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美齡
生活中蘊含著很多數學元素,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站在不同視角,借助多元方式開展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感知、理解與探索,對于小學數學教學尤為重要。小學數學教師應以靈活創設生活情境為依托,來構建認知生態,落實生活化教學指導。本文將從學生認知視域的拓寬、情境中的實踐操作以及課后作業的合理設置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一、拓寬學生認知視域
生活與數學之間互相映射又深度銜接的關系,不但對學生思維激活有著積極作用,而且更利于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方法時,應以科學設計輔助性生活化問題為依托,引領學生站在生活的角度來審視數學、感知數學、學習數學。教師通過對生活化問題情境的創設,來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并引領學生在深層次探索與體驗中,進一步拓寬其認知視域,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小學數學學習內容主要集中于數字運算和圖形空間兩個方面,教師可以適當補充算數史、幾何史等數學史內容,讓學生在科學史的文化長河中感受數學的魅力。
二、在情境中進行實踐操作
生活情境的直觀化、具象性特性,貼近小學生形象具體的思維特征,也符合小學生求知欲強、設身處地的生活化心理。教師應以適度創設生活化實踐情境為鋪墊,來強化對教學模式的創新,課堂路徑的延展,通過生活化實踐來引領學生開展數學學習,獲得對數學教學中諸多問題、規律、特性的學習與內化。而且,學生在參與生活化實踐的過程中,其抽象思維不足的缺憾必然會得到切實彌補,更利于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認知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適當參加數學實踐夏令營或自主設計數學實踐活動,在親自動手制作、親自推導分析的過程中拓展自己的數學認知。
三、設置合理課后作業
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數學素養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鞏固所學,應用所學。教師要避免形式的單一與枯燥,實施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性以及興趣的教學,因此,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來對課后作業模式進行創新以及改良,學生會樂于積極動腦思考如何解決這一生活化的數學問題,不斷拓展思維,積極投入實踐。如和父母到市場買菜,幫助父母計算買菜的費用,并將這些菜單以及價格記錄下來,在下堂課上與學生進行積極的討論,從而在互動中鞏固計算能力。
總之,要想學生對很多數學思想方法、原理內涵的理解更加深入、到位,生活化教學必不可少,也更利于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教師應切實加強對各類生活素材、資源的利用與整合,將其適度遷移至學生數學學習的各個領域,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開展對數學原理的分析與探索,來助推其邏輯思維、抽象思維、推理能力、理解能力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數學認知發展,培養學生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