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技術滲透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方方面面。在新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許多教師立足于當下、展望未來,將學科教學工作與信息技術融為一體,穩步提升學科教學的信息化水平,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保障學生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信息技術的整合利用勢在必行,大有可為。教師需要講究方式方法,加強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策略的深入剖析,站在多個視角深入分析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使用技巧,想方設法地調整教學策略及思路。更好地打造品質課堂和精彩課堂,確保小學語文教學能夠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更上一個臺階。
關鍵詞:信息化;小學語文;教學水平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教育”取得了新的突破。許多教師立足于學生基本學情以及教學條件,積極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并全面應用,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將視頻、圖片與文字相結合,不再過多依賴于黑板板書以及理論講解,積極打造趣味課堂,充分凸顯語文教學的多樣性、生動性和趣味性。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會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教學進程,借助信息化教學技術生動直觀地展現課本內容,實現枯燥知識的多元化呈現,讓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信息技術是非常有效的教學輔助工具,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展學生的記憶能力以及學科素養,讓學生對學科知識有一個全新的理解。
一、以信息化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水平提升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
傳統的教學模式弊端日益凸顯,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索和靈活應用。有的教師對現代化教學理念的認知比較片面,按照一種教學模式落實教學工作,難以體現不同教學模式相互整合的協同作用,最終導致小學語文課堂非常枯燥和乏味。學生缺乏由內而外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整體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大打折扣。信息技術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滿足學生的信息技術偏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課堂教學的深度及廣度,拉近課堂內外之間的距離。教學方式的改革不容置疑,教師需要堅持生本理念,關注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指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向,以此來更好地打造品質課堂。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開始探索全新的教學路徑,開辟新的教育主陣地,找準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積極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完美結合以及無縫對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避免學生出現負面情緒和消極心理,讓學生能夠高效獨立地完成學習任務,自主串聯多個知識點,逐步構建完善的思維框架和體系。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記憶力
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理念嚴重束縛了學生的自主探索,導致學生的思維比較閉塞,活學活用的能力不足,語文核心素養水平停滯不前,往往學了忘、忘了學。在整合利用信息技術時,這一教學現狀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教師開始圍繞生本理念調整教學思路,優化教學內容,夯實學生的學科基礎,確保學生實現融會貫通。先讓學生自主理解,然后組織開展實踐應用活動,確保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實現高效記憶和快速吸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課堂表現積極切入現代化信息技術,突破時空限制,全面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能夠真正地愛上語文,不再抵觸語文,激活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潛能,活躍學生的智力,讓學生能夠全程參與、自主想象,實現高效記憶和融會貫通,對語文這門學科有一個耳目一新的感覺。
(三)有助于擴充課堂內容
課堂教學時間比較有限并且非常固定,僅靠教師的一己之力無法完成所有的教學任務。教師需要主動審視教學行為,加強對多種主客觀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以及優化配置,了解不同教學策略的優缺點,進而實現統籌兼顧,體現一定的協同作用。信息技術有助于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需要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模式和策略,關注對學生的思維引導和技巧點撥,挖掘學生潛能,想方設法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圍繞生本教育理念逐步打造生動課堂,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擴充教學容量,積極傳遞更加豐富的知識信息,確保學生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和極強的學習動機,真正實現舉一反三和融會貫通。
二、以信息化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要求
(一)處理好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系
