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畫作為傳統藝術形式之一,在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后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體系。但是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快,中國畫的發展也遇到瓶頸,主要存在文化沖擊、經濟效益、社會傳播三方面問題。新媒體藝術作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在商業價值方面還是在藝術表現方面都有其獨特的優勢。由于新媒體藝術具備多元性、交互性、沉浸性的特點,所以對中國畫的發展能夠起到推動作用。本文總結了三個適用于新媒體視域下的中國畫發展路徑,包括革新體驗感受、多媒體渠道表現,以及擁抱新潮市場。
關鍵詞:中國畫 "新媒體藝術 "藝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1-0070-04
當前我們國家堅定文化自信發展。文化自信體現在多領域,中國畫作為傳統藝術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在近些年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為此,如何讓中國畫在當今時代得到快速發展,是中國畫傳承進步的重要問題之一。
為了響應文化自信概念,或地域,或傳統的文化都在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創新表現形式,從而獲得更多流量。例如2021年破圈的河南衛視春晚節目《唐宮夜宴》,利用5G,AR等高科技手段,帶領觀眾云游唐宮,了解節日文化,鄭州大型新媒體劇場幻城讓游客沉浸式體驗中華歷史。由此可見,無論是在藝術表現形式還是技術手段上,新媒體都對傳統文化具有推動作用,因此本文將著重探討如何利用新媒體形式讓中國畫得到更好的發展。
一、中國畫發展脈絡及其主要困境
(一)中國畫發展脈絡
繪畫藝術作為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迄今約有1萬—2萬年的歷史,最早的繪畫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器皿花紋與巖壁圖畫。彼時的繪畫并不是為了展現藝術性而創作,更多是為了起到辨別物品、祭祀神靈等實用性價值而創作。隨著人類文明的日益發展,繪畫的藝術性開始逐步替代實用性,我國開始出現了《御龍人物圖》《人物夔鳳帛畫》等注重思想表達的繪畫作品;而后造紙、毛筆等繪畫材料的創新使得中國畫擺脫了帛畫限制,開始了以紙為創作媒介的時代。低廉的造紙技術大大降低了繪畫成本,普羅大眾也能夠創作具備藝術性的繪畫作品,并且以此為開端分出了不同的中國畫技法門派,如工筆畫、寫意畫、水墨畫等等。與此同時還出現了一批繪畫名家,如閻立本、吳道子、張萱等。至兩宋時期,中國畫的發展達到頂峰,出現了如《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等一系列被譽為文化瑰寶的傳世作品。人們對繪畫藝術的追求及修養達到頂峰。而到了清朝時期,隨著傳教士來到中國,油畫、水彩等西方的繪畫技術也傳入國內,這時的中國畫將透視法、光影等西方繪畫技術融入自身,使其再一次得到了創新發展,成為大眾視野內的焦點。但隨著清末民初的時局動蕩,中國畫壇變得十分蕭條。一時間中國畫的傳承發展成了問題,不少珍貴的傳世名作或流亡海外,或慘遭銷毀。直至新中國成立后,這種情況才有所好轉。社會在發展,文化也在跟著發展,中國畫作為文化意識的一個內容,也在漸漸發生變革。
(二)主要困境
由上文的中國畫發展脈絡可以看出,當前中國畫的傳承發展存在一定困境,大致可總結為以下幾個問題:
1.文化沖擊問題
隨著20世紀80年代全球化概念的提出,西方新潮文化涌入中國,社會各領域開始推崇這類文化內容。一方面,為了與國際化接軌,我國也引入了西洋畫相關教學,從而使油畫、水彩等西洋畫風格開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中國畫的影響力自清末民初時期的蕭條后尚未得到恢復,于是便出現了西畫風格強盛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戰爭原因,導致中國畫無論是在技法方面還是在思想方面,現代的創作者都沒有完全繼承下來,所以當代人創作中國畫遇到了不小的瓶頸。
2.經濟效益問題
中國畫本身是一種藝術形式,其在精神層面的價值遠高于在商業層面的價值,這導致以創作中國畫作為盈利手段的想法變得十分困難,并且在當前上文書畫市場中,中國畫的商業價值大多與作者本身的市場影響力有較強關聯性,具有一定的“明星效應”,這導致大量中國畫的市場價值無法與其創作所花費的成本相比,使得年輕一代不愿意學習中國畫,轉而去學習更具實用價值的設計學科,因此中國畫的傳承出現了斷層現象,這進一步影響了中國畫的未來發展。
3.社會傳播問題
