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古百業興,先行在交通。歷史上,交通是一個王朝聯系疆域和信息傳遞的重要方式,是體現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更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在經濟脈絡與文明紐帶交融的今天,交通問題依然是經濟與民生并重的大問題。交通作為一個復雜系統,在智慧升級的道路上,既離不開政策、產業、市場需求的引導,也需要金融、數據、技術的支撐。
關鍵詞:智慧交通;綠色金融;低碳
一、智慧交通概述
《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將交通強國作為 2035 年奮斗目標,實現交通發展智能、平安、綠色、共享水平顯著提升,城市交通擁堵狀況基本緩解,交通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建成,交通運輸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城市交通運輸總體平穩。《綱要》對建設交通強國進行頂層設計,對中長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進行系統規劃,同時為交通產業鏈條上的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交通強國的大背景下,交通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賦予“智慧”屬性的交通才能更好地承載智能化未來以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智慧交通作為未來智慧城市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兼具交通、科技“基因”,目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模效應初具,為智慧交通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截止2021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超過15萬千米,高鐵突破4萬千米;全國公路總里程528.07萬千米,高速公路里程16.91萬千米,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對人口總數大于20萬的城市覆蓋率超過98%。
智慧交通是一個兼具深度和廣度的智能大系統。在過去幾十年中,智慧交通系統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了發展。從2016年開始,我國進入了智慧交通創新引領階段,旨在通過融合服務、系統重構、模式創新、智能物流、智能駕駛和智慧城市建設來引領智慧交通的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
交通作為一個系統可大體分為動態、靜態兩部分,高架地面上的車水馬龍是動態部分,停車場等車位、新能源車停車充電等延續端便是靜態部分。實現智慧交通無疑需要同時在動態、靜態上賦能科技、創新,建造“智慧的路”,在做好智慧停車管理的同時,打造與“智慧之車”相匹配的“智慧之路”,實現車路協同。例如,2022年12月31日實現主體通車的京雄高速,全長約100千米,是聯通首都北京與雄安新區最便捷的高速公路,建成后兩地將實現1小時通達。為了保障這“1小時通達”的目標,京雄高速化身“智慧的路”融入了很多科技元素,全線共架設 3700 多根智能燈桿,每隔約 30 米就有一根。燈桿上安裝了自動照明系統,根據道路交通流量和天氣變化,自動調節亮度和色溫。除此之外,智慧燈桿還可以和能見度檢測儀、專用攝像機等智能設備聯動,等同于每根燈桿背后都連接了一個“智慧中樞”,把監測到的信息通過中樞系統,傳送給其他智能設備。給“智慧的路”設置智能節點,推動了車路協同設施建設,駕駛體驗感更好,通行更安全、效率更高。
在優化動態交通職能的同時,還要做好靜態交通管理,從而改善城市內停車位利用率低的現狀。根據行業數據,我國只有9%的城市停車位使用率在50%以上,利用率遠比設計效用低。在盤活存量方面,長沙智慧停車項目是個范例。該項目逐步接入長沙市內停車場和路側的車位信息,把車位信息實時同步到如百度地圖、車載導航及專門停供停車服務的App等系統,引導車輛直接導航到某個停車位上,車位信息發生變動時推送就近選擇,甚至可以付費預約車位。目前,交通運輸碳排放量較大,持續推進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綠色公路、綠色航道、綠色港口建設,推廣應用節能型建筑養護裝備,擴大綠色照明技術使用場景、提高用能設備能效提升技術,以及加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應用,從而實現多維度、多次層的減碳降碳。而提高出行安全率,緩解交通擁堵,實現“3060”雙碳目標,是交通智慧升級的必然使命。
二、金融與智慧交通的共生共榮