在整合利用信息技術之前,語文教學模式相對比較單調及乏味,教學輔助工具非常有限,有的教師直接進行黑板板書以及理論講解,教學模式非常單一,課堂教學質量大打折扣。在整合利用信息化技術時,教師則需要重新審視教學行為打破教學常規,綜合對比傳統教學與信息化教學的優缺點,實現兩者的有效融合,逐步打造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以及氛圍,讓學生能夠自主自覺地完成學習任務。
(二)有效協同課內外教學活動
課堂教學和課內教學同等重要,直接關乎學生的學科素養。為了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凸顯信息化教學的優勢,教師需要主動跳出課堂的局限,注重課堂內外學生的綜合表現,實現兩大教育板塊的有效整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借助多種信息技術呈現方式全面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活躍學生的思維。小學階段的學習任務相對比較簡單,學生擁有充足的課余時間,能夠主動參與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教師則需要注重課內外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跳出課堂的局限,不再受課堂和教材的束縛,引導學生在校外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踐行學習成果,實現活學活用。
(三)高效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
為了打造開放課堂,打開學生的思路,教師需要掌握信息文化教學資源的使用要求和技巧,加強對不同教育資源以及教學工具的靈活利用,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及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性,主動感知語文知識的魅力及奧秘,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聯系個人的生活實際主動拓展及延伸,不再局限于知識表層,真正實現個性化學習和自由發散。
三、以信息化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對策
(一)精心創設教學情境
為了穩步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和水準,教師需要掌握信息技術的使用要求和技巧,精心創設教學情境,關注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引導學生自由探索、大膽想象,確保學生在感知情境以及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留下深刻印象,不再停留于知識表層。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利用多媒體軟件來優化教學模式,緊密結合教學視頻以及圖片和文字,全面刺激學生的聽覺、視覺以及多個感官,打造立體課堂和開放課堂,凸顯教學環境的豐富性、趣味性和多樣性。如果學生對某一個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就會產生更多的學習渴望以及求知欲,學習能動性非常足,進而主動享受整個學習的全過程。課前準備不容忽略,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課堂節奏和進度。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內心訴求,借助現代多媒體工具設置生動可感的教學情境,強化學生的知識理解。比如在以《中國美食》為主題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則需要采取圖文并茂的形式,將圖片與文字融為一體,融入與之對應的音樂,全面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深刻地了解文本中的基本知識,進而留下深刻印象,學會集中注意力自主串聯新舊知識。學習基礎較強的學生還會自主拓展和延伸課堂內容,大部分學生的興趣比較足,躍躍欲試。由此可以看出信息化教學非常有效,能夠更好地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以及障礙,高效解決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學生也能夠在身臨其境的過程之中,主動了解抽象乏味的理論知識,彌補短板。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容撼動,這一點要求教師堅持生本理念,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再一刀切、滿堂灌,而是站在宏觀發展的視角,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二)組織直觀演示活動
新課改之后的小學語文教材變動比較明顯,所包含的知識點較為復雜,抽象性較強,十分考驗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知識應用能力。小學生的年齡偏小,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在自主學習抽象知識時往往感覺無從下手,難以實現舉一反三和活學活用。教師則可以嘗試新的教學路徑,借助多媒體技術突破現實矛盾和困境,實現抽象知識的具體化體現,讓學生能夠全程參與、自主感受。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黃山奇石》時,文本描述相對比較簡單,學生無法深入感受黃山的奇妙以及鬼斧神工,存在消極情緒和負面心理,很少有學生能夠領會文章的主旨思想。對此,教師可以采取多種信息化教學模式,有效整合圖片與視頻,確保低年級學生能夠結合個人的生活實際自主分析文章中的中心思想,打破思維局限。為了充分凸顯信息化技術的教學輔助作用,教師需要關注對教學條件以及教學環境的有效分析,具體直觀地呈現抽象乏味的學科知識,打造趣味課堂和生動課堂。鼓勵學生自由發散,主動了解黃山奇石中的各種奇怪的石頭以及奇妙的景象。有的學生學習基礎相對比較薄弱,教師則需要留心注意各種細節因素,拉長戰線,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一邊講解課文知識,一邊靈活利用信息技術,展示真實客觀的畫面,拉近學生與書本之間的距離。確保學生能夠自主感悟大自然的奇妙,只有這樣才能夠突破教學重難點,提升整體的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三)發展學生創新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速度非??欤幱趧撔履芰ε囵B的關鍵時期。教師則需要抓住有利契機,想方設法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靈活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步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教學氛圍,全面凸顯語文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直觀性,讓學生能夠自主參與。
