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背景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已成為高等學校主要的教學模式。本文概述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勢,分析了大學德語課程實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并且以實踐為基礎,從線上課前自學、線下課堂教學、線上課后復習和考核評價四個方面,著重介紹了基于雨課堂平臺的大學德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具體設計應用,希望能夠為大學德語教學改革提供有效的參考。
關鍵詞:線上線下; 混合式教學; 大學德語;" “雨課堂”;課程設計與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互聯網+”模式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教育也面臨著由網絡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巨大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與發展的要求,教師的教學模式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因此近年來,為實現互聯網技術與高校教育教學模式的融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全國各個高校中都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一、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概念及優勢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就是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將在線教學和傳統線下教學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不只是把線下課程一成不變的搬個家,轉移到線上,也并非線上、線下教學的簡單疊加,而是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揮線上與線下教學各自的優點,摒棄其弊端,做到揚長避短,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整個教學活動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部分。課前階段完全在線上進行,教師將要講授的知識內容提前分享給學生,學生完成相應的線上自主預習和測試;課中階段為線下的課堂教學,主要用于進行教師指導、答疑、檢驗學習成果、實踐訓練、小組合作學習等活動;課后階段為線上鞏固階段,教師通過布置作業和閱讀材料等方式,安排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內化吸收,并對依然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
混合式教學具備的優勢:第一,改變了課堂結構,顛覆了傳統課堂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的教學管理模式,將“以教師為主導”轉變為“以學生為主導”。第二,打破了學習的時空限制。學生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課堂學習,它們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借助于互聯網平臺在更多環境里進行自主學習。第三,提升了教學和學習效率。教學的知識點可以采用視頻、圖文、有聲文章等多種形式進行講解,不僅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同時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多重的感官刺激,豐富學習體驗、增強學習興趣、加深知識理解,提高學習效率。第四,注重能力培養。教師通過設計小組合作等多樣化的教學活動,采取多種手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第五,增進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學生可以通過平臺留言或發彈幕等方式直接對教師進行提問,教師也可以集中地統計問題,答疑和輔導進行得都更加直接、簡潔和高效。第六,更加容易了解學生學習情況。通過互聯網平臺的在線數據分析,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情況、課后復習狀況,并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學習成果等,以便在期末時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評價。
二、大學德語課程實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大學德語課程主要面向德語專業以外的所有本科學生開設。按照最新版《大學德語教學指南》,該課程屬于本科教育階段必修或選修的通識基礎或通識核心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德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德語應用能力,讓學生更好地運用所學語言完成交際任務。《大學德語教學指南》中給出了相應的參考學時數(4級240-280學時,6級480-560學時)。然而目前大學德語課程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在制定大學德語課程計劃時,各高校根據自身實際教學需要,一般開設2學期或4學期課程,周授課時數為4或2課時。由此可以算出,
大多數高校中大學德語課程的總計課時數通常為144-200課時,這遠遠低于上面所提到的《大學德語教學指南》中所給出的建議課時數。由于德語語法的復雜性,教師的教學時間捉襟見肘,不得不把大部分課時分配在語法內容的教學及其習題講解中,難以騰出手來兼顧到除語言本身之外的其他教學內容(如國家概況、文化背景等)的教學,因此也難以達到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課程思政的要求。
第二,大學德語課程主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綜合技能,經過教學,學生應具備在特定的交際場景中運用合適話語進行溝通的能力。大學德語教學也十分注重實踐的環節,15人左右的小班授課也是教學中最推薦的授課形式。但在實際教學操作中,班級規模普遍偏大,人數多為20至30人,有時甚至達到將近70人。這將導致單個學生的參與度變低,很多學生未能參與到相應的練習當中,也沒有機會進行匯報展示,進而無法獲得教師的評價輔導。
第三,德語是一門公認的難學的語言,部分學生在剛開始學習時存在畏難情緒,未能正確對待大學德語課程的學習,學習積極性不足,導致學習效果欠佳。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的知識講授為核心,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沒有被充分地調動起來;而學生作為知識的接收者,大多都處于被動接受的模式當中,沒有很多的機會跟教師以及其他的同學進行互動。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解決大學德語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課程從線下課堂拓展到線上,同時在不增加學校計劃課時數的情況下,把學習的時間也擴展為:學生通過線上進行自主學習時間+教師課堂講授時間+學生在線課后練習時間。增加出來的學習時間為良好的教學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當然新的教學模式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必須細致且精心的準備和觀察,設計更多的教學活動,豐富具體的教學內容,增加線下課堂教學探究性和趣味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在教學過程以外,教師須及時地對在學習上有需要的學生進行輔助和指導。通過教學模式的改變,提升教學效率,更好地對學生進行能力的培養。
