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戲劇內容、語言、創作方法的理解,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就當前初中語文戲劇教學現狀來看,仍然停留在形式層面,學生未能真正理解戲劇類課文的內涵。本文圍繞統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探討優化語文戲劇教學內容和形式的策略,以期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帶動戲劇教學質量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戲劇教學;語言能力;認知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中對第四學段的要求是:“閱讀表現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的古今優秀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學習欣賞、品味作品的語言、形象等,交流審美感受,體會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內涵。”可見,戲劇內容、語言、情感的賞析,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教師對戲劇類課文的重視度低,戲劇教學流于形式,學生往往不能完全掌握戲劇學習的要領。
統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活動·探究”單元,共編排三篇戲劇類課文,它們是《屈原(節選)》《天下第一樓(節選)》《棗兒》。這一單元共設置了三個任務,分別是“閱讀與思考”“準備與排練”“演出與評議”。本文圍繞這一單元教學,探討優化戲劇教學內容和形式的策略,以期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帶動語文戲劇教學質量提升。
一、內化專業知識,提供有效指導
戲劇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形式,涉及音樂、舞蹈、文學等多個領域。戲劇類課文教學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較高的教學能力,而且要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要對戲劇的歷史、演變、特點等有基本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認識和學習戲劇類課文。
教學本單元前,筆者不僅對戲劇知識進行了全面梳理,包括戲劇的歷史、發展、劇種、表演形式、音樂、舞臺藝術等,還對不同劇種的特點、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作了深入分析,以期內化專業知識,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戲劇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例如,在完成任務一時,筆者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自主查找資料,了解戲劇這一文體的相關知識,并在班上分享。在學生匯報交流的過程中,筆者利用課前了解到的戲劇專業知識,對學生的匯報內容進行適時補充。
任務二以群文教學的方式完成。第一步是整體閱讀。筆者要求學生快速瀏覽三篇戲劇文本,初步感知戲劇與一般文體的區別,了解戲劇在形式上的特征,并借助圖表的形式歸納、梳理主要情節,把握戲劇沖突。第二步是比較閱讀。在把握戲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比較閱讀,品味每部劇作的獨特之處,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內心。通過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尤其是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厘清人物之間的關系,品味人物語言,揣摩臺詞含義。第三步是探究閱讀。引導學生了解戲劇中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結合劇作家的創作意圖,深入探究、理解主題,思考劇本反映的社會現實和人文精神。
在完成任務三時,筆者采用量化評價表的形式,無論是寫宣傳詞、設計海報,還是閱讀劇本時的表現,都納入評價表中。在具體操作方面,不僅注重過程性評價,將評價貫穿整個任務始終,還關注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特點。例如,筆者通過微信群舉辦“行走的彈幕”活動,讓群內的成員都能對學生的表演進行即時評價,使得參與評價的主體范圍更廣,評價的時效性更強。活動最后,學生以新聞訪談的方式進行評議,形成文字。這就使評價內容從知識的理解到運用,上升到批判性思維的建構與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實現學生對戲劇專業知識的內化和思維層級的進階。
二、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
戲劇類課文教學忌課堂枯燥無味。初中生本身對戲劇的理解就是淺層次的,教師要想豐富教學內容,就必須關注到學生的興趣點。筆者在課前搜集了一些與戲劇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人物故事、圖像資料等,在課堂上利用信息化設備呈現,同時將戲劇內容翻譯成通俗易懂的語言,或者改編成故事。在增加學生興趣的同時,通過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具體操作方面,筆者主要設計了如下教學活動。
一是觀看影視片段,探析戲劇演出方式及藝術特點。筆者運用多媒體技術,組織學生觀看相關影視片段,通過展示戲劇豐富的表演藝術,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戲劇。在此過程中,學生破除時空隔閡,走近角色,在體驗矛盾沖突和人物心理變化的同時深入了解戲劇的主要內容,掌握戲劇的創作特點,學習表演技巧,如動作、神情、語言等。
二是組織小組討論,探尋戲劇改編策略。觀看結束后,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自己的觀影感受,探討戲劇改編策略。例如,開頭要添加地點、具體場景說明和必要的道具,開幕時要對人物活動進行介紹,要注意人物上下場的暗示、人物的語音語調,還有表情、動作等。之后,學生對《天下第一樓(節選)》《棗兒》《屈原(節選)》三篇課文自行選擇其一進行改編,通過對比不同課文改編過程,發現其相同點與不同點,從而對這些課文產生自己的感悟,選出自己喜歡的臺詞和角色,進而總結出戲劇改編的思路和重點。
三是組織課本劇表演,探討戲劇主旨和思想。有了上述兩個活動作鋪墊,戲劇表演也就水到渠成。筆者要求學生以課文《天下第一樓(節選)》為腳本,進行課本劇表演。這部戲劇的時代背景為清末民初,當時正處在社會變革的激烈動蕩中,作為一家烤鴨店,福聚德在幾代人的繼承和發展中同樣面臨著轉型危機。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回到那個混亂的年代,深刻體會人物所處的環境,站在他們的角度體驗世間冷暖,通過一系列的情節與故事演繹,將亂世之中普通人的命運得以清晰呈現,也對戲劇主旨及思想有了更進一步的領悟。
三、理解戲劇特點,營造良好氛圍
生活和戲劇之間還是有一定的距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協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戲劇語言認知,明確戲劇與生活之間的差異性。對戲劇語言的理解,能夠幫助學生提升戲劇認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從而推動戲劇學習能力的提升。在教學中,筆者通過讓學生模擬對話的方式推動其對戲劇語言的認知和理解,同時鼓勵學生多練習,帶動學生充分理解戲劇角色。
例如,《棗兒》這篇戲劇以小見大,從一顆棗的謙讓折射出中國的禮儀文明。學習這篇課文時,筆者引導學生根據“爺爺”與“孫子”的對話來理解戲劇語言的特點,并分析其對于推動整體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此舉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這部戲劇雖然故事情節簡單,所表達的情感也比較單純,但是人物語言仍然鮮活且具有藝術性,完美展示了人物性格,彰顯了戲劇主旨。學生最終了解戲劇語言的獨特魅力和重要作用,激發學習戲劇的興趣。
雖然初中生對戲劇只有淺層的認知,但是戲劇中的人物形象比較鮮活,戲劇沖突也比較集中,所以教師可以從氛圍營造入手,提升學生學習戲劇的綜合興趣。通過氛圍的營造,讓學生認識到人物特征和故事情節與人物生活的背景之間有著必然聯系,對戲劇中的藝術沖突和藝術表達也有了更高層次的理解,最終在學習中將知識內化,持續推動戲劇教學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