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深度應用,網絡詐騙案件頻發,并滲透到高校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之中。網絡詐騙具有復雜化、跨領域、隱蔽性等特點,傳統分散的網絡防詐騙機制已經難以應對。本文擬構建多方主體分工負責、協同配合的高校學生網絡防詐騙機制,為高校學生的網絡安全保駕護航。
關鍵詞:高校學生;網絡詐騙;多方協同機制
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萬物互聯、精準定位、個性服務,網絡幾乎可以滿足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求。與此同時,網絡犯罪也在飛速發展,逐漸突破物理性特征,進入智能化階段,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2022年抖音反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2年4月,平臺接到的詐騙舉報量同比下降78.96%。盡管數據呈現斷崖式下降,但現實情況是網絡詐騙藏匿性更強,反詐工作的開展、實施、監管仍然十分艱難。當今的詐騙方式已經不只是刷單、理財詐騙、冒充客服、網戀詐騙這幾種常見的形式了,“網絡賣課”“免費占卜”等也成了隱蔽性極高的新型詐騙方式,詐騙手段朝著 “多元化”發展。從《報告》可見,“學生”和“待業人士”最容易被騙,被騙比例分別為11.45%與4.16%。高校學生具有心思單純、缺少防備心、社會經驗匱乏、三觀尚未完全成熟。現有的網絡詐騙防范治理缺少對這一特殊群體的特殊處理方式,且治理分散,不成體系,使得網絡防詐騙工作難以順利高效進行。網絡詐騙依靠互聯網這個媒介影響著各個領域的各個方面,這就需要各領域的各主體聯合起來共同治理,形成合力,建立一個防范網絡詐騙機制。早在2018年,國家就設立了32個省級反詐中心。然而,當下的防詐反詐相關機制的建設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雖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完善。
一、傳統網絡防詐騙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主體分散
主體責任劃分不明確。高校學生防范網絡詐騙工作是網絡運營商、政府、家庭、學校、學生以及反詐中心共同負責的。但由于網絡防詐騙主體責任劃分得不明確,各方沒有清晰的工作范圍界定。政府是被劃分到最重的責任的一方,但由于自身責任負擔較重,無暇顧及網絡防詐騙工作的方方面面;學校、家庭都擔負教育責任,卻互相推諉;學生缺乏對網絡詐騙的正確認識,又很少積極主動地去提高自己的法律素養,承擔起自己在高校學生防范網絡詐騙工作中的主體責任。主體責任劃分不明確使得網絡防詐騙工作的推進格外困難,成為高校學生防范網絡詐騙機制建立和順利運行的障礙之一。
主體參與度不足。有些主體即使認識到了自身的責任,明白了工作安排,也無法做到全身心地投入高校學生防范網絡詐騙工作中去。由于網絡防詐騙任務是否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并沒有具體的指標可以衡量,有些公職人員認為只要把宣傳單發了,監督大家把國家反詐騙App下載了,任務就完成了。公安機關尚且如此,其他主體的參與度以及工作的認真程度更是有待提高。比如家庭和學生兩個主體就對網絡防詐騙工作關注的相對較少。《報告》顯示,近一半的家長沒有正式地對孩子進行過網絡安全教育。由此可見,家長容易忽視孩子的網絡安全教育。作為對孩子影響力最大的人,家長若沒有及時培養孩子的網絡安全意識,教育孩子形成正確的金錢觀,他們的防范網絡詐騙的意識就比別人薄弱很多,就更容易受到網絡詐騙的侵害。同時,學生也缺乏主動培養自己法律規范素養、網絡安全素養的意識,即使有其他防詐騙治理主體的幫助和保護,也難以抵擋網絡詐騙的誘惑,承受住受騙的打擊。
主體配合度不夠。一方面各主體有不同的職責需要履行,都需要優先考慮自身工作的便利和利益最大化。例如在調查案件時,公安部門需要調取大量的信息以便偵破案件,網絡運營商在為公安機關提供信息的過程中,為了保護客戶的個人隱私,需要多個流程審批,層層報備,程序較為煩瑣復雜。為了節省時間、縮短流程或者減少相關案件對企業的不良影響,很多網絡運營商選擇找借口拖延或者拒絕提供相關材料,這會直接影響公安機關的辦事效率;學校會因為擔心占用過多的教學資源,草率完成宣傳工作;學生可能會因為羞恥心并不愿意向警方透露被騙細節……各主體從自身利益出發,都會做出不利于高校學生防范網絡詐騙工作開展的行為,這反映出在多方協同開展網絡詐騙防范工作時,各主體配合度有待提高。
(二)信息分散
