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華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變“知識傳授者”為“引導者、組織者”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自己獲得知識,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并在活動中積極參與師生互相交流。”如教學“體積”這個概念時,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首先往兩個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玻璃杯中倒水,問:“哪知杯子里的水多?哪只杯子里的水少呢?”學生回答:“一樣多。”然后我又向一個杯子里放了一個正方體的木塊,問:“這時你看到了什么?”“水面升高了。”接下來我又向第二個杯子里放了一個較大的正方體木塊,問:“這時你們又看到了什么?對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最后在這個實驗的引導下,學生對體積有了這樣的感性認識:物體不僅要占空間而且有大小之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了體積的概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練習形式的變化,變“遠離現實”為“走進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畫了一個大長方形,學生站在長方形的四周,中間放一個臉盆,讓學生投沙包,看誰投得準。投著投著,有的學生提出了意見:“老師這樣不公平,離盆近的同學就容易把沙包投進去,離盆遠的就不容易投進去。”這時我因勢利導,啟發學生大膽思考:“你們想用什么公平的方式讓大家都能投進去呢?”有的學生說:“我們玩過丟手絹的游戲,大家圍成一個圓,每個人離盆的距離一樣,就公平了。”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了圓的問題,并在無形中掌握了圓的特征。
三、作業批改上的變化,變“對錯型”為“人文型”
作業是教師教的反饋和對學生學的評價。課標中指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發展,我在批改作業時都會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表現在作業本上寫一段評語。如“你進步了,繼續努力”“你的計算能力很強,老師相信你細心一點一定沒問題”……這些充滿了人文關懷的話語,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注,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習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