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交通作為國家戰略之一,市場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產業鏈變化帶動關鍵節點發展,需要各參與角色提前做好需求研究和分析,做好轉型升級必要準備。
2021年末全國公路總里程528.07萬千米,收費公路里程18.76萬千米,占公路總里程的3.55%。2021年年末,全國收費公路累計建設投資總額121,184.40億元,其中,政府還貸公路累計建設投資總額48,592.30億元,占比40.10%,經營性公路累計建設投資總額72,592.10億元,占比59.90%。
實現智慧公路全覆蓋完全依靠新建設備成本太高,在國內高速公路覆蓋率已經較為充足的情況下,實現難度也大,對現有的重要節點進行智能化改造,成為完成目標非常重要的手段。高速公路重要路段都會設置監控,攝像頭將實時畫面傳回監控中心,但是提供給路況管理者的信息,都是未經篩選的信息,往往低效甚至無效。再者,高速公路收費站常常出現大堵車的情景,不僅給出行人員帶來不好的體驗,還嚴重影響整條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
隨著國家科技體制的逐步改革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從2016年開始,智慧交通進入了創新引領新階段,開啟了多行業協同、以新技術來推動升級發展的大門。其關鍵目標和任務是,通過跨界融合、系統重構、商業模式服務創新、智能駕駛、物流和智慧城市建設來引領智慧交通的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2019年年末,全國智慧交通總投入823.18億元,同比增長178%,其中城市智慧交通總投入184.14億元,同比增長33.9%;2019年因為省界收費站取消工作在大半年的時間內完成,整個公路信息化市場投入突飛猛進,高速公路機電總投入639.04億元,同比增長302.8%。2019年,城市智慧交通市場和高速公路市場投入總額拉開較大差距,高速公路市場投入總額約為城市智慧交通市場投入總額的3.5倍,同時,全國智慧交通熱門投資建設領域主要集中在交通管控、智慧停車和智能運輸三個專業領域,這三大領域總市場規模在150億元左右,其他領域為35億元左右。僅交通管控建設,各?。ㄗ灾螀^、直轄市)投入的物力、財力已經占總體市場規模的一半以上(100億元左右)。
交通既為興國之要、富民之基,那么發展智慧交通的巨大投入來自哪里?答案可以從遠到近并聚焦到金融實踐里。
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交通運輸固定資產投資 2022 年度累計完成 3.8 萬億元以上,同比增長 6%以上,再創歷史新高。其中,鐵路投資總額7,109億元,與2021年同期持平,新增營業里程約5000千米,包括新增高速鐵路營業里程約2000千米;完成公路投資總額2.9萬億元,同比增長9.7%,新增通車里程約7萬千米,其中新增高速公路里程約8000千米。同步推進水運、民航基礎設施建設,2022 年度新增萬噸級泊位92個,內河高等級航道里程增加和改善約800千米;新增6個獲證交通運輸機場。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動重大項目建設,啟動深中通道、川藏鐵路及公路、平陸運河、小洋山北作業區集裝箱碼頭等一大批以聯網、補網、強鏈為關鍵點的工程項目。
建設投入如此之大,資源從哪里來?其一,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3400多億元,用于2022年公路水路建設。同期,在中央政策持續強調發揮地方政府專項債“四兩撥千斤”作用、加強配套金融服務支撐力度、帶動擴大有效投資效果的要求下,當年用于交通基礎設施領域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較為集中。專項債用作項目資本金的占比較以往有所提升,僅重大項目資本金投入近2500億元,占全部專項債的7%,較上年同期占比超過1%。在應用領域,除傳統集中領域交通基礎設施(83%)、農林水利(7%)外,拓寬至新能源項目、國家級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等(圖1),加大了對基建投資的撬動力度。從地域上看,發行新增專項債用作項目資本金的省份有25個,但各省專項債作資本金比例的均值仍不足10%,在一定程度上云南、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等西部省份基建項目資金缺口補足更依賴專項債及配套融資,如圖2所示。
其二,在支持交通基礎設施智慧升級上發揮金融機構的活水作用,拓寬政策性創新性金融工具、信貸融資渠道,對15個大城市開展了首批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工作,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新一輪農村公路建設改造,新改建農村公路超過18萬千米,同比增長8%左右,全年完成投資額4,733億元,同比增長了15.6%。