信息交互偏差。每個主體在收集信息時都會因為主體性質、現實要求、個人偏好等原因有不同的側重點,因此對同一條信息,不同的主體會有不同的理解,這就會使得對信息的解釋存在偏差。這種信息獲取上的偏差,直接導致不同主體在進行網絡詐騙防范的具體工作時將會出現不同意見,甚至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意見。另一方面,兩個主體進行信息交流時有可能出現溝通障礙。這種障礙可能來源于信息的發送者,可能來自信息的接收者或者出現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無論信息障礙來自哪個環節,只要出現,整個信息鏈條都會出現斷裂,信息交互就會出現偏差,就會導致無法形成有效合力,高校學生網絡防詐騙工作就會無法進行。
信息交流滯后。相較于網絡詐騙手段更迭創新的速度,不同治理主體之間的信息交流速度明顯變慢。新型的詐騙手法往往不能被各主體及時知曉,比如公安機關只能在有受害者報案才會了解到新型詐騙手段,而此時可能已經不止一位受害者了。除了信息獲取階段,信息的傳播階段也會交流滯后情況。公安機關或者反詐中心是最快了解到最新詐騙案情的主體,從了解到最新的詐騙案情到偵破詐騙案件,其中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等到反詐中心整理好這條反詐信息并進行發布宣傳時,又會出現更新的詐騙案件等待整合發布。最后,社會群眾了解到的“最新詐騙信息”多是已經過時的信息。
信息保護不足。高校學生是網絡使用的主力軍,他們的信息泄露問題尤為嚴重。高校學生依賴互聯網的便捷,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互聯網,而互聯網為高校學生提供服務時也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持,互聯網利用相關算法對大量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和儲存,使之服務于生活和生產。高校學生被收集了大量個人信息儲存在網絡系統中。除了自己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不到位,網絡平臺、學校相關部門對于學生信息的保護力度也有待提高。根據2021年度的官方調查,大部分高校學生把個人信息的泄露歸結為網絡平臺為了牟取利益而私自販賣客戶的信息。
(三)資源分散
技術資源支持不足。獲取信息的能力不夠、偵破案件的能力不夠、整體辦案效率低下,這一切都可能是偵破網絡詐騙的技術不夠先進導致的。常見的高校網絡詐騙行為,大多經過引流、溝通、實施詐騙這幾個階段。實際上,網絡詐騙的鏈條比我們想象的長得多。在引流之前,網絡詐騙團伙需要批量注冊或者購買很多的賬號,以此接碼平臺資源,獲得批量通話、群發短信、遠程控制等功能。網絡詐騙犯罪逐漸也像一門“學問”一樣,擁有自己的學習資源庫。相較于網絡詐騙技術的進步,公安機關的偵破技術仍需提高。
可參考的法律資源不足。涉及高校學生的網絡詐騙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不配套,是導致網絡詐騙泛濫的重要原因。案件定性存在爭議、法律應用存在差異、證據確認存在衡量標準不統一等情況。這就需要國家出臺更加全面完善的法律體系來應對日益更迭的詐騙現況,需要法官對法律非常熟悉并且可以舉一反三地應用到多種案情里面。由于反詐工作人員法律素養有限,也沒有將現有的法律資源最大化利用,這就需要對反詐騙的工作人員進行法律知識培訓,使其熟悉反詐騙的相關法律知識,并把它們舉一反三的運用到多個案情里面。
二、構建多方協同機制的必要性
(一)針對高校學生網絡詐騙的復雜性
復雜性一方面指高校網絡詐騙類型多樣,潛伏在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校園卡辦理、學費代付、小額貸款、刷單兼職等。另一方面指的是網絡詐騙犯罪造成負面影響范圍廣,例如校園卡信息泄露案件涉及學校、公安、網絡運營商、學生個人等多個方面。學校不發揮主體能動性,任由校園卡信息泄露發展下去,影響到的不只是學生,還有學校的聲望。網絡運營商不發揮自己的主體能動性,會使自身名譽受損、大量產品滯銷、大批顧客走失。學生不發揮主體能動性,因羞恥心對詐騙事實進行隱瞞,帶給自己的只有更多的痛苦以及詐騙分子的得寸進尺。因此,高校網絡詐騙的復雜性要求反詐機制需要各方主體發揮自己的主體能動性,并與其他主體協同治理。
(二)針對高校學生網絡詐騙的時效性
網絡詐騙具有時效性的特點。由于網絡詐騙案例中信息更迭較快,舊的案件尚未偵破就出現新的案件,而舊案會便失去最佳偵破時間。同時,對于舊的網絡詐騙手段,反詐中心也沒有給出詳盡的預防措施和完整的偵破流程,因此在案件偵破的前期,反詐中心就應該協同其他部門,發揮各個行業部門的優勢,突破時效性這一桎梏,形成監測-發現-查處-偵破的反詐騙新模式。此外,還要利用各個主體資源優勢,形成資源信息網,提高反詐效率,克服反詐信息滯后這一缺點。
(三)針對高校學生網絡詐騙的并發性
