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豐娟
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充分認識到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的重要性,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每個階段教學知識間的銜接性,縮短學生的適應周期,下面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談點初淺認識。
一、初、高中語文教學的差異分析
(一)初、高中語文教學差異
首先,語文課文選取角度的不同因為初中和高中學生處于不同的年齡段,所以初中語文和高中語文教材在課文選取難度上存在較大的不同。在語文教材中一篇課文具體該編排在哪個年級并沒有具體統一的標準,不同的教材編排者會有不同的觀點。也有部分初中學過的課文在高中又一次出現,因此,教師應該結合課文所在的學段的具體要求開展教學計劃。其次,初中語文的教學目標也和高中階段的教學目標有脫節。比如在高中階段語文教學過程中比較常用的一些修辭手法、語言邏輯、語法知識等在初中階段的教學過程中一般不會涉及。所以就需要初中語文教師更加認真詳細地研究高中語文教材,在和初中語文教材的對比過程中,羅列出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再根據具體需求對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內容進行補充。[1]
(二)初、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理念上的差異
首先,初、高中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方面的區別。初中階段的語文教育也會明確要求學生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但還是將自主學習當成一種學習的方式。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重點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在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以及寫作創新能力。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會明確表示高中的學習要在初中的基礎上加深自主學習的意識,并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不斷優化自主學習的相關方法。其次,初、高中學生在語文應用能力培養方面的區別。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合理運用基本詞匯進行溝通的能力。這里也涵蓋了以詞匯感知力為主導的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高中語文教學的課程重點會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學生語文的閱讀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主題把握、總結要點、文本理解。[2]
二、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情況分析
(一)了解初中教材,進行緩慢平穩的過渡
新課程改革促進了教材的變革和創新,初中語文教材和高中語文教材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為了實現初中與高中銜接的緩慢平穩過渡,高中語文教師應該盡可能多地了解初中教材,尤其是初中語文教材,找到初中教材的銜接點,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復習,減少因教材變化而引起的各種不適應現象,做好教材的銜接工作。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對于相關知識聯系教師可以從初中時學過的朱自清的其他文章中獲得,這種聯系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系統性,而且有助于學生復習,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從而實現初高中教學的順利過渡。[3]
(二)靈活運用語文教材
初高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靈活使用語文教材,比如在閱讀教學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煉出閱讀某類作品的 方法,并從中發現閱讀規律。課堂上教師對課文基本知識點教授完成后,在課文的閱讀階段,教師可以相應地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閱讀。例如,朱自清的《春》屬于散文,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本篇課文為學生講解散文的閱讀方法。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前,可以為學生布置幾個問題:讓學生找出本文作者的寫作背景、文中比較符合散文文體的句式,提煉出文章的主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在帶領學生閱讀結束后,接下來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散文這種文體的特性——形散神不散,再讓學生總結出散文寫作中經常運用的藝術手法。[4]
(三)在教學中進行寫作練習
寫作練習也是鞏固語言基礎知識的極好方法。在作文練習時,教師應要求學生使用正確的現代標準語言文字,并利用語言方法形成表意準確的語言行為。同時教師還應訓練高一學生運用刪減論點分析法、祈使性句式法、對稱句式法、形象寓意分析法來擬寫文章題目的技巧,以及學生在擬題中使用主謂一致詞組或動賓詞句來表示文章明確含義的能力。以引導學生撰寫一篇作文為例。作文題為教師提供了第三段素材,由他們根據素材,就“知與行”這一課題開展征稿活動,談談思想和體會。教師在寫作講評教學活動中將重心放到了寫作題目的擬寫上,先提示學生寫作中的邏輯紊亂、搭配錯誤等常見錯誤案例,然后再將好的題目呈現過來,如《知行合一,青春有為》《有良之知,依知而行》《知為行如,以行為成》等,讓他們意識到這種文字表意明確、新穎別致的題目,都是標準文法與合理修辭的精妙組合,并以此引導學生形成了利用語言學習方法來鍛煉語言表達技能的意識。
學生通過初高中語文銜接訓練,有效彌補了現實教學中存在的初高中語文銜接斷層的不足,學生因此也能夠在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快速適應。這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隋雪.初高中文言文教學銜接有效性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8.
[2]劉輝.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對策[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8(11):13-14.
[3]李燕陽.初高中文體寫作教學銜接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7.
[4]林艷.初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銜接研究[D]. 閩南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