新媒體時代下,人們接觸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足不出戶便可看到世界的大千景象。現存的中國畫名作大多是在各大博物館或私人手中收藏,人們雖然可以在網絡上看到這些作品的表面樣貌,但是由于無法近距離接觸以及沒有相關解說,導致大眾無法感受其真正的藝術價值。加之互聯網傳送信息的速度快、體量大,人們會很快遺忘這些作品的表面樣貌,這在信息宣傳層面阻礙了中國畫的發展,這也是本文重點要探討的一個問題。
二、新媒體藝術發展脈絡及特性
(一)新媒體藝術發展脈絡
從原始社會的巖壁畫開始,人類對藝術表現形式的探究便一直在進行中。15世紀時,蛋彩畫開始出現,后經揚·凡·艾克對繪畫材料的改良,油畫開始走上歷史舞臺;而后出現雕塑、版畫等多樣的藝術形式。到了1917年,杜尚的作品《泉》的誕生一時間成為藝術界討論的話題,這也標志著裝置藝術這一新興藝術門類的產生。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科技水平的迅速發展使得藝術不再局限于繪畫、雕塑等傳統表現形式。不少現代藝術家開始利用新型技術手段創作新媒體時代的藝術作品,諸如虛擬現實技術(VR)、全息投影、體感交互等。以虛擬現實為例,該技術源于20世紀60年代,最開始應用于軍事領域,作為飛行員模擬器使用。隨著時代發展,如今的虛擬現實技術更多地應用于游戲領域或裝置藝術領域,且作為一種新型藝術形式載體出現。正是由于越來越多科技與藝術融合形式的產生,才出現了諸如空間藝術、裝置藝術、互動藝術等新媒體藝術作品。如今隨著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的到來,依靠其低延時、高速率的特性,這些以前只存在于實驗室或者定制化的新媒體藝術內容走進普羅大眾的視野中,讓我們有一種前所未有的藝術體驗。
從應用價值方面來看,新媒體藝術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是以商業目的為主的藝術形式,主要以實用設計為導向,諸如交互設計、視覺界面設計等,這些藝術形式以服務市場為標準;二是以藝術目的為主的藝術形式,主要以精神表達為導向,諸如空間藝術、裝置藝術等,這些藝術形式以表達創作者內在情感或者宣傳某樣內容為依據,在作品中會體現創作者自身情感,或是抒發內心,或是宣揚精神,多以展覽形式出現。由此可見,無論是從商業目的還是藝術目的出發,新媒體藝術都能對中國畫未來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二)新媒體藝術特性
在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科學技術的變革都會對藝術創作產生巨大沖擊。新媒體的到來取代了傳統媒體的主流傳播地位。與此同時,新媒體的一些特性也在影響著人們的藝術思考方式,通過分析新媒體藝術的主要特性,可以更具針對性地分析中國畫面臨的困境,從而為其提供解決思路。
1.多元性
受材料與技術發展水平限制,傳統的藝術形式無法形成全方位、多感官的情感表現。例如繪畫是視覺藝術,通過筆觸、色彩、構圖等視覺內容體現作者情感。音樂是聽覺藝術,通過節奏、音調等聽覺內容體現作者情感。當然也有感官融合的藝術形式,例如雕塑就是視覺與觸覺相融合的藝術形式。但無論哪種形式,由于其表現方式單一,所以在情感表達上仍顯得不夠深刻。作為科技時代的新媒體藝術,可以將多感官體驗進行融合,最常見的是視聽感官融合,如數字影片。新媒體藝術常常利用聲、光、電等多元傳輸媒介打造全感官體驗,從而更好地表達作者內心的情感。
2.交互性
交互性指的是觀眾和作品間的交流互動。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不斷融合,傳統媒介單向式的傳播格局逐漸打破,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互動性得以增強。傳統藝術形式中觀眾與藝術作品之間的交流是單向性的。由于技術加持,新媒體藝術作品有了更多的交互形式,這使其更具包容性。通過手勢、語音、體感等智能交互形式,觀眾和作品之間能夠產生良好的互動,觀眾不僅能接收到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還能產生一定的反饋,甚至于創作者給藝術作品一定的留白空間,例如互動影片中往往會讓觀眾自行抉擇一些劇情走向,這種交互行為讓觀眾也參與到了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從而形成專屬于觀眾本身的新媒體藝術作品,既傳遞了創作者的思想,也縮短了觀眾與作品之間的距離。
3.沉浸性
沉浸就是讓人在專注于當前的目標或審美情境下感到愉悅和滿足感,從而忘記真實世界的狀態。而沉浸式體驗活動能夠創造令人投入的“心流”。新媒體藝術偏好使用全包裹方式讓觀眾完全沉浸式地感受作品內容。這種包裹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物理層面,利用實體空間、硬件等實物形式進行包裹,從身體感受上讓觀眾沉浸其中。另一種則是心理層面,利用全方位視覺、環繞式立體聲響等數字技術讓觀眾感覺到感官沉浸。沉浸式的體驗更容易讓人進入“心流”,心流的產生就意味著觀眾與作品產生了共鳴,也就說明了創作者的情感表達傳遞給了觀眾。
三、新媒體視域下的中國畫發展路徑探析