三、基于雨課堂平臺的大學德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
本文以《新編大學德語教程》第一冊第六單元《Wohnen in Deutschland (住在德國)》為例,探討基于雨課堂平臺的大學德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實踐過程。
(一)教學目的
通過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使學生掌握居住主題相關詞匯,能夠聽懂并且用簡單的話來描述自己的居住狀態和房間布置,同時對德國人的居住文化有所了解。
(二)準備材料
①圖文詞匯表并同時帶有測試題目及答案;
②本主題語法“Lokale Pr?positionen(表示方位的介詞)”用法講解及相關例句;
③錄制本主題中須重點掌握單詞讀音的音頻文件;
④課堂教學中使用的主題相關聽力題目以及答案和音頻文件;
⑤課堂教學中使用互動內容(投票、選項、彈幕等);
⑥主題相關的作文題目及其要求;
⑦課后測評題目及答案。
以上材料均上傳至雨課堂平臺,并隨著課程的進行發布給學生。
(三)教學過程
1.線上課前自學(1-2課時)
上課前三天,教師在雨課堂平臺上發布學生需要課前自學的教學資源:居住主題常用詞匯圖表、單詞讀音音頻文件和方位介詞的語法講解。
課前自學不應占用學生過多時間,以1-2課時為宜,目的是使學生掌握該主題的初級詞匯與句型、初步了解德語語法中方位介詞的使用規律,并完成相應測試題目。如有疑問,學生也可以在平臺中直接提出自己的問題。雨課堂平臺提供了詳細的學生自學數據,包括每個學生是否打開過學習資料、在每個頁面停留的時間長短等。此外,平臺還可以根據教師預先給出的習題答案對學生做完的測試題目進行自動評分,并且顯示每個題目的正確率。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教師可以詳細地了解所有學生的自學情況,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備課。在這里,對于學生普遍停留過長的頁面和錯誤率較高的測試題目,教師可能需要對相關的難點和錯誤原因做進一步講解;對于沒有完成預習或者在每個資源頁面停留時間過短的學生,教師應在上課前一天對他們再次進行提醒,確保他們的預習質量,盡量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為即將要到來的線下課堂教學過程做好準備。
2.線下課堂教學(8課時)
教師依據知識的難度和重要程度開展不同內容的教學活動。
首先,教師要對學生課前自學過程中所存在的普遍問題進行講解,回答學生自主學習時提出的疑問。由于德語語法的復雜性,學生的問題會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本主題的語法“表示方位的介詞”上。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通過一個或者多個問題的回答,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依靠學生自己的好奇心和主觀能動性來找出復雜的德語語法規律,使他們在對枯燥的語法規則的探究中得到學有所獲的成就感。
隨后教師即可直接開始課文講解,并進行聽力訓練。在課文講解的過程中,應隨時注意學生的反應,碰到剛剛講過的語法現象時,教師要主動進行提示,讓學生把課前自學的資料打開放在旁邊,便于他們隨時查找,快速地把語法內容和實際應用聯系起來。聽力題目可通過雨課堂實時發布至學生的手機上,同時教師在課堂中播放聽力音頻文件,學生通過手機直接作答。但每個題目的作答時間應提前進行限制,以確保學生獨立完成題目。整個聽力部分結束后,學生即可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教師也可以收到整個班級的作答情況,以此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由于充分的課前自學過程,這兩項內容的進行應該順利且迅速。
下一步,教師可以開始組織學生借鑒課文和聽力材料進行分組對話。本主題的分組對話題目是:“我的房間”。組內同學之間互相描述自己房間的布置狀況,并可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組內提問。此時,教師應主動轉換身份,下到各個組內,把自己當成組內的一員,主動描述自己的房間,且在每組至少要聽取其中一個組員的描述,并向其他組員提問,如:“他的臺燈在哪里?”“她的房間里有電視機嗎?”等。所有小組都完成對話后,教師可以要求每個小組,通過平臺所提供的投票功能,票選出組內房間布置得最好的學生,并請得票最高的幾個學生登上講臺,再次講述自己的房間。講述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提示,講述后要進行點評和改錯。通過反復的演練,相信絕大部分學生都已經能掌握本主題中最主要的學習內容了。
在線下課堂教學的最后,教師布置作業。要求每位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寫一篇標題為“Meine Traumwohnung(我夢想中的房子)”的主題作文,并拍照上傳至雨課堂平臺。該作業須限定兩日內完成,用于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
3.線上課后復習(1-2課時)
通過手機或者電腦,學生隨時都可以進行在線復習或者就不懂的知識點及時反饋。課后第三天,教師通過雨課堂平臺將所有的作文以匿名方式隨機發送給學生,引導他們閱讀其他學生的作文,并進行互評。之后教師再對經過互評的作業進行最終的更正,并統計錯誤點,將它們整合成“錯誤集錦”,上傳至雨課堂平臺供學生查閱。
同時,在平臺上還應提供一些中德文的輔助閱讀材料,如德國人的居住模式、文化等,內容應客觀公正,有利有弊,引導感興趣的學生進行思考,并和自己國家的居住情況進行客觀的對比。
(四)考核評價
課程總評成績由形成性成績+期末試卷成績構成。雨課堂平臺自動記錄了學生全部的出勤情況、作業完成情況和隨堂測試成績,借此教師能夠監控所有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為學科成績的最終評定提供參考數據。期末試卷題目和答案上傳至雨課堂后,考試也可通過該平臺來進行。題目須設置成打亂選項順序模式,這樣,每個學生收到的題目里的選項順序就都是隨機的,避免了在線上考試中,教師無法控制學生互通答案的問題,解決了在線考試的一大痛點,保證了考核的公平性。同時,平臺的自動評分系統也把教師從繁重的閱卷工作中極大程度地解放出來,讓教師更加專注于教學本身,避免重復的機械勞動。
四、結束語
在信息化環境下,大學德語課程應積極嘗試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方法。德語老師應與時俱進,繼續豐富更新教育教學理論,運用新技術和豐富的資源優化學生學習體驗,開展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新模式,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任玲 遼寧大學(武圣校區)
參" 考" 文" 獻
[1]何克抗. 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 電化教育研究,2004(03):1-6.
[2]王曉梅,王鳳. \"互聯網+\"背景下德語課堂教學改革的影響因素研究[J]. 現代職業教育,2018(27):54.
[3]李燁.“混合式教學法”在《綜合德語》教學中的實踐意義[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7,33(12):95-98.
[4]陳洋洋.基于SPOC的基礎德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實踐:模式、方法、內容和效果[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1(03):20-22.
[5]劉媛.基于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念下的“大學德語”混合式教學改革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刊), 2020(36):163-164.
[6]劉曉靜.應用TPR教學法的混合式教學探究——以基礎德語1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 2020(21):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