術發明等,及時申請專利保障研究成果的相應權益。最后,對尖端研究成果的知識產權所有者,應由企業、科研單位或地方政府出資建立獎勵機制,充分發揮先進科研工作者的模范帶頭作用。
(四)加大文山三七產品宣傳力度
加大三七產品及加工技術的宣傳力度是有力提升文山州三七產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戰略布局。三七原產地產品、三七證明商標成功申報和三七國家標準的實施都可作為宣傳工作的有效切入點,采取合理的宣傳措施拓寬國內外產品銷售渠道。充分利用文山州旅游資源,積極籌措各類三七產品展銷會、發布會等。融合地方現有三七產品龍頭企業優勢,如特安吶公司“準”和“食”字號產品加以宣傳。以當地三七GAP種植基地建設、藥品GMP生產作為宣傳要點,推進文山三七宣傳工作的有序開展、深刻展現文山三七產業的領先優勢,切實提升文山州三七產業內有關先進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和號召力。
(五)建立健全科研機制
良好的科研環境是扎實做好研究型人才培養工作的基礎,也是技術研發人才充分發揮才干的必要條件。因此,加強三七技術人才儲備、防止核心人才流失的首要任務是構建作風嚴謹、基礎設施充實、科研經費充足的科研環境,給予科研人才開放自由的學術氛圍。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大科研資金投入,確保三七科研項目的立項和展開,給予相關專業人才充分的經費支持和利用資源;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將不斷突破技術研發局限、不畏科研失敗的高端科技人才凝聚在一起,在三七技術研發事業道路上戮力同心,共同實現自我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三、結語
科技是促進傳統行業發展、保證集成產業化可持續性的關鍵因素,也是企業永葆強有力市場競爭力的必要條件。文山州三七產業化歷程尚處于探索階段,如何確定正確的前進方向、突破三七產品加工、分離提純、種植栽培技術局限性是三七事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主要分析科技促三七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探析相應有效的應對措施,旨在促進產業進步。
參考文獻:
[1]喬進超,李旭瑋,李瑞杰,劉泰然,施蕊.云南省三七產業基礎現狀研究[J].云南科技管理,2021(02):47-52.
[2]郭旭初.健康中國視角下的三七產業發展戰略設計[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8(06):126-130.
[3]崔秀明,黃璐琦.依靠科技進步促進三七產業創新發展[J].中國現代中藥,2018(03):247-252.
[4]苗瑞雪.淺議云南文山三七的推廣發展思路[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06):168.
[5]劉曉行,李宏.云南文山三七市場價格變動分析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09):145-14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