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主動認識實物。在對小學語文課本進行分析時不難發現,新一輪課改后的教材所涉及的新知識和新內容非常豐富及多樣,有的學生在生活中還沒見過相應的實物,因此無法感同身受,學生與書本知識之間的距離比較遠。教師則需要加大氣力,有效規避短視行為和功利思想,借助多種信息技術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結合個人的生活經驗以及所積累的語文知識自主拓展。比如在講解“葡萄溝”時,有的學生感覺比較陌生,難以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了解文章中的核心思想及內涵。教師課則可以展示與“葡萄溝”相關的視頻以及圖片,讓學生能夠深入直觀地了解真實的“葡萄溝”,進而產生更多的探究與好奇心,帶著疑問自主閱讀文本,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很多學生比較耐心和細心,能夠獨立探索、自主分析。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薄弱點組織小組內部探討活動,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肯定學生的優秀做法,讓學生在小組內部經驗探討以及個性化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靈感和頓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行為習慣。
其次,教師需要組織開展模仿練習活動,不再機械生硬地灌輸理論知識,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只能夠停留于知識表層,無法深入感悟語文知識的本質及奧秘,活學活用以及融會貫通的能力不足,對語文知識本質的理解比較生硬和淺顯。教師則需要鼓勵學生自主體驗,借助信息技術突破時空限制,打造生動課堂和開放課堂,讓學生能夠透過問題看到本質,在層層抽絲剝繭的過程中了解語文知識的來龍去脈,實現舉一反三。
最后,教師需要注重假設練習,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和品味。比如有的語文課文并沒有直觀描寫主人公的結局,存在許多的模糊性,留下了諸多懸念以及空白。如果教師能夠組織開展情境教學活動,鼓勵學生自主假設后續的發展過程,就有助于強化學生的知識印象,培養學生良好的新舊知識遷移能力,更好地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
(四)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小學語文課本中所包含的課文非常的精美,由教育專家精心編寫,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有非常關鍵的影響。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想方設法地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凸顯優質教材的教育導向作用,讓學生能夠自主感知美麗的意境,實現舉一反三和活學活用。低年級學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較有限,無法深入分析不同文本中所描寫的真實場景,大部分停留于知識表層。教師需要加大氣力,鼓勵學生深入品味文字,了解文字的核心內涵,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生動具體地展示書本中的核心思想,直觀呈現書本中所描繪的美景,逐步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意趣。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將教材中的理論內容轉變為生動形象的圖片及視頻,讓學生自主觀看、深入想象和自由發散,確保學生在身臨其境的過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講解“葡萄溝”時,一部分學生的想象力比較有限,無法自主理解“葡萄溝”中的情景。很多學生生活在大城市中,難以產生一定的熟悉感。對此,教師需要注重實事求是,利用多媒體視頻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能夠觀看“葡萄溝”的照片以及圖片,深入理解文章中所描繪的生動形象。這一點對打造立體課堂和生動課堂有重要影響,學生也能夠保持持久的注意力以及端正的學習態度。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課堂中學生的綜合表現以及教學節奏,積極融入優美的音頻,輔助語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自主感知,進而引起更多的思想共鳴,促進優美文字的有效傳遞以及深入感悟。
四、結束語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之間的融合符合大勢所趨,有助于體現“互聯網+教育”的優勢和價值。教師需要立足于社會發展的具體條件與節奏,積極實現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有效融合及靈活滲透,打造高質量的課堂,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高效解決課堂教學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讓學生能夠自主探索、大膽想象。
作者單位:金生杰 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三灘鎮吳灣小學
參" 考" 文" 獻
[1]陳蘭.如何以信息化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J].中學生作文指導,2020(34):46.
[2]仲偉秋.如何以信息化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J].文淵(中學版),2021(12):297.
[3]黨志香.如何以信息化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J].科學咨詢,2021(24):201-202.
[4]劉慧.淺談信息化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中華少年, 2019(09):51.
[5]孫文娟.運用教育信息化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益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20(03):50-51.
[6]李海蘭.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進行小學語文教學[J].中外交流,2017(3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