其三,通過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交通基礎設施智慧改造升級,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利用公開市場產品增加影響力,穩步推進基礎設施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的發行工作。2020年以來,公募REITs頂層設計不斷優化,公募REITs政策細則密集出臺,覆蓋試點指引、交易規則、稅收政策等內容,由發改委、證監會等機構牽頭,初步建立了監管框架。2020年4月,證監會、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相關工作的通知》,基礎設施公募REITs試點工作正式啟動。此后,財政部、銀保監會、滬深交易所等多部門陸續出臺探索和創新公募REITs業務的政策文件。202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意見》,首次從國務院層面提出了REITs有效盤活存量基礎設施的具體要求,對其縱深發展具有戰略指導意義。2023年3月,為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項目申報推薦的質量和效率, 促進基礎設施REITs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關于規范高效做好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項目申報推薦工作的通知》。截止2023年1月,已發行24單公募REITs,高速公路7單,市值占比48%,產品數量、市值占比排名均為首位,是市場對交通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前景給予了“真金白銀”的肯定。
三、金融助推智慧交通發展的展望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實體經濟的血脈,通過金融實踐實現有的放矢的投資,有助于引導交通基礎設施領域發展出健康的生態,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可持續交通建設模式,以數字化、智慧化為主線,最終實現智慧交通升級的戰略目標。
交通基礎設施轉向綠色低碳發展模式,離不開綠色金融支持。綠色債券市場作為全球最主要的綠色金融實踐形式,為綠色產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全球綠債募集資金主要投向能源、建筑、交通三大領域,2014~2020年資金投向占比長期維持在70%~80%,2020年這一比例升至85.7%的歷史高位。目前,國內綠色債券市場尚處于初期,起步晚,步速快。2015年至2021年,累計發行規模已突破1.75萬億,居全球第二。在能源結構調整、重點領域如交通基礎設施領域的節能減排、低碳固碳技術突破等重要節點,搭配綠色金融加快整體產業鏈升級改造,有效助力碳達峰碳中和“3060”目標的實現。隨著綠色債券相關政策的落地,2022年綠債發行量超過8700億元,當年的發行規模占以前年度累計發行量的49.7%。隨著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等領域催生出的更多綠色債券的投融資需求,綠債市場必定擴容并對外開放,實現與國際并軌。現階段,綠色債券發行集中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規模領先的地區主要為北京、福建、上海、廣東、江蘇,這些區域也是交通基礎設施較發達,有望率先實現智慧交通全覆蓋的地區。
不同機構測算下,未來30年從低碳至零碳的路徑需完成70萬億元至130萬億元的投資額。對碳排放占比大、增速快、達峰慢的交通行業,智慧交通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技術途徑。有統計數據顯示,交通領域的碳排放占全國終端碳排放的15%,其中道路交通在交通全行業碳排放中的占比80%左右,并且過去九年交通領域的碳排放年均增速在5%以上。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建設、結構化調整、運行低碳管理、設備智能減碳等目標,都離不開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綠色低碳交通的發展是智慧交通深度發展及應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必然也是綠色金融、數字金融發揮重要作用的過程。
參考文獻:
[1]中國智能交通協會.《中國智慧交通行業發展年鑒(2020)》[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21.
[2]交通運輸部.2021年全國收費公路統計公報[ED/OL].(2021-10-28)[2021-10-28].https://xxgk.mot.gov.cn/2020/jigou/glj/202211/t20221111_3707993.html.
[3]中誠信國際研究院.地方政府債與城投行業研究專題報告[R].中誠信國際研究院,2022-07-08.
作者簡介:周超(1988),女,江蘇省丹陽市人,本科,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為投融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