網絡詐騙給高校學生帶來的影響往往不只是財產損失,還有心理打擊。一起大型網絡詐騙案件往往會波及成千上萬個家庭,造成的危害巨大。網絡詐騙帶來的影響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隨之而來的很可能是家長許久攢出的學費沒了、治病的救命錢沒了、學生對于未來的憧憬沒了。網絡詐騙帶來的影響如同蝴蝶效應一般,表面上看起來只是受害者財產受損,實際上卻存在著生命安全、心理健康受到危害的隱患。因此,如何利用好現有的資源預防網絡詐騙的發生,如何做好后續工作減輕網絡詐騙帶來的并發性影響,都是形成防范網絡詐騙的鏈條應當思考的問題。
三、確立和完善多方協同具體運作機制
(一)確定協同主體,加強各方聯系
政府、學校、網絡運營商、家庭、學生五大主體各有所長,在反詐工作中發揮著特定作用。高校學生防范網絡詐騙多方協同機制將在反詐中心的統籌協調下,以政府為核心,各部門相互配合,并與學校、網絡運營商、家庭、學生緊密溝通,五方協作,實現1+1+1+1+1gt;5的目標效果。五大主體將從預防和控制兩大方面幫助高校學生遠離網絡詐騙,通過宣傳、管控、嚴懲等多個方式,減少高校學生網絡詐騙事件發生率,實現高校學生防范網絡詐騙的目標。
(二)充分調動資源,展現多元力量
反詐中心作為公安機關分離出來的一個專業性組織,經過長期反詐騙策略的研究,對網絡詐騙的防范工作已經有很強的專業性和針對性。五大主體在反詐中心的領導下相互協作,聽從反詐中心的指揮,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公安機關依法對犯罪分子進行嚴查;公安宣傳部門等聯系學校、網絡運營商、家庭,對學校、網絡運營商、家庭、學生進行主題教育和法律普及;網絡運營商運營網絡平臺對學校、家庭、學生進行正向指引,同時加強對自身的監督管理,為高校學生創造一個清朗的互聯網環境,必要時可以讓行政機關介入對網絡運營商的監督管理之中;家庭和學校積極對學生進行防范網絡詐騙的教育;高校學生在接受各界幫助,進行自主防范網絡詐騙的同時,也可以將防范詐騙經驗傳遞給同伴、學校、家庭、網絡平臺,讓政府機關收集相關信息,幫助更多高校學生防范網絡詐騙。
(三)建立數字平臺,提高協同效率
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趨于信息化和數字化。多方協同機制的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等工作都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來實現。網絡運營商可以建立或運營一個大規模的數字化平臺幫助各方進行資源整合和信息溝通。相關法律、經典高校網絡詐騙案例在這個平臺上都可以檢索到,學生可以自行了解防詐知識,學校家庭也可以利用平臺信息更好教育和幫助學生。總之,通過對數字化技術手段的靈活運用,各方可以更好配合,促進機制運行和完善。
(四)落實監管反饋,保障高效運行
為保障協同機制安全運行,及時解決機制漏洞,監管和反饋措施的落實是十分必要的。各主體需要定時查看信息是否已被共享,避免出現主體之間信息閉塞的情況。同時,也要加強機制內部的自我監管,防止詐騙分子鉆漏洞,利用高校學生對多方協同機制的信任實施詐騙。在多方協同機制運行過程中,需要定期了解高校學生受騙率的變化情況,判斷受騙情況是否有所改善,機制運行是否偏離原定目標。
作者單位:張志玟 王星怡 湯詩穎 張藎文 張予辰南京審計大學
參" 考" 文" 獻
[1]彭智力.L市L區電信網絡詐騙協同治理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22.
[2]王森江.石獅市電信網絡詐騙協同治理研究[D].華僑大學,2021.
[3]徐余松.協同治理視角下Z市H區電信網絡詐騙防控研究[D].貴州大學,2021.
[4]章政.W市電信網絡詐騙協同治理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1.
[5]曹永艷.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治理研究[D].甘肅政法大學,2022.
[6]李懷勝.網絡犯罪案件的行刑銜接機制研究——以反電信網絡詐騙等網信監管為樣本[J].中國刑事法雜志,2022(04):79-94.
[7]蔡鵬程,張曉燕.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治理研究[J].學理論,2022(06):73-76.
[8]李巍,李磊.新常態下高校“電信網絡詐騙”風險防范機制探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33(07):8-11.
[9]楊添富,楊紅,李倩.高校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常態化工作機制的思考[J].中國新通信,2022,24(0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