藝術的創新往往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相關聯。在新媒體視域下,各種前沿技術應用到藝術創作中的案例越來越普遍。互聯網與無線傳輸技術的進步給中國畫藝術家帶來了無限可能性,使創作內容更符合當代大眾的審美文化習慣。綜合中國畫發展的問題及新媒體技術特性,本文總結出三條有關新媒體視域下中國畫的未來發展路徑。
(一)技術賦能,革新體驗感受
從上文中國畫發展困境來看,其根本原因還是普羅大眾很難與中國畫這種藝術形式產生深層次共鳴,僅僅通過表象觀察無法了解這些中國畫作品蘊含的深層價值。因此中國畫可融入一些前沿技術,轉為新媒體藝術形式。意境是中國畫筆墨精神的體現,虛實相生的中國畫筆墨意境與科技驅動的虛擬現實技術融合的藝術創作,打破傳統壁壘,將中國傳統繪畫從筆墨媒介到綜合多元的跨媒介融合,從平面到立體,從靜態到動態的視覺化,多維化,沉浸化,讓大眾可以沉浸式感受中國畫的內涵。2018年大英博物館將我國明代畫家項圣謨的作品《秋林讀書圖》制作成VR體驗作品,觀眾可通過VR設備進入畫面當中,深入體驗山水林石的細節,畫面中的流水飛鳥也不再是單純的靜態圖案,這些元素加入了簡要的動效,配合設備環境中的流水與飛鳥音效,仿佛整個畫面都具有了生命力。這時觀眾的體驗便不是僅僅欣賞一幅作品,而是真正代入到項圣謨讀書的情境之中,從而大大加深了對該作品的印象。
(二)融合傳播,多媒體渠道表現
在新媒體時代,短視頻、微信息等已然成為新一代主流傳播媒介,諸如電視、收音機等傳統媒體已悄然消逝。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這些新媒體渠道的傳播權掌握在個人手中,技術操作便捷,傳播成本極低,并且大眾在這些媒體上的活躍度會比傳統媒體高很多。因此當前的中國畫推廣發展應多利用這些新媒體渠道,傳播過程既便捷又迅速。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人們需要的不再是信息數量,而是信息的質量,只有高質量的內容創作才能在這些多媒體平臺上嶄露頭角,而中國畫的內涵底蘊豐富,其傳播內容非常具有優勢。例如河南衛視2021年春晚的《唐宮夜宴》舞蹈劇,改編自唐代名畫《唐人宮樂圖》,高質量的文化內涵與虛擬現實融合的表現手法使其迅速火遍網絡。河南衛視利用這個契機多渠道傳播該作品,短時間內該作品便獲得了遠高于電視收視率的播放記錄,僅在嗶哩嗶哩視頻平臺的官方賬號上就有100萬的播放量,可見中國畫在新媒體傳播渠道的熱烈程度。
(三)創新創作,擁抱新潮市場
中國畫的發展不應只局限在畫面里,還要與時俱進,作為新穎元素融合到市場環境中。在近幾千年的發展當中,中國畫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體系,其中一些優秀創作完全可以與現代設計相結合,例如服裝設計、包裝設計、游戲設計等。近年來市場上火熱的“國潮”風格便是古代文化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產物,如服裝品牌李寧出品的國潮系列,故宮博物院出品的文物系列等。以故宮博物院與網易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子游戲《繪真·妙筆千山》為例,游戲講述了一個探尋謎題的故事,但故事中的環境卻是在宋代張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中。《千里江山圖》的美景使這款游戲在美術畫風上更勝一籌,而大眾對于電子游戲這種新媒體藝術形式的喜愛也讓他們進一步了解了《千里江山圖》,這種融合既推動了中國畫的宣傳發展,又創新了現代化新媒體的設計,可謂是一舉兩得。
四、結語
在如今這個科技與信息爆炸的時代,新興技術與時代潮流對于中國畫藝術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中國畫若想繼續在未來藝術領域發光發熱,就需要緊跟時代潮流。中國畫需要創新自身的創作形式,不要僅僅局限于畫紙之中,應在保持中國畫自身內在底蘊的情況下結合前沿技術,形成新媒體技術外衣下的特色中國畫藝術形式,從而讓觀眾更加深入了解中國畫的創作內涵。除此以外,中國畫還要做到多渠道創新推廣,一方面借助當前流量眾多的短視頻、數字社區等新媒體渠道,努力宣傳自身價值;另一方面將中國畫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相融合,形成中國畫系列的潮流時尚,從而實現中國畫在現代的再次復興。
參考文獻:
[1]肖鞍鋆.中國畫藝術創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微探[J].藝術評鑒,2022(10):33-36.
[2]張麗娜.數字媒體視域下當代繪畫藝術的美學追求[J].美術觀察,2016(12):67-69.
[3]卜一丁,楊柳,張娜.論新媒體時代國潮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今傳媒,2022(05):109-112.
[4]江凌.論5G時代數字技術場景中的沉浸式藝術[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6):47-57.
[5]馬杰.新媒體語境演變下當代中國畫創新的變與不變[J].新聞愛好者,2018(05):57-60.
[6]張金鎖.沉浸式互動裝置藝術的中國畫意境呈現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8年.